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
劳动
劳动
【概况】 1999年全市各级劳动部门紧紧围绕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市委五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省、市劳动工作会议确定的再就业、养老保险、农村劳动力输出三项工作为重点,以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确保”为目的,强化各项劳动工作,推进劳动领域改革进程,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就业工作。截至年底,全市应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9 862 人,已全部进入中心,其中有5 222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52.9%;全市筹集再就业资金5 342.3 万元,为符合发放条件的3 007 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770 万元,市区进入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费的下岗职工的比例和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的比例均为100%;全市累计有3 136 名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847人与企业签订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协议;全市有失业人员36 700 人,已安置19 800人就业,其中劳服企业安置4 7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农村劳动力输出29 607人,实现目标的113%。
社会保险工作。1.养老保险。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1 657户,在职职工150 355人;收缴养老基金19 895万元,收缴率为94.7%;对全市24 904 名参保离退休人员拨付养老金20 941万元,拨付率为99%,其中市本级拨付率为100%;全市社保登记8 484户、223 863 人,登记率为94.5%;追缴历年陈欠4 304 万元,回收率达55%。2.失业保险。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企业增加到1 055户,参保职工为17 万人,分别占应参保面的100%和99%;全市收缴失业保险基金3 017万元,收缴率达90%,四县达20%;发放失业救济金87 万元,救济失业职工454人。3.医疗保险。全市参加医疗保险单位发展到1 202 户,参保职工80 575 人,收缴医疗保险费5 652.4万元,支付职工医疗费4 998.5 万元,结余653.9万元。4.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全市机关事业单位131家参加保险,职工28 912人,收缴基金11 400万元,发放退休费13 400万元。5.农村养老保险。到1997年末共收保费1 502.2万元,参保农民12.5万人,目前有21人领取保费,共发保费3 749元。1998年因遭受洪水袭击,农保工作停止至今。6.工伤、生育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待2000年全面铺开。
劳动监督检查。全市立案查处各种违法案件798起,处以罚金5.8万元,已全部结案。全市共检查2 756 户用人单位,督促534 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补签劳动合同6 942人,补办就业证卡5 132个,补办技术等级证书424人;清退非法用工1 161人,补交社会保险费59.7万元。
劳动信访和争议案件处理。全市各级劳动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 789 件次,其中来访3 717 件次,占信访总数的96%;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32件,结案率达100%。未出现因处理不当出现越级上访现象。
职业技能开发。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增加5 800 人,完成年初计划的100%;全市共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72期,24个专业,培训下岗职16 600人,占年初下岗职工总人数的91%,培训失业人员1 429人;对全市3 986 名技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对企业新招和培训人员进行鉴定,全市共鉴定11 386人;完成技校招生500人。
工资分配调控管理。对1998年28户实行“工效挂钩”和“两个低于”工资分配调控措施的企业,实现了税利挂钩;对1999年实行“工效挂钩”和“两个低于”工资调控管理的44户企业,进行了核定;在13户企业中,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办理《工资总额使用手册》764本,审签752本,审签率达98%;对市区和所属四县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测算上报。
劳动安全。全市发生工业生产死亡事故17起,死亡人19 人,重伤6人,死亡率、重伤率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之内,事故结案率93%;完成锅炉定期检验283 台,定检率为94%;固定压力容器定期检验156 台(不含四县),定检率100%;锅炉、压力容器及气瓶无爆炸事故发生。
(刘乃国)
【召开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会议】 6月11 日,市委、市政府在大庆宾馆会议中心召开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会议。刘海生、杨信、司家祥、马晓林、单新元、刘春华、李长荣等五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刘春华副市长传达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和《大庆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优惠政策》(征求意见稿)。《实施方案》中确立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非农产业为载体,以集镇、建制镇、县关镇、城市为重点依托,以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为根本目的,采取分散转移与集中转移相结合的办法,面向国内外劳动力市场,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服务保障、有序转移、逐年扩大,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由农村向城镇转,由市内向市外转,进而加速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实施方案》还确定了任务目标:199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66.2万人,已经转移11.2万人,尚有农村劳动力55万人。经与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对接,1999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3.63万人,占总数的5.5%,以后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初步规划用5 年时间,到2003年全市计划累计转移劳动力30万人。
《优惠政策》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工商管理、用地、用工、税收、落户、城镇居民待遇等方面。
杜尔伯特县、肇源县、市妇联、市工商局、肇州县永乐镇、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杜尔伯特县泰康镇、让胡路区红旗村在会上介绍了转移农村劳动力、进行土地流转等经验。杨信市长在讲话中重点强调了思想认识问题,转移途径问题,转移方法问题,以及组织领导问题,并与肇源、肇州、杜尔伯特、林甸、大同、龙凤、红岗、让胡路八个县区和市劳动局、市工商局、市乡企局、市建委、市计委五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签订了《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状》。
(鲍 文)
