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区
大同区
大同区
【概况】 大同区位于市区南部,总人口243 459人,总面积为2 4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区辖3镇7乡、86个行政村、318个自然屯,辖区内有中省直单位40余个。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1998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审视区情,加大自我营造优势力度,继续围绕“突出一个中心(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把握两个重点 (廉政建设、环境建设),做好五篇文章 (深化改革、联营联合、科教兴区、郊区经济、非国有经济)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使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亿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亿元、1.4亿元和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14.7%和27.6%;实现财政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3.6%;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2 350元,比上年增长17%。
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种植业生产在遭受洪涝等自然灾害情况下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实现26.6万吨,比上年增长9.9%;畜牧业生产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林业生产实现了新突破,完成造林面积 3.5万亩,规划林网614个,造林成活率达95%、保存率达98%。水利建设迈出可喜一步。新打机电井150眼,安装管输120处,喷灌102处,修复水毁工程 5处,治理低洼地块6 000亩。共筹措资金1 744万元,重点建设了国家抗旱打井项目区——“同井”项目区和“大祝”农业开发小区,这两个小区分别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和省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小区。
工业。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为突破口,推动了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完成全口径产值4.75亿元,收入4.5亿元,利税1 7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38%和16%;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7 606万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 818户,新增个体从业人员3 977人,新发展私营企业30户。通过对79家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活力。
招商引资。全年签定正式合同项目72个,合同引资额3.56亿元,到位资金3.52亿元,资金到位率 98.8%,完成市里下达指标的117%,在全市招商引资贡献杯评比中获得铜杯。通过招商引资,在城乡结合部矗立起一座亮丽的百合商贸居住园区;盘活闲置资产近 3 000万元;中省直企业的第二、三产业回到大同注册,注册总资本达 1.2亿元;一批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大中型企业到大同安家落户。
城乡建设。努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投资 5 094万元,建设公共设施9项,56 420平方米;投资220万元,改造护城河2 126延长米;投资150万元,改造同阳路电力线路、安装路灯;对大同镇内 153条巷路,采取五大班子包片、各科室包块的办法,进行了整修;借助迎“国检”之机,加大了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清理临街两侧堆料239处、卫生死角65处、取缔非法设置的占道摊点647个,规范牌匾438块,动迁房屋 127户,拆除临时建筑117处,违章建筑35处,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文教卫生。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小学实行了就近免试入学,取消了坚持多年的小学毕业生统考制度。职教工作步人正轨,各乡镇成职联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职教现场会在大同区召开。“普九”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中小学生流失率反弹现象得到遏制。文化广播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兴建了图书馆,铺设了有线电视光缆。卫生工作改革稳步推进。巩固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成果,在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中,大同区被定为免检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通过体制改革,门诊量和营业额大幅度上升。医疗医药市场管理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逐年提高,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7.23‰和4.48‰以内。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将严打工作贯穿始终,全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85起,震慑了犯罪分子;侦破经济案件3起,为企业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24万元。通过健全三级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党政领导人员名单】 中共大同区委书记谷春毅,副书记石荣耀、李若臣、张连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泽田,副主任杨文、朱玉侠、李登石、沈全义、李文赫;区人民政府区长石荣耀,副区长常春、栾莹、李振、于忠诚、贾贵龙;区政协主席谷春毅(11月免)、林海泉 (11月任),副主席王玉岭、裴景江、吕殿学;区纪检委书记王志贵。
(徐邦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