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城建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8年,全市建设战线职工围绕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有力推进了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市新开工建设项目415项,总建筑面积27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0.8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产值78.9亿元,比上年提高 37.6%。全市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面积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各项工作均有长足发展,并在一些建设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城市建设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为1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建设质量有所提高,很多建筑物达到美观、适用、方便的要求。新建的庆龙、万宝、西苑、东湖、西宾、乘新、兴化等小区被评为模范住宅新区,为建成文明、美丽的石油新城做出了贡献。
(林子君)
【市委领导视察重点城建项目】 10月27日,市委书记刘海生,市委常委、秘书长刘显富,副市长李永库到大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视察。他们先后到招商引资企业——中德合资恒新砌块厂、在建的大庆看守所、第七医院新址、东风新村九区供热锅炉房、东湖水厂二期工程、中央商城二楼服装商场、新村商贸城和万宝住宅小区、庆龙住宅小区等地调查研究,对规划、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刘海生指出,城市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以资源换投资,在开发中实现资产置换的思路,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加快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刘海生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要坚持政府和投资者合作开发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出政策,出资源。谁建设,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以此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步伐,让全市人民生活在方便舒适、恬静优美的环境中,以优美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不断推进大开放战略,最终让全市人民受益。他强调,城市规划建设也要解放思想,要反映时代特征,不能一个模式,要有变化,有发展。建筑风格要讲究艺术,新颖别致,新鲜活泼。要留有充裕的空间和绿地。公益设施要高标准,高起点,以优美的风格和漂亮的造型建成代表城市风貌的一大景观,成为城市的参观点、旅游点。城市交通当前要通过建设高架桥、市区快速通道、拓宽主要道路等措施,重点解决“瓶颈”问题。要认真规划广场建设,牵动广场周围的开发,形成新的投资空间和经济增长点。刘海生特别强调了繁华地区沿街开发问题。他说,繁华地区沿街开发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空间,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个体摊床要让开道路,进市入场,使沿街两侧率先实现美化、亮化、绿化的要求。
(徐传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初,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市建委把扩大内需,加快城市基础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工作力度,形成新一轮建设高潮。全年城乡建设总投资35亿元,比上年增长 2.1倍。开发建设了大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国北方建筑装饰材料城、中国名牌产品交易中心等“三大市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东风九区集中供热工程、管理局居民饮用水工程等 9个超亿元项目。新修道路15.29公里,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73万平方米。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通过兴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极大地带动了建材、化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
(林子君)
【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10.3平方米】 1998年,全市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住宅建设。全年住宅建筑面积达 1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8万平方米,其中兴建安居工程90万平方米,当年竣工80万平方米。同时,有 103个单位参加了住房分配货币化试点,在单位帮助下,职工踊跃筹款购买住房,购买100%产权的住房已达到住房总量的 97%以上。据年底统计,城市居民住宅面积已达人均10.3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辛 习)
【村镇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为落实农村建设方针,早日实现“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全市各县、区克服1998年洪涝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使村镇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市农村新建砖房1.15万户,比去年提高了 6.62%,农村砖瓦化率已达到41.44%;完成自来水入户6 200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2.51%;铺装道路126.85公里, 铺装率达到38.11%。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建中心村10个。通过大力推进村镇建设,初步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林子君)
