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总体工作

农业

总体工作

总体工作


 


 
  【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 1999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克服1998年大洪水造成的不利影响,狠抓重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农业增加值实现28.8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218.8元,增长22.9%。粮食总产量达22.3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48.5%;蔬菜产量9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7万吨、3.2万吨、12.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6.5%、7.4%和5.9%;水产品产量达6.5万吨,比上年增长18.8%。造林绿化面积达24.4万亩,比上年增长9%。
                                   (张立明)
  【抗灾自救实现预期目标】 为实现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抗灾自救工作。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对被洪水严重毁坏的251公里松嫩两江堤防、3座大中型水库、50多处灌区泵站、近千公里灌排水渠道、900 多座田间桥涵闸、1 200 多眼机电井进行了全面修复。通过开展秋排、冬排、春排大会战,抢排境内积水60多亿立方米,抢出被淹农田30余万亩(最终只剩6万亩),使1.2万户无地灾民得到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地实现复耕目标。同时,加大包帮扶工作力度,全市共下派帮扶干部3 800 人,仅春耕期间社会各界捐助资金和物资就折合人民币600万元,支农储蓄额达3.2亿元。农民自救创收成效显著,春耕前实现户均自救创收1 125.5 元,劳均创收581.6元。                     (张立明)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为消除洪涝灾害的威胁,肇源、杜尔伯特、林甸等县在水利建设上体现了大涝大干的工作劲头,付出了超历史的干劲和艰辛,取得超历史的成果。也可以说,1999年是历史上水毁工程修复量最大的一年,是水利建设和规划设计任务最重的一年,是水利建设投资最高的一年, 也是农民投资投劳最多的一年。 全年共投入劳动积累工550 多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土方2 400 万立方米,劳均土方量近40立方米,使松嫩两江堤防及主要库区按省设计要求全部达到年度建设标准。肇源县堤防建设动用土方500多万立方米,是1932年以来总工程量的1/4, 劳均土方量达70 立方米。省里在杜尔伯特召开全省堤防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大庆市的经验。中南引骨干工程建设,由于资金短缺及1998年大洪水的影响,前两年没有全面开工建设,按规划要求1999年必须完成建设任务,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不足、土地条件差、群众难组织的种种压力,三县一区克服重重困难,从冬季就展开全面施工,不分严冬酷暑、节假日,昼夜连续奋战,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目标。共动用土方811.62万立方米,新建桥涵闸各种构造物88座,10月14日顺利实现松嫩运河全线通水,建起了一条横贯大庆市两江长达260公里的水利大动脉。绿色生态工程取得新进展。绿化公路 110条,绿化村屯213个,营造农田林网1 548条。完成沙棘造林5.9万亩。柽柳造林 2.1万亩,为大庆市大面积开展盐碱地造林闯出一条新路。大同区造林绿化实现新的跨越。完成造林面积 4万亩,全区农田林网覆盖率达81.5%。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建“43”型温室 1 006栋,温室总数达到3 460栋,让区、龙凤、红岗、大同以及林甸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推动市菜篮子工程不断上台阶,大庆市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实施菜篮子工程先进市。“铁牛杯”工程等项建设也较好完成了工作目标。                               (张立明)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喜人】 各县区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资源、地缘和市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种植业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比重。粮经比例已由1997年的85:15调整为79:21;优质水稻、特种玉米、谷子、绿豆、葵花、中草药材等特色品种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不足100 万亩扩大到1999年的180 万亩。围绕结构调整,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年末,全市获绿色食品品牌16个,建起78万亩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1999年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肇源双燕牌蕃茄罐头被评为金奖产品,全省农业博览会大庆市又有7个产品被评为金奖,占奖牌总数的1/3。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面对生猪等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形势,各县区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生猪、奶牛、肉牛、羊、禽等畜禽的存栏、出栏均比上年有新的增长,初步形成了大鹅、肉鸡和本地鸡、野生动物以及肉牛、肉羊等 4个区域化特色养殖带。全市大鹅饲养量由上年的不足50万只增加到150万只,本地鸡由100 万只增加到200 万只。杜尔伯特通过引进410只芬兰种狐,对本地狐进行全面改良,狐貉饲养量已达40万只,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北极狐之乡。水产业结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实现“三超”,即养鱼面积超历史、水产品产量超历史、投种量超历史。扩大了大银鱼、彭泽鲫等特色品种养殖面积,仅南引水库就投放大银鱼卵达2 亿粒。1999年大庆市被省政府授予畜牧生产先进市和水产工作先进市。乡镇企业日益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辟建了肇源新站、让区富强两个市级工业小区,规划辟建了28个县级工业小区。大庆市19个市级以上工业小区共进驻企业949 家,实现产值20 亿元,占全口径产值的25.5%。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万元的项目88个,其中,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24个,金锣、新技术公司等骨干企业保持良好的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金锣公司在上半年搬迁不能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屠宰生猪26万头,产值达2.9 亿元,实现利税700 万元,使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实力有新的提高,发展速度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省政府专门在大庆市召开乡镇企业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大庆市经验。在全省乡镇企业会议上,大庆市受到表彰奖励。
                                   (张立明)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8年的42%提高到1999年的46%。种植业重点推广了10项技术,推广面积达2 200万亩次,其中,水稻大中棚育秧 18.5万亩,玉米两垄一平台39.7万亩,玉米育苗移栽25.2万亩,复种复栽35万亩,引进推广优良品种60个,累计增产粮食6.1亿公斤,创效益4.5 亿元。肇源县水稻大中棚育秧钵体摆栽推广面积由上年不足5 000亩扩大到10万亩,使水稻平均亩产由400公斤提高到550 公斤,最高的亩产800公斤,增加产量750万公斤,增收900 多万元。畜牧业重点推广了5项综合技术,生猪直线育肥、肉牛育肥、奶牛高产、羔羊育肥和肉蛋鸡高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面实施了渔业丰收计划,驯化养鱼、综合养鱼、网拦养鱼面积明显增加。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肇州永胜、林甸南岗、大同大祝、龙凤棚室经济区等4 个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收到可喜成果,其中,肇州永胜成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加强与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全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共实施合作项目22项,其中,林甸县就实施13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第一批46个单位实现通过电话拨号联网。大同区率先建起的信息中心,网络已全面延伸到各乡镇。为农民加快进入市场开辟了崭新渠道。
                                   (张立明)
  【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推进】 龙头企业建设全市共落实17个重点建设项目,金锣二期工程、吉泰贡米等项目相继投产。1999年,全市省级龙头企业达到9家,市级7家,年产值超3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9家,创产值31.5亿元,利税2.16 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3%和11%。围绕生猪、特种玉米、胡萝卜等13个产业链,建成了2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黏玉米产业链建设收效较为明显,基地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3 000亩扩大到1999年的2万亩。龙头与基地的利益关系得到加强和改善,主要产业链实行契约合同等联结方式,初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机制。围绕产业化建设,新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0个,全市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60个。大庆市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在全国供销社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张立明)
  
