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
工商联
工商联
【120名民营企业家获奖】 1999年1月29日,市工商联召开1998年度民营经济标兵模范表彰大会。省工商联秘书长芮永禄,市委副书记、市长杨信,市人大副主任单新元,市政协副主席关绍明等领导及300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参加了表彰大会。
1998年,大庆市民营经济涌现出一批勇于开拓进取、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面前,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现出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工商业联合会、市商会评选出民营经济的15大标兵和105名模范,这120名民营企业家走上了领奖台。
会上,市委、市政府领导指出,1998年大庆市经济发展速度第一次赶上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家功不可没。并指出,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二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不建企业建环境,不管企业搞服务”,给足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空间;三是1999年灾后重建、市区24项重点工程、水利建设、道路建设一定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市领导强调,个体私营经济一要靠技术、人才;二要靠改革和管理;三要靠学法、懂法、用法;四要靠学习研究和抢占市场。 (闻 泽)
【开展“树立良好形象,创建文明企业”活动】
随着全市大开放大招商的不断发展,到1999年底,大庆市私营企业已达7000多家。为引导和帮助私营企业树立文明形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市工商联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开展了“树立良好形象,创建文明企业”活动,并制定了“企业形象考核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这项由市工商联组织人员起草、历时两个多月、列出10个方面、分为14项指标、389 个考核要求的系列考核“细则”,逐条细化了具体目标及标准。“细则”共60页、84万字,含企业文化、技术创新、员工素质、产品质量、市场开拓和企业形象内容, 适应了现代私营企业发展的需要,受到市领导重视和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欢迎。
为把“细则”真正落实到企业之中,市工商联于1999年上半年举办了私营企业厂长经理和工商联基层干部集训班,有50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对“细则”的基本内容、达标的基本要求、分数的具体计算和三级达标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演示与讲解。下半年在全市两级工商联的10个试点单位全面推开。肇州县工商联在6 家私营企业开展了“树创”活动;杜尔伯特县工商联组织20名私营企业代表到让胡路区太福、宏伟等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大同区工商联总结了本区私营企业开展“树创”活动的四点做法, 形成了经验材料;红岗区工商联把健全私营企业党、团、工会组织作为开展“树创”活动的突破口等,一大批经验得到推广,使全市“树创”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马本营)
【帮助民营企业扩大合资合作】 为发挥工商联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私营企业引进外资和项目,1999年,市工商联组织了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含有46个项目、37 000字的《大庆市民营企业招商引资项目简介》,并与 9个省市工商联取得了联系。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副市长崔强亲自带领由全市私营企业代表组成的招商团外出招商。在历时35天,行程上万公里的招商引资活动中,与有关省市组织和民营企业500多人进行了接触,共签订协议59个,金额达16亿多元。截至1999年11月,已先后有温州、义乌、北京、福建等地企业前来实地考察和进行项目落实,到位资金2 130万元。
各区、县工商联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萨尔图区工商联引进外企4家,资金630万元。肇州县和大同区工商联引来外省投资者,进行盐碱地改良和水田开发。肇源县工商联注重发挥乡镇分会的作用,三个分会引资1 000 万元。让胡路区工商联一年四次外出招商,与十几个城市建立了联系,签订合资协议1.2亿元,到位资金1 200万元。 (马本营)
【拓宽民营企业发展渠道】 为促进大庆市餐饮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市工商联和龙庆集团共同举办了大庆首届饮食文化交流会。国家、省、市有关酒业、饮食业领导和专家以及全市 200多家饮食服务业经理出席会议,就饮食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切磋,为全市饮食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和优质服务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帮助民营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市工商联组织参加了全国工商联举办的黑河边贸展销会。古龙贡米、塑料编制袋、兰星、大庆老窖、宰相等品牌白酒,冷冻水饺、胡萝卜制品等吸引了俄罗斯客商及全国各地商家,5项产品与国内外客商签订销售合同70多万元。
为继续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市工商联与工商银行就合作开展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业务进行了协商和探讨,对重点服务企业的确认、建立例会制度、探索担保机制、开展有关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为引导受贷企业正确把握资金投向,按时还本付息,市工商联与有关部门一起召开会议,跟踪考察企业,督促严格履行合同,不断发展与金融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提请市领导给予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多方协商,为天威、正大等企业融通资金400多万元。
为不断扩大与国际商会的友好合作,拓宽民营企业的发展渠道,市工商联与南非东伦敦市建立了友好商会关系,达成了互设经贸代表处和组团出访的协议。有关合作项目内容经多次沟通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1999年11月第一批民营企业已经成功出访。
为帮助有关企业改善工艺,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市工商联利用工商联联系广泛的优势,聘请国家级专家做顾问,省级知名人士亲自参与指导与帮助,为企业产品尽快扩大市场做出了努力。
