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
人事
人事
【全市人事工作会议召开】 1月28日至29日,全市人事工作会议在市人事局培训中心召开。各县区人事局长、编办主任、人才中心主任,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事工作的人员以及非国有企业的代表共180 多人参加了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晓林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确定全市1999 年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市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突出改革主题,推行人事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全系统的服务意识,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会议期间举办了人事代理工作的讲座,讨论了《大庆市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办法》。
马晓林在讲话中要求,人事工作要从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立“三支队伍”和加强自身管理出发,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要抓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起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体制,树立人事干部的良好形象。 (李伟娟)
【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初步确立】 3月,由市人事局起草的《大庆市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以庆政发[1999]12 号文件印发施行。10 月,市人事局下发了《大庆市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实施细则》。以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实施为标志,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初步确立。这一管理制度从事业单位的职能入手,将事业单位分成了4 类:第一类是主要行使行政职能或受行政部门委托承担经济、社会管理某方面职能,但使用事业编制的单位;第二类是承担社会基础性、公益性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的单位;第三类是依靠自身的技术、知识优势,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第四类是从事经营、流通、交换和服务业务,在为社会提供了服务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位。以这个分类为依据,市人事局结合各类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人员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的原则、程序、办法和各级人事部门的管理权限做出了具体规定。根据分类方案,市直机关所属及市属227 个事业单位中,一类单位97个,二类67个,三类27 个,四类36 个。人事部门对这四类单位,按照分类管理与财政供给方式相挂钩的原则,在人员管理上分别实行了考录制、代理制两种管理形式。实行考录制的单位有143个、3 706编制,都是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实行代理制的有84个、8 111 个编制,是二、三、四类事业单位中实行财政部分供给和非供给的单位。实行考录制的单位在人员管理上完全按照行政机关的模式运行,进人一律实行公开招考,平等竞争。实行代理制的单位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下放人事管理权限,赋予其一定的用人自主权。 (李伟娟)
【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1999年,全市在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市人事局制定了《大庆市人事代理制度实施细则》和人事代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配套办法以及实行人事代理的补充意见。补充意见规定:应聘到非国有企业的毕业生,其人事档案可由聘用单位委托市人才交流中心代理,取消见习期,直接转正定级;非国有企业聘用市外取得国家承认学历、无派遣证的毕业生,市人才交流中心为其办理聘用制干部审批、鉴证手续并保管人事档案;在非国有企业工作满三年的本科毕业生,直接为其办理调入或落户手续等等,突破了原有人事代理仅限于户口和工作关系在大庆的限制。实施后,不但代理对象得以扩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非国有企业的人才竞争能力。
从1月1日起,市人才交流中心正式开办了代理人员养老保险统筹业务。规定无论是单位委托代理还是个人委托代理,都要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由人才交流机构代收代缴。在年初全市人事工作会上,市人事局将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 9月,在肇源县召开了全市人事代理工作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并提出了推进工作的具体要求。
市人事局还把人事代理制度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的基本方式,结合不同性质的企业发展搞代理,结合事业单位的改革搞代理,结合毕业生就业搞代理,结合吸纳引进人才搞代理,使全市人事代理工作出现了全面推进的势头。截至年底,全市实行人事代理的单位达到246家,代理人员1 257 人。其中市人才中心代理单位92家、657人(事业单位41家、社会中介组织15家、国有企业7家、非国有企业29家、个人委托代理167人)。 (李伟娟)
【人才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7月,由市人事局起草的《大庆市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以庆政办发[1999]62号文件下发执行。市人事局同时还拟定了《大庆人才市场运行细则》。这两个政策性文件以打破地域身份界限、鼓励人才流动为目的,对人才市场的业务范围、服务对象、招聘和求职手续的办理、人才对接的各个环节和指导与监督市场中介机构等方面进一步加以明确,使人才市场管理更具操作性,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9月27日,由市政府投资160万元,与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和南方科能信息产业公司合作建设的大庆市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开始试运行。省人事厅副厅长赵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晓林为系统开通剪彩。这个系统由局域网和广域网两个系统组成,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能够24小时不间断提供互联网接入、远程拨号访问和电话查询,并采用IC卡自动计费系统,全面支持现场和远程自动查询服务,具备了现代化的服务水准。这一系统的建成,标志着大庆人才市场的运行已踏入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人才市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全市人才工作水平和人才配置效率、促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全市各级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坚持积极为人才供求双方提供接待、咨询、登记、信息储存和交流“一条龙”服务,人才交流日益活跃。一年来全市接待来访咨询已超过1 万人次,接待用人单位1 079个,信息库累计储存各类人才20 880 人,信息容量明显增加;组织召开人才招聘洽谈会45场,共有568家用人单位、13 000 名求职人员进场交流,提供职位2 100 多个,达成用人协议2 200人,对接成功率稳定在15%以上,与上年相比,交流频率和数量有明显提高。
(李伟娟)
