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区
龙凤区
龙凤区
[概况】 龙凤区位于大庆东部,总人口16万人,总面积为4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0个行政村,辖区内有20家中、省、市直单位。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1999年,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16万人民,围绕再造新龙凤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全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 300万元,增长22.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52.6%;第三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5.4%。实现地方税收1.62亿元,本级财政收入8 106万元。
农业。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投资250 万元,对“43”型温室进行了巩固提高。在铁东温室小区配备了计算机恒压供水、二氧化碳发生器、生物效应灯等设备;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开发建设了2 栋“43”型温室,进行立体栽培和水培试验;引导农户进行特色经营,先后在温室和大棚引进了食用菌、果树、绿色生猪、礼品西瓜、香瓜、草莓等名优特品种,拓宽了温室种植领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植业提高了蔬菜比重,更新了粮食品种,积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了麦菜复种、蒜菜复种等5 种复种模式,复种面积由上年的不足200 亩发展到1 500 亩,粮菜比重由上年的8:2调整为7:3,黏玉米、黑玉米等新品种种植面积由上年的不足 100亩扩大到1 000亩;特色畜牧业已见雏形,全区已建成千头养猪场8个,有养猪专业户35户,生猪存栏1万头,有养鸡专业户90户,肉鸡和蛋鸡饲养量达9万只,大鹅和鸭子饲养量达1.5 万只,獭兔、鸽子、肉犬的饲养量已由空白达到近千只;非农比重进一步增加,全区已形成4 个专业化村屯,农村个体私营业户已达2 168 户,村办企业不断壮大,新组建了龙泉装卸公司,扩建了向阳村井下作业队和制砖厂,新上了空心砖项目。科教兴农稳步推进。组建了专家办公室,聘请了季庆瑞等6 位专家和教授作为温室、玉米、养猪等方面的技术顾问,加强了对农业工作的指导;投资8 万元与国内各大专业市场实现了联网和信息共享,建立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开发建设了向阳、英勇、农牧场等 8个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区,进行了间混套种、园林花卉、种子繁育、节水灌溉等32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调动了农民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积极性。劳动力转移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城郊优势,积极挖掘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潜力,努力拓宽外埠市场,营造本地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全年共转移劳动力1 180 人,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07.3%。
工业。抓住全市实施城镇战略和灾区恢复重建、内需扩大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加速发展红砖、空心砖、门窗建筑建材业。积极完善萨东工业小区,加强了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上马了轧钢、波纹管、塑料袋等新项目,促进了地方特色工业的发展。以配件厂为代表的一大批乡镇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新上马了氢氧化铝、高压节能暖气片、多元素长效生物有机复合肥等13 个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1999 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18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积极营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了文化娱乐、饮食服务、油品专营等 3条专业街,启动了龙华、地产菜、危险品运输等 3个市场,扩大了市场面积,增加了摊位,极大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商饮服务业为基础,以生产加工业为骨干,以科技型和外向型企业为发展方向的产业基本框架。1999年,全区个体工商户新发展4 449户,达到21 512 户,私营企业新发展65户,达到311户,从业人员达31 155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收956万元,比上年增长64%。
城市建设。采取资源换一块、招商引一块、社会集一块等10种渠道,共融资 4.5亿元,拆迁各类建筑14多万平方米,改造路段25处,先后拓宽了凤阳路、龙华路近 2公里,建设大排水2 500 延长米,建设楼房81栋近40万平方米。对龙永路、卧龙路、铁东村、永泉村进行了总体规划。成立了保浩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对8处路段保洁权进行了拍卖。完成义务植树7.6万株,新增城市绿地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6.1%。城区新建公厕15个。对12家大气污染企业进行了治理。重点绿化、美化了龙化小区、凤祥小区和石油分站居民区,市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招商引资。采取“因企招商、资源招商、人才招商和产业招商”等办法,引进项目 237个,合同资金21.8亿元,到位资金14.1亿元,引进石化总厂与韩国同创株式会社合资 1 500万元的宝创彩板等生产加工型项目6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6个,生产加工型企业已陆续投产营业,实现产值1 360万元,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300人,创造 2 360多个就业机会,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各项改革。农村改革逐步深化。进行了土地有偿流转试点,调整土地540亩;完成了3 620亩林权和18眼机电井的产权改革;“43”型温室产权全部到位,转移农村劳动力1 180 人,完成任务的107.2%。企业改革进展顺利。辖区部分企业进行了主体与非主体的分离;区属企业完成了国有股退出工作,并进行了规范运作。配套改革全面推进。437 名机关干部平稳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实行了人事代理和会计委派制;社会保障工作实行了归口管理,补充和完善了医疗保险制度。
人民生活水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 340元,增长7.7%。失业救济金标准提高了29.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了3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了2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5%, 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2.9%,道路铺装率达到57.8%。开通程控电话2.8 万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共实现6.7亿元。
民主与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承办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开展了综合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全区28个行政执法部门全年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 638 件,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为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组织开展了“三五”普法宣传,加强对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流动人口、中小学生的普法工作,组织各类人员进行考试,提高了全民法律意识。强化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148”法律服务工作,为群众提供了方便的法律服务。以破大案、抓逃犯为重点的“严打”斗争成效显著,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21 起,破案率达75.6%,网上抓逃133名。对全区247 名“法轮功”练习者进行了教育和转化工作,保证了社会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辖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达1 106 万元,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共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810 名,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538 名。家长学校立项通过市级验收。科技、人口、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卫生防疫工作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城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召开了龙凤区第七届体育运动会,举办了第二届文化周活动。以庆祝建党78周年、建国50周年、迎澳门回归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弘扬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民政、信访、审计、统计、安全、民族、宗教等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党政领导人名单】 中共龙凤区委书记贺懋燮,副书记赵希江、姜立伟、于忠江、官明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殿彬,副主任李英、杨金、姬云峰;区人民政府区长赵希江,副区长刘长友、赵秀英、盛文、周连杰、王哲、杨永生;区政协主席刘树仁,副主席王毅令、徐振良、孔凡清;区纪检委书记刘杰。 (潘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