【再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减员增效,实现三年解困的目标,1999年全市再就业工作的重点是扩大安置渠道,促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推进再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3月10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暨社会保险工作会议。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晓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单新元、市政协副主席康志俭出席会议。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999年全市在上年结转的基础上,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9 862 人。为做好再就业工作,继续实施“一把手”工程,劳动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以招商引资为契机,进一步形成了以政策引导、建设基地、兴办产业、招商引资、社区服务和承包“五荒四闲”为主的就业渠道。全年全市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5 222 人,再就业率达52.9%,超额完成了50%的再就业工作目标。积极筹措再就业资金,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按照“三三制”筹集原则,各级政府、企业积极想办法筹集再就业资金,1999年,市本级到位资金1 956 万元,四县到位资金687万元。各级劳动部门加强资金管理,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共为3 007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770万元,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449万元。
加强再就业培训,建立和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以市再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参加转业转岗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2期,开设24个专业,培训下岗职工6 600人,失业人员1 429人。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市财政投资18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建立再就业服务机构346 个。实现了市、县、区职业介绍机构及36个乡镇街道劳动服务站微机联网。 (刘乃国)
【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1999年,全市社会保障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发挥社会保障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
一是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收到实效。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两个条例,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为目的,积极发挥劳动监察的作用,通过新闻媒体对欠缴单位进行曝光,全力打好扩面征缴攻坚战。到年底,全市社保登记8 484户、223 863人,登记率达94.5%,追回历年陈欠4 304元,回收率达55%。
二是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得到足额发放。全年对全市参保的1 657户企业、150 355名在职职工,征缴养老基金19 895万元,收缴率达94.7%,对全市 24 904名参保离退休人员拨付养老金 20 941万元,拨付率达到99%,其中市本级养老金拨付率达100%。元旦、春节期间,为确保四县养老金足额发放,动用市本级结余养老基金 1 480元,对四县予以拆借,保证了全市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三是顺利完成“三提一补”工作。9月,为贯彻落实中央调整分配政策,做好“三提一补”工作,各级劳动部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 人员少、 工作量大等困难,在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没有中央财政补助的情况下,在国庆节前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全市享受补发待遇的23 203名离退休人员、2 760 名下岗职工、423 名失业人员7至9月提高的部分资金都及时发放到位,四县社保机构补发拖欠养老金1 583万元。
四是失业的保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这一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有关条例,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增加到1005户,参保职工17万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3 107万元,收缴率达到86%,其中市区收缴3 039万元,收缴率达到90%,发放失业救济金87万元,救济失业职工454 人。
五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保险、机关事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于1999年划转到劳动部门,从而使全市实现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保险“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行政事业单位延伸到企业,全市参保单位已发展到1 202个,参保职工达80 575人,收缴医疗保险费5 652.4万元,支付职工医疗费用4 988.5万元,结余医疗保险基金653.9万元,其中:个人账户结余442.8 万元,统筹医疗基金结余211 万元。积极探索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制定了《对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调整意见》,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及其配套办法,并完成了新旧政策过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另外,在工伤、生育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2000年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刘乃国)
【加大劳动监察力度】 1999年,市局在劳动就业局和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分别设立了监察小组,结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和社会保险的扩面缴费工作,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一是有针对性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活动。按照省厅对劳动监察的要求和全市的实际情况,各级劳动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保障监察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挪用、欠缴社会保险费和非法使用童工案件进行了重点查处。各县区劳动监察队伍全力出击,对1 041 户用人单位进行突击检查,涉及职工5 154 人,对推进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推行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在非国有企业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在非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等地段,采取分片包干、突击检查的方式,加快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进程。到年底,全市已有868户国有企业、926户私营和乡镇企业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三是认真清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清理下岗、分流职工隐性就业的文件精神,对确实按规定程序下岗,但拒不进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已实现再就业,有固定经济收入的下岗职工进行清理,协商解决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全年全市共有1 803名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其中有832人协议保留养老保险关系。