【全力搞好灾后重建家园工作】 1998年,抗洪抢险取得胜利后,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市建委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抗灾自救上来,突出抓了灾区房屋复建工作。一是超前制定了灾区房屋复建方案,提出了复建总体原则,灾民安置“五种途径”和“八个筹资办法”。二是深入灾区调查研究,核实灾情,建立房屋复建档案。先后 4次派出20多个工作组70多人深入肇源、杜尔伯特、林甸受灾县进行调查,了解了38个乡(镇)、243个村、575个屯、29 476户受灾情况, 为房屋复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开展了灾区房屋复建规划设计工作。遵循“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灾后重建方针,按照“在规划上,瞄准小康村,高起点统一规划;在选址上,撤出行洪区易地集中建设,优化选址;在建设上,实行分期建设,分步实施,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洪水未退,规划先行,从8月25日起,组织省、市4家规划建筑设计单位近50名专业设计人员分组对受灾地区进行现场勘察,统一编制标准村屯规划,做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形成配套设施齐全、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北方农村居民点规划模式。四是积极开展灾区房屋援建工作。召开了房屋援建动员大会,发动全市建筑、建材、房屋开发等企业援建灾区,捐赠捐建,捐献物资和钱款累计折合人民币 4 400万元。其中捐建自然村10个、住房1 136户,全部建完后可安置灾民5 000人。五是完成了灾区房屋复建的施工组织、技术指导、材料生产供应、调拨等大量工作。三个重灾县建房15 825户,其中砖房 4 166户、简易过冬房5 459户、临时房6 200户,入冬前灾民全部“撤篷进屋”;建学校21所、敬老院 2所;规划撤并自然屯 216个,规划中心村24个,新建中心村10个。国家、省领导多次考察大庆灾后复建工作,对复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政府还专门在大庆召开了“做好灾区复建工作,确保灾民安全越冬”的现场会,市政府领导在会上汇报了灾情,介绍了灾后复建的作法,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林子君)
【以市场化融资办法加快城市建设】 1998年,大庆实施新的城镇发展战略,改变以往的投资体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思路求财路”,把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的重点放在市场化融资上,走多元化投资的路子,在市政府财政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全年建设总投资达35亿元,是上年的2.1倍,是前7年城市建设年平均投入的2.6倍。主要采取6种融资方式:一是项目融资。把城市建设大型项目推向市场、推向全国,进行招商引资,建成后谁投资谁受益。中国名牌商品交易市场、中国北方建筑装饰材料商城、大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都是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总投资28.32亿元,当年资金到位3.7亿元。二是置换融资。采取以地引资,以资生财,通过闲置资产置换,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利用黄金地段的土地优势,引资 2.8亿元,开发建设了庆龙小区一期工程等。三是企业融资。充分调动和发挥大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全市中省直企业共投资17亿元,其中石油管理局就投入 9.8亿元。四是国际融资。引进德国海斯公司环保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投资 2 100万元,建成恒新建材工业有限公司,利用工业废渣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砌块。引进美商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资金1.48亿元,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五是载体融资。将部分商业广告位置向社会公开拍卖,利用空间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建设了13公里的城市路灯。六是社会融资。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广辟财源,共融入资金 4.5亿元。城建资金顺利融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综合开发。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
(林子君)
【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成立】 1998年,大庆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了,标志着全市建设交易管理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该中心担负着全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工作,负责办理工程规划许可、土地许可、项目报建和工程招标等。市建委、规划、土地、工商等部门派代表进驻中心,对工程项目的审批实行“一站式”、“一条龙”联合办公,积极推进以招标为主的市场运作形式。通过中心,为建筑交易活动提供信息、场所,保证秩序,确保建设工程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工程质量。
(辛 习)
【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 1998年,市建委以《建筑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首先,加强了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外埠队伍人市档案,严格按照工程报建、招投标、工程监理、队伍注册、施工许可、签订合同等程序进行审批,手续不健全的工程项目坚决不允许开工建设。其次,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继续严格推行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同市纪检委和市监察局联合召开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新闻发布会,对1998年工程招投标提出了严格要求,增强了建设工程招投标透明度,强化了招投标监督管理职能。全年报建 415项,招投标 404项,招投标率达97.16%。在工程监理上,严把项目报建、外埠队伍跨区注册、工程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工程监理率达 80%以上。第三,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本着对建设单位和用户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保主体、保功能、创精品,不允许出现任何质量问题。第四,加强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严格审批、审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第五,在勘察设计管理上,建立了勘察设计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资格管理与个人执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两证一照”和设计合同等相关手续审查,其中一项不合格也不准进入勘察设计市场。通过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全市建设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林子君)
【加快老区改造城市面貌一新】 1998年,市城建系统职工为了适应“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需要,按照市政府“不建企业建环境”的原则下大气力改造老城区、平房区、低洼区,以改变城市面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年共改造老城区39处,平房区16个,改造面积85万平方米。其中,大同区投资2 000万元改造了 7条街路;龙凤区融资7 000万元改造了南小区,建起楼房27栋,区政府投资 600万元,完成了对北小区改造的一期工程;萨尔图区对会战大街、站前广场全面进行综合开发建设,新建商服楼9.93万平方米,改造道路及广场4.92万平方米。老城区经过改造,面貌一新。一幢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通衢大道平坦宽阔;辅以绿地、彩灯、城市雕塑,一个繁荣美丽、气势恢弘的现代化的新城已初具雏形。
(林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