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大庆石油学院概况】 1999年,该校有教职工1 83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64人、正副高职人员396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364 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和教育专家24人、全国和省部级优秀教师25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4人、聘请兼职教授163人。学校设有13个教学系(部)、1个成人教育学校、1个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办19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有1个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学位点;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部级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学校面向全国25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年招生量1 600余人,现有在校博士、硕士、本专科生和高职生5 000多人,函授学员3 500多人。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级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万多人。该校占地110公顷,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6 900台(件),价值7 2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中心、电化教学中心等20 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可开出各种实验600多项;图书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藏书73万册,中外文期刊3 300余种,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办有《大庆石油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石油工业安全技术》、《大庆石油学院报》等刊物;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刘 瑞)
【确立跨世纪发展目标】 1999年石油学院党委审时度势,适时召开了第七次党代会,深入分析了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了学校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前后,把大庆石油学院建成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高水平的现代理工大学。从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等方面确立了目标,明确了任务,并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刘 瑞)
【稳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999年,石油学院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稳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适应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学校召开了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一轮《大庆石油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学校从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入手,实现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学生工作改革、后勤和校办产业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始终以转换观念、活化机制为目标,把大局稳定作为基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通过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活力,优化了队伍,促进了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刘 瑞)
【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1999年,石油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按照“发挥优势、加强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建设、优化结构、加速非石油类学科专业发展、局部创建特色、整体提高水平”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新的专业目标完成了专业的调整改造工作,新增了3个本科专业,有3个学科可望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大庆石油学院关于支持创办新专业及学科建设等有关规定》、《大庆石油学院关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补充规定》、《大庆石油学院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实施办法》等措施,使许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刘 瑞)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99年,石油学院校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继续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 考风考纪建设和学分制的推进, 保持和发扬了“一体两翼”的教学特色,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建设,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国大学生外语统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高等数学及计算机统考中,其成绩继续保持在石油高校和省内高校前列;在全国CAI 课件制作大赛中有两个项目获奖,其中一项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该校还十分重视教学成果建设,继1998年12项教学成果获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后,又有8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9 年首次开办了3个专业双学位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刘 瑞)
【开展科技攻关】 1999年石油学院科技工作围绕石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共承担科研项目392 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部级10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43项。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中,有8项获奖,不仅创该校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中的最高记录,而且名列全省高校之首。年科研经费首次突破5 000万元。 (刘 瑞)
【扩大招生规模和拓宽就业渠道】 1999年,石油学院招生规模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压缩招生总量的情况下,积极在黑龙江省和河北省争取到高职学生600 人,实现了招生年规模1 600 人的历史最高纪录;就业工作在全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学校主动出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了石油系统的就业市场,同时积极开辟了石油系统以外的地方就业市场,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4%以上。 (刘 瑞)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概况】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80年建立的大庆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改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由大庆石油管理局主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多科类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培养专科毕业生6 000多名,本科毕业生80 名,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机关干部2 000 多名,为大庆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99年,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将原有的12 个系(部) 合并为师范教育、计算机、外语、工商管理与法律、应用工程5个系(部),设置中文、文秘、英语、俄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美术、计算机应用、经济、法律、精细化工、电力工程等14个专业。有教职工412人,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81人,中级职称的153人,专任教师182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5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2人,占总数的22.7%,讲师79人,占47%,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专业配套、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学校拥有固定资产4 860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2 500台(件),价值 680万元。装备完善了30个实验室和一个多功能教室,其中省级优秀实验室 1个,省级合格实验室17个,实验开出率达96%以上;图书馆藏书21万册,中外报刊4千余种。校园占地面积36.6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01 098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8 000平方米。体育场馆齐全,教学设施配套,生活系统完备。
(曹安生)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专经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省教委组织同类学校进行的现代汉语、写作、热学和公共英语、计算机等级统考中,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在“教学必须领先科研、科研必须为教学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为大庆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开发、专业基础理论研究、教育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改建高专以来,先后在国际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8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5部,获省高教成果6项。在生物防治、遗传工程等应用领域,先后获得市局以上优秀科技成果10余项。《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在全省社科类期刊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学校主办的《百家作文指导》杂志,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每期发行量已逾60万册,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9年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积极工作,在教学、科研、培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外语系被评为管理局先进单位,还涌现出12 个校级先进单位,5个先进班组;宋桂霞被评为管理局劳动模范,还涌现出77名校级先进个人,25名工会积极分子。 (曹安生)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在这方面,大庆高专主要做了4 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上半年在全校师生中。围绕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要不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讨论。通过讨论促进了观念转变,为深化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落实了教育部关于《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师范专业按照删繁就简,交叉渗透原则,应用专业按照“必须、够用”原则,调整了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了能力训练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书画展、辩论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学、音乐、美术、科普等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制定了《大庆高专选修课实施办法》,下半年开设全校性选修课20门,多数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科技素质。加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课件制作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年底,在管理局教育培训系统举办的第二届课件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还有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1 人获最佳设计奖。三是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定首批学科带头人6人,学术骨干17 人。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共选送33名教师进修学习,有3人攻读博士学位,4人攻读硕士学位。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了课程建设,已确定省级重点课2门,校级优秀课16门,校级重点课25 门。加强实验室建设。投资300多万元,为教学新增加100多台计算机,新建机房1个,更新机房1个。还新建1 个多媒体教室和1 个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条件也有较大改善。四是教育科研进一步得到重视,立项增加,有些成果在省、市局获奖。胡卢巴分子育种项目通过鉴定,并获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曹安生)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制定了《关于1999年学校内部管理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在全校范围内逐级签订《内部管理责任状》,把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对学校考核的16项指标分解落实到24个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明确提出了具体标准,层层落实到人头,进行量化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使各级管理干部人人有责任、有压力。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责任单位进行了考核。管理局两次对高专考核都达到要求。学校还进一步落实系管为主原则,建立起各系和班级学生管理达标考核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明显好转。1999年360 名毕业生中,省级优秀毕业生13名,有11名同学被省委组织部批准选调到乡镇挂职锻炼。 (曹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