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遭受洪水侵袭】 入汛以来,大庆市受松花江、嫩江、双阳河、乌裕尔河等江河特大洪水的侵袭和持续降雨的影响,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农业种植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市农田受灾面积达436.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61%,成灾面积393.3万亩,绝产面积301.5万亩。受淹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 101栋,整体倒塌温室 283栋,分别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总数的55%和14%。四大粮食作物相对减产12.2亿公斤,粮食、瓜菜、经济作物三项直接经济损失20.2亿元。此外,农业基础设施也大量因灾毁损,农业受灾面积之大、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
(贺俊杰)
【奋起抗灾自救 恢复粮食生产】 1998年,全市粮食生产遭受了重大洪涝灾害,灾区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奋起开展抗灾自救和生产恢复。各受灾县(区)全力推广科技抗灾减灾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坚持抢排农田积水,加之在当年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高、生产投入水平高、良种普及率高、高产高值作物比重高,使得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收成。粮食产量在收获面积减少近 40%的情况下,达到19.6亿公斤,比上年只下降25%,蔬菜收获面积虽然减少25%,而产量达到了6.88亿公斤,比上年只下降16%。
(贺俊杰)
【灾年农民人均收入不减】 1998年,全市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实现94.5亿元,比1997年增加10.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 1 805元,比上年增加32元。大灾之年收入不减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按照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思路,年初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高产高值作物比重增加。二是农业产业化得到长足发展,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契约合同,优价收购大宗特色农副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农村多种经营大发展,农户广辟增收致富门路,扩宽了收入来源。四是灾后农民大力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劳务输出、从事捕捞、采集、商饮、运输、编织、建筑等多种途径创收,到1999年1月末,创收总额达1.89亿元,灾区户均创收1 125.5元,劳均创收591.66元。
(贺俊杰)
【引进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技术成效显著】 大庆市自1996年引进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技术后,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和规模推进,到1998年末已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 454栋、2 060亩,形成了水、电、路、渠、林、通讯、交易场所配套齐全的100栋以上规模的标准化温室小区5个,50栋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小区25个。全市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可年产鲜菜2 500万公斤,年创产值 5 500多万元,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仅1998年,接待各地市学习参观团体58个、1 600 多人。全市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正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计划1999年至2005年,利用 7年时间,在全市新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6 000栋,累计达到8 500栋,实现总产量4.3亿公斤,总产值11.12亿元,总利税6.84亿元。
(辛 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 全市围绕“六大工程”狠抓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新打机电井1 005眼,小井5 300眼,新建节灌工程 2 000处,新增节灌面积41万亩。肇州、肇源、林甸、大同 4个国家重点抗旱打井项目区建设,进度快、标准高、效果好,一次通过国家验收。肇源县裕民乡自筹资金投入100多万元新建的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全乡7 000亩水田用水问题,而且新开发水田500亩,有力地促进全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中南引农业开发3项骨干工程和11个开发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明显提高。大同大祝小区和龙凤棚室经济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围绕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和耕作水平,全年更新大中型拖拉机150台,大中型配套农具563台。大面积推广了伏秋机械深松深翻整地、机械粉碎根茬还田、机械深施肥和机械播种等旱作农业技术,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有新提高,较好地完成了“铁牛杯”工程建设目标。
(辛 习)
【“三项竞赛”活动成效显著】 市农业局按照市政府有关指示,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三田”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单棚攻关和农业科技园地建设“三项竞赛”活动。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开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单棚攻关,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单棚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单棚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收入增长20%左右。通过开展科技园地建设竞赛,使各县、区、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科技辐射作用。通过开展“三田”建设竞赛,全市共落实试验田、示范田、攻关田 133万亩,有效地发挥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农业科学种田水平,使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了 45%以上。在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对在“三项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副市长刘春华和市政府副秘书长徐贵生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贺俊杰)
【大同区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8年,大同区农业生产多灾多难,但由于加大科技含量、注重抗灾排涝、强化田间管理,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总产实现26.6万吨,平均单产达到 414.3公斤,较上年均有大幅度提高。在加大科技含量方面,全区建设试验田、领导干部示范田和千亩科技园区总面积达11.3万亩,占全区农田总面积的 11%,试验示范项目达25项,推广面积达 170万亩次,实现了乡有试验田、村有示范田、屯有攻关田,科学技术的应用使许多“望天田”成了丰产田,低产田变成了“吨粮田”。入夏以后,大同区发生了以洪涝灾害为主的风灾、雹灾、虫灾等灾害。灾害发生后大同区及时采取挖排水沟顺排积水和补种、喷施农药等措施,全力把灾害造成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入秋以后,这个区对玉米全部采取扒皮晾晒、放秋垅增温等促早熟措施,实现了大灾之年大丰收。
(翟 文)
【利用地热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林甸辖区内的“李三井”于1998年11月份射孔出水,日产水量1 100立方米,井口温度60~70℃。“林深一井”于1月9日射孔出水。井深2 718米,日产水量 3 000立方米,井口温度70℃以上。林甸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近期规划:1999年至2020年把林甸县建成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城。第一期任务是,用 3年时间实现供热、洗浴、疗养、游乐、种植、养殖试验。利用“李三井”开发占地598亩,建立棚室108组,种植反季节蔬菜,亚热带植物,名贵花卉育苗,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开发养殖试验区,占地 633亩,建成鱼池81个,试养罗非鱼、沼虾,螺旋藻等。对“林深一井”进行温泉综合开发利用,年产矿泉水 3万吨。改造“渔一井”,进行招商引资开发。第二期任务是,用17年的时间建立一个大型的亚热带植物园林体系,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工业、化工、农业等高科技含量的项目,把林甸县建成无烟城市。
(辛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