  【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初见成效】作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的一次重大调整,广大农村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劳务输出等转移途径,因地制宜选择突破点,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杜尔伯特县利用全县有500多人在南方城市开办餐饮服务业的有利条件,1999年输出农村劳动力3 900 人,累计达8 000 人。肇州县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小城镇薪吸纳农民 600多户。林甸县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培育农副土特产品加工、贩运、经销大户,吸纳农民2 000 多人。由于各县区依托自身的优势选择突破项目,全市初步形成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各造优势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工作局面。1999 年全市转移劳动力人数达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7%,通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12元。
                                   (张立明)
  【大同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绩】 1999年大同区农业生产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合作经济总收入7.7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 636 元,分别比上年提高4.9%、14.8%和10.1%。全区共发展瓜菜等高效作物面积15.7万亩,占耕地面积24.5%;棚室发展到3 105栋,其中,“43”型节能温室451栋。全区经营2 栋以上,单棚效益超万元的大户300户,获全市50栋以上棚室示范区竞赛第一名;全区完成造林4万亩,义务植树65万株,造林成活率95%以上;中南引工程如期完成,总开渠35.9公里,完成土方265万立方米;发展生猪12.1万头,黄牛1.85万头,奶牛3 900头,羊8.2 万只,禽类20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8%、15.3%、16%、12%和18%,畜牧业实现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区有13.5万亩耕地转移到种田能手和大户手中。转移农村劳动力5 020人,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6个,创收1 565万元。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大同区将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总的原则是坚持产业、产品和品质同时调,整个农村经济往非农业上调,大农业往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上调,产品结构往优质、高效、特色上调。在种植业生产布局上重点抓好优质谷子、瓜果菜、复种复栽等12个示范区,同时抓好绿色生态、节水灌溉、综合开发3项工程,并多方拓宽增收渠道。        (辛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