【人才智力引进取得突出成果】 市人事局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从市外引进人才的暂行规定》,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六大支柱产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各单位需求人才的层次、专业、条件,积极与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沟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并接受社会各界推荐,为其牵线搭桥。对确定的拟引人才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自行聘用的,利用调入、聘用、合作等多种形式予以解决,还首次采取重新建档的办法为实验中学和东风中学引进3 名高级职称教师。全年由市人事局引进高层次人才 234人,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引进100人的目标。
为了使市外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我所用,全市各级人事部门积极帮助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建立合作关系,吸引资深专家和拥有科研成果的高级人才以各种形式来大庆工作。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协助三维公司邀请哈工大研究生刘家存以技术入股形式加盟,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清华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山秀明为企业高级顾问。9月,大庆得到教育部“春晖计划”的支持,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2名博士组成的“支援大庆建设合作团”,分别与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州县、肇源县、杜尔伯特县、让胡路区、联谊集团、市环保局、市计委、市电子信息局、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等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和项目洽谈,共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456个,签订合作协议4个。 (李伟娟)
【加大学科【专业)梯队培养力度】 根据《大庆市1996—2010年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规划》,市人事局对原来确定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进行了考核,对不合格的人员进行了调整。经考核和调整,重新确定学科(专业)带头人75 人、后备带头人123 人。同时加大了对后备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市政府投资60万元,选送32人到哈医大、省中医药大学、哈工大、哈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昆明医学院等院校进修学习或攻读硕土学位。
(李伟娟)
【公务员管理进一步加强】 1999年,市人事局在强化公务员逢进必考机制的同时,先后组织市政府城市建设开发办公室考试选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大庆监狱干警招考和企事业单位公安转制录警考试工作,全市共有480 人参加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的笔试。为强化公务员逢进必考机制,为机构改革作必要的准备,对党政机关以工代干、借调以及违反规定录用和调入人员进行了清理。全市共清理、清退以工代干人员397名、借调人员125名、不具备合法干部身份人员23名。
加强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 全市国家行政机关参加考核的公务员11 075 人,其中优秀的1 474人,占参加考核人员的13.3%,称职的9 593人,不称职的4人。事业单位参加考核的人员24 382人,其中优秀的3 478人,占参加考核人员14.3%;合格的20 899人,不合格的29人。还开展了公务员培训工作。全年共培训公务员23 258人(次),其中对首批录用到党政机关的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组织了初任培训,共培训130 人,培训率达100%;对市、县、区党政机关新任职的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分三期进行了任职培训,共培训915 人;组织市、县、区公务员学习科技知识,培训14 820人,提前一年完成了培训任务;组织公务员学习计算机等专门业务知识,共培训7 403人。 (李伟娟)
【大中专毕业生实行新的就业办法】 1999年全市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 200 人,其中由市政府安置的有2 335 人。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市人事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加快了毕业生信息网络的建设。对报到的毕业生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毕业生信息就业进入了市人才市场信息系统,可供用人单位随时查询,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方便服务。二是加强了对待业期间毕业生的管理。首次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为毕业生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择业意识和求职技能方面的知识。三是对毕业生实行了人事代理。为了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工作,市人事局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到非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取消见习期,直接转正定级。同时对其实行人事代理,人事关系由人才中心保管,人才中心为其提供系统服务,并且监督用人单位为毕业生缴纳社会统筹金,免除其后顾之忧。全年共有45名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工作。四是开辟了毕业生埠外就业渠道。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首次开展了毕业生学历再提高工作。在毕业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市人事局将其送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名牌院校进行深造。上学期间,学习、生活费用自理,计划派遣资格保留,工龄连续计算。毕业后,在市外就业的,按在职干部身份转移关系;回大庆就业的,按新取得的学历介绍。这种办法不仅减轻了市内就业压力,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也拓展了毕业生的视野和就业空间。9月,市人才交流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签定了培训合同。通过以上办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全年有1 109人就业,就业率为47%。 (李伟娟)
【部分单位和部门完成国家公务员过渡工作】
9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市公安局、司法局、国家安全局、科学技术委员会4个部门,市辖各县公安局、司法局,市辖各区属机关和区辖乡镇机关,完成国家公务员过渡工作。上述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已列入国家公务员范围,但一直没有办理过渡手续。过渡的办法是不搞人员分流,超编单位必须按行政编制过渡,超编人员不予过渡。根据这一办法,在列入过渡范围的5 021人中,有4 328人过渡为国家公务员。 (李伟娟)
【工资调整工作完成】 1999年,市直及市辖区机关事业单位29 314名在职职工的技能工资,在结构和标准上与石油企业同步进行了调整,人均月增资149元,对9 122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一次性生活补贴,人均补贴1 064元。将基本生活补贴纳入岗位工资,实行易岗易薪。同时调整了技能工资、岗位工资标准。市辖各县机关事业单位也按国家和省的统一政策开展了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调整工作,人均月增资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