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概况】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开阔,总面积6 172 平方公里。全县辖泰康、烟筒屯、胡吉吐莫和他拉哈4 个镇和一心、克尔台、白音诺勒、江湾、敖林西伯、巴彦查干、腰新7 个乡,125个村民委员会,340个自然屯,还有12个国营农林牧渔场。全县总人口243 890人,有蒙古、汉、回、维吾尔、塔塔尔、鄂伦春等17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1 204人,其中蒙古族43 882人。1999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结构为手段,以灾区恢复生产为重点,突出特色,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1999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1%。种植业战胜了低温、早霜等多种自然灾害, 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总产实现22.1万吨,单产实现222公斤,产值实现5.32 亿元。以谷子、绿豆等为主的特色作物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品质进一步提高,面积达到50 万亩。 白芸豆、葵花籽等产品打入印尼等国际市场,销售额达 400万元;绿珍珠牌绿豆和庆康牌贡米分别被欧盟绿色委员会和国家绿办认定为有机食品和 A级绿色食品。畜牧业以创建全省第一县为目标,加大了繁育改良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大牲畜存栏12.8万头(匹)。 以实施“94·8”项目为契机,加快“中国北极狐之乡”建设步伐,狐貉饲养量达30万只。牧业产值实现3.37亿元。渔业生产以水毁工程修复为重点,加大投入,推广大银鱼等名特优品种,产量实现2.5万吨,产值实现 1.28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三大农业园区建设进程较快,完善了他拉哈园区,恢复了江湾园区,启动了克尔台园区。全县新打机电井79眼,新建喷灌80处,建设高标准节水示范区 2处。改造低产田20万亩,新增大中型农机具77台(套)。绿色生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完成造林面积 8.1万亩;草原改良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三化”草原改良10万亩。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采取出售、出租、承包等措施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林权、井权、水面经营权改革。通过采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措施,初步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 719 人,流转土地12万亩,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37 元,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改革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实行村财乡理,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
工业。工业经济发展呈上升之势。通过采取招商引资、加大投入、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县工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已启动了15户双停企业,引进了妙士乳业、赛力炼钢、人造水晶等一批资源型、科技型的龙头企业;投入 2 093万元,扶持壮大了祥发造纸厂、德吉畜产品公司等企业;泰康家具集团、华锦公司、胡吉吐莫砖厂等企业开发出实木门、亚麻凉席、空心砖等13种产品;乳品厂等危困企业呈现了生机。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利税3 067万元,比上年增长8.4%。
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全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2 052万元,比上年增长8.3%。新发展个体工商业户5 465个,比上年增长25.4%,新增私营企业127户,比上年增长25%,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金906 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占全口径工商税收的30.4%。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建设和完善了永珍王府新村、蒙古族民俗村、环湖方舟等一批旅游景点;辟建了高尔夫球场、寿山滑雪场等旅游项目。全年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直接收入1 860万元,社会总收入8 000万元。
财贸金融。财税工作平稳运行。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保证了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新增支出620万元和老干部医疗费支出120万元,实现了“保工资、保重点、保平衡”的目标。全县本年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 205万元,比上年增长44.3%,全口径工商税收实现2 960万元,比上年增长49.6%。
人民生活。全县人均收入实现2 001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城镇人均收入实现3 200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1 575元。8个村2 064户贫困户脱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1亿元,比上年增长5.4%。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6%和0.9%。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继续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组建了外来投资者服务中心和投诉中心。开展定向招商、定位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全年共实现合同引资额7.16亿元,到位资金6.32亿元;引进项目 230个,投产率达77.45%;拉动县域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先后与大连西岗区、江苏省阜宁县等10 余个县区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城乡建设。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内需拉动的机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战略。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2.49亿元,完成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其中城镇开发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城乡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先后完成县人民医院、民族文化中心的续建,教育巷、体育巷和二道街路面铺装,中心花园改造,出租车市场建设,草原广场和天湖公园动迁等项工程,打通了文路中段。农村砖瓦化住房建设3 028户,砖瓦化率达24.6%,农村自来水入户2 200 户,入户率达20.8%;完成了永珍王府新村、一心乡前锋村等5个省市县级示范村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泰康镇第二水源一期工程,打深水井2眼,铺装供水干线3 870延长米;建设让杜路绿色通道17公里;开通镇内3条公交线路;安装临街磁卡电话60 部;新购进消防车、高压冲洗车、路灯维修车、洒水车等环卫设备。新建、改建腰兴路、泰烟路等地方道路5 条31.4公里,新建公路桥涵 5处;完成了腰新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他拉红35千伏变电塔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120公里,改造高能耗变台243台(个);完成江湾乡通信光缆工程27公里,开通了腰新、敖林两个数字通信基站。城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集中人力、物力利用近半年时间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取缔违章建筑、畜力车、电话亭等专项会战和实行门前四包等措施,美化了城镇环境。
抗灾自救、重建家园。以“一年受灾,一年恢复”和“大灾之年要大干,大灾之后大发展”为目标,团结拼搏,自强苦干,使灾民安置、恢复生产、基础设施修复、防疫灭病等项工作齐头并进,成效显著。灾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社会捐助、政府调剂、灾民自筹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灾民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问题,灾区生产全面恢复。以机动调整、抢排积水为主要措施,保证灾民人均5亩恢复生产田,并通过贷、帮、借等12 条渠道为灾民解决恢复生产资金2.37亿元,使灾民有地种、种好地。灾区备春耕生产的经验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介绍。灾民建房任务圆满完成。按照“低迁高,小变大”的原则和“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村屯布局进行了重薪规划。全县共撤并8个自然屯11个行政村,合并了1个国营场,建设了3个中心村。共完成灾民住房建设2 564户,灾民全部入住新居。水毁工程及时修复。按照20年一遇标准,动用土方754万立方米,先后修复建设国堤44.43公里,民堤4 300延长米,在全市率先完成39公里的中南引工程建设任务,修复桥、涵、闸等水工建筑物17处,渠道12条13公里,道路10条28公里;还修复了大量水毁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全年全县水利工程建设总量达1 646 万立方米,相当于过去20年水利工程建设的总和。救灾保学,灾区防疫成效显著。通过争取希望工程和财政投入等措施,新建、扩建、维修校舍32所,为受灾学生减免和补助各种费用400 余万元,有效防止了学生因灾流失;通过巡回医疗、防治结合、加强监控等措施,有效防止了灾区各种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做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社会治安。开展“三五”普法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全县治安形势的好转。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大检查,全县生产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等项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之内,保证了全县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
科教文卫。科技工作扎实深入。落实市级星火项目9项,科技计划项目28 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科技贡献率达到15%。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巩固了“普九”成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出全市高考理科状元和全市高职考试理科第一名等优秀考生。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顺利通过了省先进卫生城的检查验收,加强灾区防疫,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降至7.94‰和3.31‰。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八届那达慕大会,体育竞技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在市七运会上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业余文化生活。城镇有线电视接收系统改造全面完成,全县新增有线电视入户1 700户。
【党政领导人名单】 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书记徐广国,副书记李金富、郑志新、王耀武、曲玉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许生,副主任刘玉森、许国峰、宝光、郭锡久。县人民政府县长李金富,副县长曹柏胜、包玉林、于克、王玉杰、李忠惠、范永平。县政协主席李秉阳,副主席陈宝玉、韩素琴、徐洪明、杨杰南。县纪检委书记李泽春。 (包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