加强安全监察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的安全运行。按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文件的要求,重点对石油行业和市属大企业的52座锅炉房115 台锅炉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安全生产周”宣传活动和春防安全检查等活动,对全市发生的17起工业生产伤亡事故进行了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刘乃国)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 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全市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大庆市劳动预备制度方案》。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合理使用和开发劳动力资源,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职业技术培训体制,实现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就业准入资格,缓解就业矛盾。
劳动预备制度的对象主要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一是城镇普通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人员;二是农村普通初、高中结业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并准备向非农业转移或进城务工的人员。
实施内容有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与就业管理三个方面。
《方案》明确规定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用工制度:需要新增劳动力的用人单位要提前向当地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提出用人预报,说明用工岗位、数量、条件、待遇及合同期限等事项,经审批后,由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具有就业准入资格的人员参加招录。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被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办理社会保险。 (鲍 文)
【肇源等四县区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 肇源县劳动力转移在四个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力争2000年转移出10 000人。一是在拓展转移空间上搞突破。进一步加大移民开发工作力度,在做好向三江移民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向“三环”公司的移民开发。同时向南方开放地区、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尤其是向海外的劳务输出实现了零的突破。二是在培养经纪人群体上搞突破。围绕新项目的推广应用,重点培养农村经纪人,在信息、项目、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村中有头脑、有专长、敢闯敢冒的各类经纪人进行扶持,通过经纪人的带动,实现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兼职销售队伍,建立农副产品经销公司,发展贩运专业村屯,使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贩运、销售等环节有更多的农民参与,实现了产业内部转移。三是在提高载体功能上搞突破。结合农村长远发展规划,兴建市场,加强小城镇建设,扩大了各类载体的承载吸纳能力。四是在网络转移上搞突破。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上信息以及驻外机构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了转移的步伐。
肇州县实施“六突破”战略,确保6%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产业和空间转移。首先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进行突破,探索出一条市场需求+政府组织引导+ 社会服务+规范管理的转移组织模式,实现了集中、有序、 规范转移, 全年有组织转移面达到70%。 其次在拓展转移空间上进行突破。重点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延伸,向国外的劳务输出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三在组织流通产业大军上进行突破。采取发展农民专兼职销售队伍,建立农副产品经销公司、培养农民经纪人、发展贩运专业村屯等形式,实现了劳动力在产业内部的转移。第四在培育能人群体上进行突破。在项目、信息、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类能人进行扶持,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劳动力转移。1999年各个乡镇普遍培养各类能人7 人以上。第五在扩大载体功能上进行突破。大力兴建市场,加强小城镇建设,扩大了各类载体的承载吸纳能力。第六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进行突破。通过网上信息促进和加快劳动力的转移。
大同区采取“五结合”办法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从土地里走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二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为大企业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背靠林源、新华、输油、七厂、八厂和其它中省直单位的优势,引导农村劳动力走入大企业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劳务市场,通过为大企业服务达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八井子乡、老山头乡已与大企业签订了380万元的活源,转移农村劳动力300 多人。三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省级工业小区太阳升镇现已吸纳农户320户,有1 500人到镇内经商办企业或到企业打工、到铁路搞装卸。四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户到大同区投资办厂,从而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载体。到年底,大同区招商企业已经吸纳农村劳动力1 480人。五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区里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各乡镇建了服务站,并且实行了微机联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群团组织作用,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牵线搭桥,区妇联已向天津输送了一批服务型农村劳动力。
红岗区推行“五户”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五户”是非粮户(从种粮向种菜、养殖业上转)、非农户(从种养向二三产业上转)、规模大户(即土地等资源向能人集中,扩大生产规模)、科技示范户(发展科技含量产业或名、优、特、新品种应用)、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农民办企业,可以是加工型,亦可以是科技型)。 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 300 人,完成市下任务1 000人的230%。其中劳务输出775人,个体经营就业1 100人,乡镇企业就业425人。
(辛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