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区
龙凤区
龙凤区
【概况】 龙凤区位于大庆东部,是全市有名的石油化工城区。全区总面积 4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辖区内现有20多家中、省、市直企事业单位,区政府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6万人。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8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面实施产业兴区、环境兴区、人才兴区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8亿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 100元。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5%以内。
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投资4 500万元,新建“43”型温室500栋,建成了铁东、建兴、保田、久青 4个蔬菜小区,“43”型温室累计达到668栋,棚室生产面积达668亩,构筑了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走质量效益型农业之路。加大“43”型温室的科技开发,可生产美国西芹、日本球茎茴香、桐蒿、绿菜苔等70余种喜温蔬菜,实现了“南菜北种、野菜家种、洋菜中种、夏菜冬种”,并进行了花卉、水果、食用菌、养猪等多种试验和示范。实施科教兴农。重点在农牧场村和久青村进行了粘玉米、早熟小麦复种复栽等项目试验,走出了一条由单纯求亩产量向提高亩效益转变的新路子。实施以牧发家工程。辟建农牧场温室养猪场、马家窑千头养猪场和保田、向阳养猪一条街,发展30户养殖大户和416户养殖专业户。全年实现农业产值0.65亿元。
工业。加强对改制企业的管理,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大力开展技术改造等措施,使全区工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从区域资源和技术两大优势出发,投资 700万元,上马了A级阻燃板、三苯基磷等14个高科技、 高附加值项目;投资2 100万元,完成了向阳砖厂5 000万块粉煤灰承重空心砖和大庆石油化工配件总厂30吨自动推制不锈钢弯头等 4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从壮大乡镇工业小区规模,发展区域特色化产业人手,规范和完善了萨东工业小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2亿元,获得了全市乡镇企业发展杯竞赛银杯奖。
三产业。加快商贸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乡经济。兴建了龙城路农贸一条街、卧里屯市场一条街和龙华路菜市场等 3处专业市场,使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7 063户,私营企业 246户。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5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2.2亿元。
城市建设。坚持以老城区改造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目标,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多元开发,多元投入,拆建结合,建管并举。共融资 6.2亿元,对龙凤老城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先后拆迁了南小区、老一百、老五金、新华书店、花园酒店至炼油厂东大门等破旧建筑20余处,临时和违章建筑1 093户,拆迁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楼房101栋,近60万平方米,建成了龙化居民小区、龙凤大厦、新华书店、市建安工程集团公司综合楼、龙凤示范大街等一批城市“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新筑街路 2.2公里,完善和规范15个居民小区,区属 500多户动迁户和无房户都住了楼房,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0%。建设街心景点15处,安装IC卡电话200部,新增绿地45.3公顷,植树24万株。探索城市管理的新途径,成立了龙凤保洁公司,对部分路段的保洁权进行了公开拍卖,落实了“门前四包”责任制,居民区全部实行垃圾袋装化收运,市容市貌和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
对外开放。坚持让利是为了增税,招商是为了发展的原则,全面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和盘活存量资产招商引资,全年引进资金7.7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个。成功地承办了全国果蔬花产贮销学习研讨会,扩大了龙凤的知名度。先后 5次组团参加了哈尔滨、北京、西安、厦门、黑河、绥芬河等地召开的各类洽谈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民主与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民代表建议25件和政协委员提案66件,办结率100%。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证制度,成立了行政执法指挥中心,依法规范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城市改造和动迁中发挥了政府执法优势,保持了社会稳定,被评为全省政府法制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通过查处违纪案件,开展专项治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净化了社会风气,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社会各项事业。科技工作有了新进展。完成了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示范区的申报工作,引进了植物科隆、食用菌、生物有机复合肥、温室养猪等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14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600万元,加强了十九中学硬件建设。投资40万元,更换了部分学校的教学桌椅。投资 1 200万元,为城乡教师解决住房102套。辖区现有省标准小学 1所,省合格校8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地举办了’98消夏文化周活动,启动了以龙凤街心公园和乙烯街心公园为重点的东区文化活动广场,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辖区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5%,发展各类文化经营户303户,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7‰以下。出色地完成了抗洪抢险和抗灾自救工作。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区上下众志成城,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修筑了5条防洪大坝,保卫了石油化工总厂,保卫了铁路,保卫了家园;先后5次组织5 000多人赴杜蒙、林甸、肇源抗洪抢险,组织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970多万元,捐粮 957吨。劳动、人事、信访、安全、民族、宗教、人防、档案、审计、统计等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党政领导人名单】 中共大庆市委常委、龙凤区委书记付淑兰(11月调出),区委书记贺懋燮(11月任),副书记贺懋燮(11月免)、赵希江(11月任)、姜立伟、于忠江、官明凯 (4月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殿彬,副主任李英、杨金、姬云峰;区人民政府区长贺懋燮(11月免)、赵希江(11月任),副区长刘长友、赵秀英、盛文、周连杰、王哲(11月任)、杨永生(11月任);区政协主席刘树仁,副主席王毅令、徐振良、孔凡清(11月任);纪检委书记刘杰。
(潘月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