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概况萨尔图区萨尔图区 【概况】 萨尔图区地处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面积503.7平方公里,人口217 516人,比上年减少4 299人,辖11个街道办事处。1999年10月,区政府大楼从铁西迁至世纪大道东风路4号(原东风宾馆)。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1999年,区委、区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组织和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勇克难关,圆满完成了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全力保持区街经济快速增长。1999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4.30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同比增长52.8%。全区财政总收入实现2.0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8.18%。非公有制经济获得新发展。在保持非公有制经济量的增长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多方采取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专业街、场建设,引导和帮扶私营企业上档次、成规模、创名牌、增效益。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244户,累计达到1 457户,同比增长20%;新发展个体工商业户4 403户,累计达到31 615户,同比增长16%;新组建了3个私营企业集团;创出了16个在市内外较有影响的品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08 亿元,同比增长46.5%, 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1.9%;实现税收6 131万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6%。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市场面积、税收总额 3项位居全市第一。地方工业运行态势良好。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高度重视营销工作,注重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使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全121 径工业产值16亿元,完成计划的100.24%,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2 039万元,同比增长22%;实现工业增加值4.55 亿元,同比增长87%。新口径企业工业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均居列入全市考核的15个单位的前列。商饮、服务业增幅较大。突出中心区在发展商贸业和饮食服务业方面的地缘优势,积极贯彻商贸兴区的工作思路,鼓励和支持开展特色经营,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商饮服务网络。全年实现营业额18.12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利润1 679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增加值4.09亿元,同比增长13%。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区实际,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并注重规范配套,整体推进。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制定了《全区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内部流动暂行办法》,引导企业股权合理流动,让经营者控股,让能人持大股:注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不断规范改制后的企业按新机制运行。同时,大力推进企业非公有化改造,促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开展对外合作,并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参与公有企业改制,引导弱势企业向实力较强的企业靠拢,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向优势企业。区属公有企业通过联营、出租、嫁接等方式,全年引资4.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9 000余万元。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配套运作,全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缴费工作成效显著,全区企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 8 120人,其中企业4 893人,机关事业单位3 227人。企业缴纳养老保险金802万元,同比提高25%;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金1 828 万元,缴纳率达100%;离退休费拨付率达100%;缴纳失业保险金46.7万元;发放再就业基金30万元。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试行了会计人员委派制,先后向会战大街管委会、区公安分局、检察院、法院、土地局和动检站等单位委派了会计;制定了《机关各部、委、办、局部分费用支出管理暂行规定》,加强了机关经费管理,理顺了财政核算渠道,规范了各项经费开支。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积极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完成了对区属单位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的调查、统计、排队工作,发放职工住房补贴180 余万元。在推行政务公开方面,坚持公开办事制度,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一是建立健全了政府常务会议列席制度。邀请人大、政协、纪检委的领导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对政府施政的全过程进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纪律监察。二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招投标。按照市政府新出台的招投标办法,对风雷小学校舍的改建、二十一中学的锅炉维修改造等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区机关办公楼的维修改造工程,由区五大班子联合现场办公确定施工单位。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6个,节支率10%。
着力推动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大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招商,以招商促发展,引资总量和项目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加大。全年引进项目529个,到位资金总额达21.36亿元,完成市下达指标的164.6%。 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了招商企业服务办公室,初步形成了规范有效的招商引资服务机制,确保招商引资企业引进来,留得住,见效益。项目质量明显提高。注重引进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项目来源已从被动引进转为主动寻求。与省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并设立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与哈尔滨理工大学技术开发公司联合生产农药双效灵、虫杀星的合作项目填补了大庆空白。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达15.7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73.7%。引进生产加工型项目70个,到位资金2.90 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13.6%。对区街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大。招商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02亿元,上缴税金2 749万元,招商引资拉动全区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此外,招商企业全年安置待业人员8 000余人,推进了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积极抓好城市规划与管理。始终注意把展现良好的城区环境面貌与树立中心区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突出抓好、抓实。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把握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和油城特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按照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注重与油田建设的衔接和统一,高标准、高起点开展规划工作,重点对萨尔图中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普查,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想,为全市的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以会战大街、东风新村管理为重点的形象工程,以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净化工程,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双百”活动为重点的美化工程,特别是加强了中七路、会战西街和铁西天桥下等重点部位的治理整顿,并采取措施巩固整治成果。