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渔业

渔业

渔业


  
  【渔业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9年,全市渔业生产摆脱多年徘徊的局面,实现“三超历史”,即养鱼面积超历史、水产品产量超历史、投种量超历史;全市养鱼面积发展到314 万亩。水产品产量达6.6万吨,投入鱼种2625吨,分别比历史最高纪录增长38%、19%和45%。肇源县和杜尔伯特县的水产品产量都超过2.5万吨,排在全省各县前两位。    (王 辉)
  【调整渔业生产结构】 1999年,全市重点抓了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把市场需求大、养殖效益好的品种作为主攻方向。一是重点抓了大银鱼、鳜鱼、彭泽鲫、加州鲈、青鱼、团头鲂为主的名优品种,养殖面积已达50万亩,产量达9 270吨。二是重点抓了地产名优品种的开发。已开发出黑鱼、泥鳅、日本沼虾等多个品种,并全部做到人工繁殖。1999年放养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300吨。                             (王 辉)
  【水产业科技含量增加】 全市鲤鱼良种覆盖率达到90%,新品种养殖面积达50 万亩,产量达9 270 吨。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认真开展科技培训。全市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参与“科普之冬”和“三下乡”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共培训渔民8 500 人次,培训渔民绿色证书学员150人,比上年增加50%。二是抓好推广计划的实施工作。经过全市水产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全市实施渔业“丰收计划”池塘高产养殖面积10 500亩,驯化养鱼10 000亩,综合养鱼25 000亩,网拉养鱼15 000亩,分别比年初计划增长19.4%、11.1%和9.6%。 (王 辉)
  【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1999年大庆市45 个乡镇有水产技术人员,有33 个乡镇建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技术人员达到121 人。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也在机构、人员等方面完善和加强。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做好转变职能,服务生产单位的工作。肇源县在重点村屯建立以农民技术员和养殖大户为主体的养鱼服务社或渔民协会。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分片包点,做好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确保渔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林甸县水产局在养鱼的关键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为渔民解决技术、资金、渔需物资等实际问题,帮助养鱼户赊鱼种,购饵料,推销水产品,真正为养鱼户办实事。
                                   (王 辉)
  【搞好水毁工程修复和水面开发】 从年初开始,积极组织受灾县区场户抢修水毁工程。受灾较重的石人沟、连环湖等大型渔场将堤、渠、闸修复到受灾前水平,肇源、杜尔伯特等地受灾的中、小养鱼池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为充分利用水灾过后水面资源扩大的优势,市畜牧水产局还派技术人员对新增水面调查摸底,并与县区业务部门一道研究制定开发承包方案,对宜于开发的水面,1999年全部投放鱼苗,从而使养鱼水面比去年增加69.4万亩,为全年水产业大发展打下基础。                          (王 辉)
  【渔业执法工作得到加强】一是“禁渔期”主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检查,并利用电视、广播对“禁渔期”全面报道,达到人人皆知。1999年,全市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55 起,罚没及变价款11.32万元,没收渔具55件趟,有力地打击了违法捕鱼行为;核发捕捞渔业许可证1 045本,养殖渔业许可证365 本,向灾民发放临时捕捞证3 150本,免收各种费用48万元。二是认真开展清理整治市内污染水域从事非法渔业活动。按照《大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禁捕捞出售污染水域鱼类的通知》及《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内污染水域从事非法渔业清理整治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从8月开始,全市各县区迅速开展整治工作。到9月15日,全市整治工作第一战役宣告结束。全市21个污染水域共拆除房屋155处,清理捕鱼人员1 035人。渔船637艘,销毁渔具704件(趟),市内水域非法捕鱼现象基本清除。         (王 辉)
  【林甸县建成全省第一个地热养殖基地】林甸县地热养殖基地位于林甸县城东北 9公里处,利用已改造的“林深一井”,于1999年10月7日开始施工,到11月21 日建成,是目前全省第一个地热养殖基地。该基地共有6个现代化地热养鱼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1999年11月22日投放松蒲鲤、日本锦鲤、武昌鱼、白昌鱼、罗非鱼等5个品种5 620尾。进行成鱼养殖试验。次年2 月鱼苗已渡过适应期,长势良好。其中,罗非鱼已批量产仔。在此基础上,正在进行鱼种繁殖试验,并发展鳗鱼养殖。2000年,林甸县将投资100 万元,扩大地热养殖基地规模,总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计划生产苗种5亿尾。                 (辛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