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



  招商引资功臣季庆瑞
  季庆瑞,1935年12月生,汉族,天津市人。1957年7月和1986年8月,先后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园艺专业和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专业。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7月至1970年3月,任吉林省通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1970年3月至1979年10月,任通辽市科委主任;1979年10月至1998年 1月,历任内蒙古哲里木盟农牧学院农学系主任、院长办公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科研处处长、院长助理等职。1998年1月退休;当年4月受聘任大庆市政府农业经济技术顾问,并先后任大庆市龙风区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协委员。在吉林和内蒙古工作期间,他指导农牧民治沙害、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取得显著成绩。1987年,在内蒙古奈慢旗沙力歹村建成第一栋“43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
  季庆瑞早在1990年 3月就应邀来过大庆,为发展大庆的农业生产献策出力。1996年,他将自己发明的“43型”温室技术带进大庆。在龙凤、让胡路、红岗、大同等区和三环公司牧场,指导农民试建“43型”温室199栋157亩,获得成功。这种温室用阳光取代生火取暖,采光、保温贮热能力极强,数九隆冬,温室内仍保持8~35℃。种植蔬菜等作物产量高,平均亩产可达万余公斤,产值2.68万元,纯收入1.68万元。在北纬43度以北的高寒地区实现“冬季温室不生火”,为促进大庆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季庆瑞的科研成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0年,他被树为哲里木盟农牧学院科研教学尖兵;199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哲里木盟也授予他科技拔尖人才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国家津贴;1995年,被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发明的“43型”温室也引起了世界不少国家的注意,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授予“发明创新金奖”,1997年被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授予“国际最高金奖”。
  抗洪抢险英雄刘小强
  刘小强,1978年生,汉族,四川省南川市人。高中文化程度。1998年 8月在大庆抗洪前线入党。1996年底入伍,任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一营卫生所卫生员。1998年 8月20日在肇源县立陡山大坝抢险中,为保护战友身负重伤,造成高位截瘫,表现了人民战士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被誉为“抗洪抢险英雄”。
  刘小强参军以后,成长进步很快,各项工作都干在前面。每当战友患病,他就主动去打针送药,细心照料;驻地一位老乡受伤,他抢先献血抢救;在部队野外驻训时,曾和班长一起背着患病的战友徒步走了 3公里,把病人送到医院。他人伍仅两年,就先后荣获旅优秀团员、优秀士兵和优秀卫生员标兵等称号。
  1998年秋,大庆遭遇特大洪水袭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8 月13日,刘小强和战友们奉命由吉林驻地赶到
  大庆,投入抗洪抢险战斗。筑堤坝,战洪峰,护公路,一连苦干七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深夜战友们休息了,刘小强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和军医一起在大提上巡视、送医送药。由于表现突出,旅党委批准他“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8 月19日,肇源县立陡山大坝出现险情,刘小强率先跳入水中,和战友们用身体护坝。20日,抢险战斗更加激烈。正当他在坝首高岗处奋力挖土装袋时,身旁 3米多高的陡崖突然开始塌落。危急时刻,刘小强毫不犹豫地用力推开身边的战友,自己却被塌下来的泥土砸倒。战友们从泥土中将昏迷的刘小强扒出来,送到油田总医院。经医院全力救治,使他脱离了危险,但因伤势严重,脊椎骨断裂造成截瘫。
  刘小强住院期间,市委书记刘海生、市长杨信等市局领导及一批批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通市民、个体私营业主、中小学生前来慰问,向英雄表示崇高敬意。全市各界为刘小强捐款近20万元,送来了各种慰问品。9月3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抗洪抢险英雄刘小强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他不怕牺牲,舍己救人的革命牺牲精神;学习他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勇于拼搏的顽强作风;学习他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