另一方面,下大气力强化重要街路、重点城区的管理,成立了会战大街管理委员会,组建了集城管、巡警、交警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执法队伍和物业管理队伍,开展封闭式、全天候的综合治理,使会战大街基本达到了全市规范化管理示范街的要求。根据市政府指示精神,明确了东风新村地区城市管理的职责,实行了“以街道为主体、以专业部门为重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实施了街路保洁、绿地养护、树林管理、卫生监督“四位一体”责任制,广泛开展了“爱我新村、美化环境”活动,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同时,组织开展了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占道经营、交通秩序专项治理大会战,使东风新村的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此外,在努力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了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全区的环境质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做好稳定工作的要求,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大依法治区工作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五”普法工作,全年举办11期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班,参训人员达1 200人(次),领导干部参学率达100%; 全面加强了政府法制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全年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2 194 起,同比下降9.1%。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2 424起,其中现案1 601起,综合破案率72.9%,其中重、特大案件破案率分别达69.6%和85%。在东风新村地区开展了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范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收效显著,新村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51.07%,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区消防法宣传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共发生上报道路交通事故36 起,伤23人,亡10人,经济损失12.3 万元,均低于市下达指标。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被评为全省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54件(次),处理和解决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132 个,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抓好文明城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进落实“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大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区标兵”称号 ,区辖属单位中有5家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1家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0家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在科技兴区工作中,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发挥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全年综合科技投入达800 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在教育工作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区属学校初中毕业生42%升入省市重点高中,综合升学率达95.4%;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和省级奖励的学生达94 人(次)。全年投资320余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投入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的30% 以上;全区已有6所学校被评为省“双全”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市“双全”学校,5 所学校晋升为省示范初中。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突出抓好防病工作;同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努力提高诊疗水平,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结核病防治均达到省市规定指标;食品卫生综合执法工作被评为全市先进。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强化优质服务,突出重点,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清查整顿工作力度,计划生育各项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文化体育工作中,坚持“扫黄打非”。文化市场净化率达98%;以喜迎建国 50周年、油田发现40周年、大庆建市20周年和萨尔图建区20周年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广泛深入,群众性文艺活动隆重热烈,内容健康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跻身于全市前列,在市七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的好成绩。
全面提高政府施政水平。1999年,突出抓了政府机关的勤政建设、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意树立争先创优意识。主动接受监督。全年向区人大报告工作15次,向区政协通报工作 7次,认真抓好人大议案和代表批评、意见、建议以及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接受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共29次,对代表和委员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及时处理,有效地推动了政府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推行了政务公开制度和“公示制”、“承诺制”,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展了创“三优一满意、建文明科室”活动,使广大干部在优化环境、优质服务、优良作风等方面自觉规范自身言行,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加强廉政建设。加大了行政监察力度,立案15起,结案15 起,给予行政处分3人,挽回经济损失52万余元。加强基层政权建设。1999年为“街道职能到位年”,开展了区街事权划分综合试点工作,把城管监察等职权下放到街道办事处,有效地发挥了街道办事处政府派出机构的作用。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单位称号、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区称号。
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对于政府承诺的1999 年为人民群众办的8件实事,强化督办机制,有效落实。重大事项重点推进。圆满完成了区政府35个部门、730 名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员过渡任务。根据市政府决定接收了华庆实业总公司所属的8家企业,并对66 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区机关顺利迁入新址办公。按市政府要求,配合世纪大道改造工程,完成了各类建筑物789处、26.6万平方米的动迁任务,为世纪大道改造一期工程按时开工、竣工创造了条件。实事、好事抓实办好。协调有关部门,投资 1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富强外来人口居住区的水、暖、电等配套设施,铺设水泥路面 200余延长米。投资50余万元,为区社会幸福院铺设了路面。完成了供水、供暖、供电等配套设施,为入院居住的孤寡老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新辟建了集洽谈、择业、培训为一体的占地2 000 平方米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各街道办事处新建了5个社区服务中心和18 个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区、街、委三级社区服务体系。协调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对风雷小学校舍、操场进行新建扩建,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资100余万元为人民医院购进了进口彩超等医疗设备,加强了人民医院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建了富强、萨尔图2个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室,新解决了4个居民委办公用房,累计达16 个。投资30 万元,引进了751分光光度计、COD速测仪、烟道气测试仪等先进监测设备,专门设置了 7间监测实验室,使环保监测达到4级水平。
【党政领导人名单】中共萨尔图区委书记于景龙,副书记曹振和、李春丰、王海勤;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春芳,副主任李国信、孙精国、沙迪、柳庄(不驻会);区人民政府区长曹振和,副区长关育伟、张金涛、王雅坤、曹洪岩、刘长富;区政协主席孙长海,副主席刘育才、吴景华、赫荣江、王学文(不驻会);区纪委书记关玉璞。 (姜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