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施“十五”计划的现实基础
第一章 实施“十五”计划的现实基础
第一章 实施“十五”计划的现实基础
一、“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九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围绕二次创业的中心任务,同心同德, 团结奋斗,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九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庆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 029.3亿元,年均增长8.3%,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万元,完成“九五”计划的170.8%。原油生产保持稳定,石化工业稳步发展,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业投入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九五”期间,累计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多亿元,全面实施了“旱作农业”、“绿色生态”和“菜篮子”等六大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连续受灾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公斤左右。培育出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初步形成了10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13个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石油、石化工业稳步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地方工业不断壮大。“九五”期间保持原油稳产5 00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 530万吨,炼油、化工、化纤、化肥等大型石化工业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地方工业不断壮大,扣除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地方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8%提高到2000年的 13.5%。涌现了三维、天大宏方、华科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石油主导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有所增强。以商贸流通为代表的传统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建成了汽配城、建材城、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新建、扩建各类小型市场累计达到 130多处;以旅游、咨询、社区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兴起,增强了城市经济辐射与集聚功能。200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9亿元,年均增长1 2.3%,拉动国内生产总值上升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九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35亿元,比“八五”增长114.7%。新建道路600多公里,建成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和308个数字移动基站。世纪大道、西干线、时代广场、铁人广场、人民医院、东湖水厂、龙虎泡水源二期工程、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改善了城市形象。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成效显著,各建制镇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企业改革中,地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企业国有资本已全部从竞争领域中退出;中直大企业实施了重组改制,存续企业逐步分离,为发展多元产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财税体制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会计委派制度全面实施,农村费改税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保体制初步形成。农村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也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九五”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0 284.8万美元,其中出口11 336.5万美元(不含原油供货),年均增长13.2%;合同利用外资7 94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 869.2万美元,年均增长 10.3%,一批引资项目建成投产。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全市“普九”区域人口从“九五”初期的61.4%提高到100%,高考入学率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文化战线硕果累累,一批优秀作品纷纷获奖。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打破世界纪录6项、全国纪录22项。计划生育取得较大成绩,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7%c以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 093元,完成“九五”计划的121.2%;农民人均纯收入“九五”平均达到1 677元,比“八五”平均水平增长12%。
经过“九五”的努力,我市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推进二次创业、发展多元经济、 加快改革开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十五”计划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九五”时期大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其潜在矛盾和问题不容回避。
——产业比例失调与经济转型的矛盾。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2000年占 GDP比重仅为9.0%。二产内部结构单一,石油和石化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在石油和石化工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94.5%。“九五”确立的替代产业、石油开采业和石化工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和财政对资源开采工业的较大依赖状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石油资源递减与持续发展的矛盾。据推测,“十五”时期原油生产每年下降150~200万吨。随着石油产量逐年递减,地方经济增长难以抵补石油生产的下降,有可能出现地方经济高速增长,而全市经济仍然增长较慢的局面。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石油减产的不可逆转性,使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大庆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城市功能缺位与中心城市建设的矛盾。城市功能建设滞后,辐射性较强的商业群体没有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不发达。文化设施落后,缺乏体现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矿区城市特征仍很明显,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城镇网络体系中,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城区和所辖区域的经济关联度弱,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尚未形成。
——科技资源不足和科教兴市的矛盾。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石油和石化大企业,地方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不足,特别是缺少发展高科技产业急需的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不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受到科技资源不足的制约。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资源长期开发和生态恢复保护不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全市草原退化、盐碱化、沙化的面积已占总面积的 84%。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了大范围地下水漏斗。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较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深化改革与再就业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再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仅中直大企业一次性有偿解降劳动合同的几万名职工中,就有相当一部分面临二次就业,使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政企不分和完善政府职能的矛盾。一方面,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政企职能尚未分清。另一方面,政府职能不健全,财政体制没有理顺。地方与企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受体制制约。
上述矛盾中,产业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解决其它矛盾的关键。充分认识矛盾,特别是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是制定“十五”计划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