为拓宽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渠道,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市工商联积极协调与推荐部分企业参加了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会议,“全国中小企业并购及香港创业板股票上市会议”等。市工商联带领部分私营企业出访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市,与对方商会建立联系,就开办中餐馆、中国货商场、中医诊疗及招收留学生等项目达成了初步协议。一年来,各区、县工商联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 萨尔图区工商联帮助7家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60多名。让胡路区工商联成功地帮助两家私营企业大户实行了并购。龙凤区工商联组织70多家个体业户按统一要求整顿与装修,避免了拆除重建的重大损失。红岗区工商联采取会员互助,内部拆借等措施,缓解私营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肇源县工商联在自办的资金会清理取消的沉重压力下,仍然克服困难,帮助私营企业贷款425万元。 (马本营)
【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为维护民营企业权益,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发展事业,市工商联1999年度主动与市纪检部门沟通与联系,介绍私营大户的情况,在上年连续三次为42家私营企业取得挂牌保护的基础上,1999年又为6 家企业递交了申请,并联系和协调市纪检部门进行了考察,争取把更多的私营大户纳入重点挂牌保护的范围。萨尔图区工商联经过积极协商与沟通,为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52户私营企业提供了挂牌保护。
一年来, 全市各区县工商联为维护非公有经济的合法权益,开展了大量的协调服务工作。让胡路区工商联为企业解脱三角债困扰提供法律咨询;龙凤、大同、杜尔伯特县工商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取消了一些对私营企业不合理的规定、收费和罚款;林甸县工商联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同有关单位多次协调,较好地解决了拖欠原工商业者的工资问题。 (马本营)
【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 为进一步改善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1999年,市工商联作出规划,列出提纲,开展了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调查。经过一个半月的调查,在与40多位个体私营业者座谈、到10家较大规模私营企业走访、征求市政府8 个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作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找出了影响发展的6 个主要障碍,提出了要把发展全市地方经济的重心放在个体私营经济上; 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成立个体私营经济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贷款担保机制;提高个体私营业者和员工的自身素质等意见与建议,上报市委、市政府。
一年来,全市各区、县工商联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萨尔图区工商联进行了党建、人才及名优产品的调查;龙凤区工商联进行了个体私营经济如何发展的调查;让胡路区工商联对重点大户未来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议;红岗、大同区工商联针对个体私营企业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问卷;肇源县工商联对本县个体私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索;杜尔伯特县工商联对狐狸养殖大户开展专门调研;肇州县工商联对25户较大私营企业进行诊断和分析,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思路。 (马本营)
【光彩事业有新发展】 大庆市的光彩事业,作为私营企业为贫困地区和下岗职工投资和安置再就业的一项社会活动, 在市工商联的积极引导下,1999 年又有了新的进展。吉泰公司在肇源县投资的古龙贡米项目,以贷款方式投放种子、 肥料、农药和管理,种植谷子14 万亩,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购,可使谷农收入7 000多万元。该项目的配套工程贡米加工厂安置县城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00 多人。他们还在肇源县建立了菌肥厂,在肇州县建立了改良黄牛场,这些正在实施的光彩事业项目,可安置下岗职工及农村劳动力1 100 人。龙庆集团在杜尔伯特县种植黏谷子项目, 宏伟集团承包荒山荒坡造林项目, 都为农村脱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城乡实业公司以1 900 万元购买了大庆老窖酒厂,使大部分职工重新就业。正大、红日、兰星、草原、太福、 振富、 德坤等一大批私营企业为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上千人,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全年有7 人荣获了省光彩企业家称号。
一年来,全市各区、县工商联也积极推动光彩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萨尔图区工商联采取各种形式为特困职工、希望工程、功臣劳模捐助款项20 万元,为贫困地区培训人才100多名,兴办光彩项目三个,总投资400万元。让胡路区工商联引导私营企业捐建中小学二所,种沙棘2万亩,在贫困县区招收下岗工人近百名。 龙凤区工商联组织私营企业向6名老红军捐助药品,为15名儿童捐助学费,为灾区38名残疾人安置就业。红岗区工商联引导私营企业到贫困村屯建砖瓦厂,解决就业100多人。大同区工商联引来外市企业兴办光彩项目,一座投资5000 多万元的化工厂2000 年即可投产,可安置下岗职工2000 多名。肇源县工商联引导私营企业在抗灾自救的同时,接纳2000灾民就业,包扶失学儿童60多名。肇州县工商联引导有实力的私营企业把产品赊给困难职工,支持他们以自我经营的方式摆脱贫困。杜尔伯特县工商联在大力引导私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吸纳下岗职工就业40多人。林甸县工商联在各企业经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组织一些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为社会福利和希望工程捐款5万元。
(马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