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9年,全市农业系统努力克服1998年洪灾造成的不利影响,紧紧依靠科技抗灾减灾,狠抓工作落实,获得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达22.3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48.5%,创自1992年四县划归以来的最高记录。         (贺俊杰)
  【蔬菜生产再创佳绩】 1999年全市蔬菜生产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总产达9 亿公斤,比上年增长6%。其中露地蔬菜总产8.5亿公斤,保护地蔬菜总产0.5亿公斤。蔬菜特色品种达到50多个,已获绿色品牌3个(胡萝卜汁、蕃茄酱、美味黄瓜)。     (贺俊杰)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设规模大效益好】 1999年全市计划建造温室550栋,实际完成1 006栋,是计划指标的近两倍,使全市温室总数达3 460栋,并建成50栋以上规模小区31个,建成100栋以上规模小区5个。年可产蔬菜3 200万公斤,实现产值5 000 万元。温室平均亩产蔬菜1.05万公斤,亩产值1.9万余元,扣除生产费用,亩纯收入1万元左右,是大田生产效益的50-80倍。                                (贺俊杰)
  【建成绿色特种玉米原料基地】 9月12日,市政府特种玉米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特种玉米新闻发布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厂领导及省内外商界代表出席。副市长刘春华在发布会上指出,大庆市已经形成了以绿野特种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标准、高水平的A 级绿色特种玉米原料基地。特种玉米的开发为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做出了贡献,为农民增收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省农业厅高厅长称赞大庆作为黑龙江省名特优产品开发的带头人。在全省卖粮难、粮食市场供大予求、产品大量积压的困难时期,大庆市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产业结构,搞出了特色,抓住了关键。此次发布会介绍了A级绿色食品黏玉米的原料种植、加工生产、 技术规程及生产企业情况。市特种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2 万亩,创造产值3 000万元。预计到2002年种植面积可达100 万亩,产值达6亿元。该项目被列为1999年大庆市十件大事之一。市农业专家经过几十年精心培育出的黏玉米,严格按绿色食品标准进行原料生产和食品加工以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锌、铁、氨基酸、维生素等特点。无锡中百超市、北京福胜新商贸有限公司、大庆富祥酒楼等一些省内外商家在听完产品介绍后,纷纷与绿野特种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大量订购特种玉米。
                                   (鲍 文)
  【林甸芦荟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林甸县芦荟生产基地是“双富工程”重点项目,主要利用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栽培芦荟,通过自行繁育种苗,扩大生产规模,1999年县政府投资 14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100万元,购买种苗40万元。到年末已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1 栋,栽培芦荟7万株,其中:3年生的2 300株,1年生的1.2万株,幼苗5.57 万株。品种以木立为主,有少量的库拉索。林甸县政府正在与客商洽谈芦荟精深加工项目,逐步实现芦荟的产业化经营。
                                   (闻 泽)
  【省内首家农业信息网络开通】 大庆市农业信息网投资100余万元于1999年11月开通运行。这在全省尚属首家。为了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网络,市有关部门对全国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网和天津市农业信息网进行了认真考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大庆实际,制定了大庆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总体方案。市农业局还聘请省农业厅、市电子信息局、市科委、大庆石油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论证组,召开两次大型论证会,对信息网络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保证了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超前性和开放性。该信息网上联因特网,下联各县区乡镇。开发的软件包括25个栏目和9 个数据库。网页分因特网主页和内部网主页两部分。内部网下设局域网和广域网。第一批联网的有46个单位。大同区全区10个乡(镇)全部和市农业信息中心通过电话拨号实现联网,大同镇的各村也实现了微机联网,不仅建网快、质量好,而且已经利用网络优势展开信息服务。全区已为农民提供有价值信息1 000余条,通过网络转移农村劳动力5 021人,其中向外地输送礼仪和管理人员89人。大庆市农业信息网络二期工程,将在2000年全面建成,届时,全市70个乡镇将实现全部联网。               (贺俊杰)
  【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 1999年度,全市组织开展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工作。通过组织工作队入户核对、内查外调、逐笔清点,于7月底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全市36 个合作基金会,共有资产总额12 321万元,其中应收款4 305万元,放款7 783万元;负债总额10 559万元,其中应付款2 068万元,吸收存款8 456万元;所有者权益1 762万元。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全面展开清收欠款工作,采取边清、边收、边做储户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基金会整顿。
                                  (贺俊杰)
  【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从1998 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3月末,全市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查了全市70个乡镇、753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情况。到1998年底,全市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资产14.03亿元(不包括土地、草原等资源性资产),净资产6.8亿元,人均拥有净资产552 元;乡村集体企业拥有资产总额9.11亿元,净资产5亿元。             (贺俊杰)
  【肇源县积极发展“三型”农业】 一是发展避洪农业,在化解自然风险上做文章。灾后,他们抓住国家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机遇,对堤防大力开展工程修复和抢排积水工作,保证了1999年生产的需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堤防林和农防林为重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按照宜渔则渔、宜苇则苇、宜湿地则湿地的原则,对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改良草原、扩大植被面积。对江湾地和积水地块的作物进行调整,积极推广生育期 125天-80天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品种,达到汛前收获避洪增收目的。二是发展素质农业,在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做文章。肇源县每年都搞“科普之冬”,聘请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专家为农民传授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田间博览季节,肇源县在最显眼的地方开辟出领导示范田,县委书记田风春在头台镇有200亩谷子示范田,亩产估算可达350公斤。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在提高效益上做文章。以古龙贡米、北斗精制大米、大康色拉油、双燕蕃茄为代表,具有肇源特色的经济格局已形成。1999年肇源建立谷子、蕃茄、葵花、花生、优质水稻各类基地56万亩,特色农业收入将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 57%。肇源县远离大中城市,位于松花江源头,水和空气没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是省政府命名的绿色食品基地县。1999年有绿色食品基地30万亩,争取3年内扩大到80万亩,把肇源建成绿色食品之乡。     (辛 习)
  【胡吉吐莫镇促进“订单农业”发展】 杜尔伯特县胡吉吐莫镇自1998年以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截至2000年2月初,全镇“订单”农业面积已落实2.5万亩,由起初占农业种植面积的6.8%上升到38%。“订单”收入由1998年的80 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350万元,预计2000年全镇“订单”农业增收可达75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全镇人均增收647元。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给农民吃“定心丸”。自1998年以来,共进行“订单”农业项目12项,面积共计4.2万亩,金额1 400万元,其中2000年进行“订单”农业项目8项,面积2.5万亩,金额720 万元。二是制定“订单”农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首先对联系订单的本镇中介人进行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镇里决定对“订单”农业兑现后,按合同金额的4%,即3 万元作为订单中介奖励奖金。其次对外地来本镇搞“订单”农业开发的给予落户、办照免费等优惠政策。再是对有订单项目的农户在资金、物资上予以优先安排,对于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镇党委、政府帮助协调解决。三是对“订单”农业的技术跟踪服务,包括产前的技术培训、产中的现场技术指导和产后的收购服务,使农民真正感到“订单”产业的可靠性,增强其自信心。                     (辛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