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肇源县

肇源县

肇源县



  【概况】肇源县位于松嫩两江左岸,大庆、哈尔滨、长春“金三角”的中心,辖 7镇13乡(其中3个蒙古族乡)6场,201个行政村,总面积4 072.8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199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0.5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5.8%,比上年增长52.3%。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3.6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5.2%,比上年增长71.4%;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2 358 元,比上年增长114.8%。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面对1998特大洪水带来的重重困难,全县人民团结一心,负重拼搏,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加速发展,全县政治安定,人民团结,经济繁荣,两个文明建设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局面。
  农业。紧紧围绕质量效益型农业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特色绿色作物面积由上年的60万亩发展到88.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0.9%,较常规农业增收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80元。农业总产值实现7.6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1.6%,比上年增长59.6%。粮食总产实现11.5亿元,夺得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着力推进特色向绿色跨越,建立了谷子、优质水稻、葵花、花生、蕃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又有2个产品获得绿色品牌标识,累计达到6个。通过科技减灾、科技抗灾,全年引进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21项。完成造林任务3.4万亩,育苗3 000亩,森林覆被率达到9.4%,接近灾前水平。养鱼水面发展到79.3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 044 吨,实现产值11 067万元,渔业丰收计划获国家农业部三等奖。畜牧业控制了下滑趋势,畜禽存栏和役畜改良的可繁基数得到恢复和提高。把劳动力转移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积极引导农户异地开发,向三江移民307户,开发三江土地15 556 亩。全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 59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9%。按照新的20年一遇的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胖头泡3.52公里国堤改线和12处泄水口以及18处险工弱段的封堵加固任务,共动用土方1 100 万立方米,排出境内积水51亿立方米,将不能复耕地块压缩到 6万亩以内,被评为全省堤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抗旱水源建设取得新进展,修复水毁结构物64处,整治新建工程10处,改造维修了7 处灌区,新打大口井100眼,小井2 000眼,新上喷灌80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4.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4万亩,水利工程荣获“黑龙杯”竞赛省级特别奖。
  工业。完成13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对已改制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了规范和完善。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禽业公司、裕民大鹅屠宰加工、茂兴细木板、新站生物菌肥等有一定规模的加工项目 8个;启动了县造纸厂、茂兴植物油厂两个关停企业;完成蕃茄酱、水泥、锅炉生产线等技术改造项目5项;开发了C级纸板、贡米酒、保健啤酒等15个新产品。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已由5户发展到8户,对县域经济的牵动力明显增强。小区块油田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促成了无名岛和大江心岛的合作开发,投资 5 000万元,打井30口。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 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实现6.92亿元、6.81亿元、2 951万元和 2 05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0.4%、11.4%、133.8%和16%,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业各项经济发展指标。抓住灾区重建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实现总收入5.02亿元,利润2 820万元,税金1 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49.4%和23.6%。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一年。累计筹资融资1 亿多元,完成了地下排水二期工程和环城大街改造任务;新建续建高等级路面14公里;改造临街旧房面积16.4万平方米;辟建了木材、建材、农贸专业市场;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净化、亮化。城镇给水二期工程水源改造项目胜利竣工,使城镇居民饮用水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完成了15 662户灾民住房以及水毁公益设施的重建任务,合并自然屯42个,新建中心村30个,发展小城镇 4个,新建、扩建、维护学校69所,敬老院20所,卫生院22所。通过城市建设,活化闲置资产800多万元,新增营业面积20 000多平方米,安置人员1 000多名,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从全县实际出发,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实行更优质的服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全面整修莲花湖景区的基础上, 成功地举办了“九九赏莲月”经贸活动,不但向外界展示了肇源的形象,更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全县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全年与客商达成意向协议125项,协议资金 20.2亿元;签定合同项目115项,合同金额16.69亿元;实质进展项目109项,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超千万元项目16个;到位资金8.21 亿元,占市里下达任务的164.2%, 在全市招商引资“贡献杯”竞赛中获得金杯奖。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拉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引进各类人才84名,缓解了县域经济发展人才短缺的矛盾。个体私营经济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 848户,私营企业达到882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5%,非国有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
  财政金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 235.8万元。在增支因素多、 税源紧张的双重压力下,深入开展财税体制改革,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拓宽增收渠道,控制弹性支出,实现了财政收支第15个平衡年。积极推行农村费改税和“三所合一”的试点工作,实行了会计委派制。金融工作强化经营管理和优质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各项贷款余额实现16亿元,较年初增长6.7%。
  科教。全县组织推广以水稻大中棚钵体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两垄一平台技术为重点的新技术21项,累计推广面积达 431万亩次,节本增效显著。企业通过引进科技人才、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生产贡献份额达到47%。 抗灾保学取得全面胜利。“普九”工作通过了省正式验收。全县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完成了四中教学楼续建,三中教学楼、明远希望学校和超等、浩德等教学楼的新建工程。中小学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职业教育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投资70万元建起了现代化实验基地,办学手段达到了普通高校的水平,全年培训农民 1万人次。成人教育按照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850期,培训青壮年农民10万人次。
  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公民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完善。认真办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和议案。推行政务公开取得了初步效果。进一步完善了招投标制度,开工建设的堤防工程和办公楼、住宅楼等大型建设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较好地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不规范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还建立了跟踪问效制度,设立了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和服务中心,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政府部门民主评议全面展开,对“三乱”进行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和以“三大唱”为主题的系列城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建成了展现全县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精神风貌的肇源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卫生工作以抓行风促医风为重点,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计划生育工作按照“三为主”方针和“三结合”思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率达到95.77%。城乡有线电视快速发展,完成了19个乡镇的安装任务。入户率达50%以上。通讯事业发展迅速,新增程控电话用户5 982户,IC卡电话228 部;移动通讯信道由上年的40个发展到160 个。电力事业不断加大投入,电力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供电质量进一步提高。继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安全信访工作的领导,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破大案、抓逃犯”取得了重大成果。依法取缔了“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严厉打击了顽固不化的“法轮功”邪教组织骨干分子。认真组织“爱心献功臣”活动,使老退伍军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民族、人事、审计、统计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党政领导人名单】 中共肇源县委书记田凤春,副书记高原、盛俊峰、方洁、单增庆;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周孝志,副主任张玉林、宿兆祥、王成林、崔晓闻;县人民政府县长高原,副县长殷志国、孙德军、李彦丰、杨为群、曲连贵、鲍喜临;县政协委员会主席盛俊峰,副主席曹培臣、杨松亭、王英、张荣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崔广文。   (曾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