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三章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三章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庆推进石油主导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转变的核心内容,是探索有大庆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子的关键,是“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总体思路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培育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一、积极调整第二产业
“十五”期间,第二产业发展总的要以石油、石化大企业为依托,以地方工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
(一)确保石油石化大企业稳步发展
石油石化大企业对我市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十五”时期,要通过稳步发展石油工业,巩固提高石化工业,积极扶持存续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稳步发展石油工业。根据石油资源状况和国家石油开发的总体战略部署,按照“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地方”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已动用储量的最终采收率,提高已探明地质储量的动用程度,提高远景储量的探明程度,最大限度地延长油田服务年限,千方百计延缓原油产量递减速度。保障对国家的原油供应,保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尽可能减少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到2005年,原油产量力争保持在4 450万吨左右。加快外围油田的勘探与开发,“十五”期间争取开发葡西油田、高西油田、哈尔温油田、龙南油田、金 251区块等。同时加强大企业和地方的联合与协作,共同开发利用好外围小油田。
——巩固提高石化工业。紧紧抓住构建哈、大、齐、牡石化产业带的有利时机,加快现有石化大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现有的石化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十五”期间要完成一批重大改扩建项目,包括乙烯由48万吨/年扩建到60万吨/年、ABS由5万吨/年扩建到15万吨/年、合成氨由30万吨/年扩建到45万吨/年、尿素由52万吨/年扩建到 60万吨/年、腈纶由5.5万吨/年扩建到6.3万吨/年、聚丙烯酰胺由5 万吨/年扩建到8万吨/年、甲乙酮由1.2万吨/年扩建到4万吨/年等。新建一批大型石化装置,包括100万吨/年聚丙烯、2万吨/年聚甲醛等。
——积极扶持存续企业。支持中直大企业重组改制后分离出来的存续企业的发展,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实施合作双赢战略,扩大为主体企业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形成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存续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盘活闲置资产,促进并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存续企业发挥人才、技术和装备等优势,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参与境外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大力拓展对外发展空间。
(二)重点培育地方工业
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实现地方经济的崛起,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性措施。“十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大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四大重点产业。力争到“十五”期末,地方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左右。
石化产品深加工业。按照统一规划、加强协调、优化配置的原则,在大企业的带动和支持下,加强地方企业与大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共同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支持化学制药、“三剂”开发、高档润滑油生产和塑料加工等行业的发展。
——化学制药。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优势,围绕国家医药行业技术发展重点,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化学合成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研制,鼓励和扶持烟酸及烟酸酯、苯乙酸、醋酸乙烯、双酚 A、醋酸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金刚烷和硝酸甘油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三剂”开发。充分利用现有市场优势,引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开发催化剂、添加剂和各种助剂,提高“三剂”的国产化水平。鼓励和扶持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石油磺酸盐、甲烷氯化物、润滑油粘度指数改进剂、环氧乙烷、ST升华剂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高档润滑油生产。充分利用大庆现有的润滑油基础油原料优势,联合国外大型的润滑油生产企业,开发高(中)档和替代进口的润滑油产品,搞好就地加工增值。扶持建设40万吨高档润滑油工程项目等。
——塑料加工。以现有的塑料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丰富的塑料原料为基础,鼓励开发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ABS等塑料深加工项目,逐步建成塑料制品生产集散地。
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支持发展粮食加工、乳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草苇加工等行业,牵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粮食加工。重点是以现有的吉泰集团、金玉公司和柠檬酸厂为依托,扩大粮食加工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值。鼓励和扶持一批新建的粮食深加工项目,主要包括高果糖浆、肌醇、β—胡萝卜素、马铃薯变性淀粉、小米乳、绿豆系列产品加工等。
——乳畜产品加工。充分利用我市牧草资源,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搞好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扶持大鹅屠宰加工、肉牛综合加工、干酪素、健康奶油、超高温无菌奶、活性乳、万吨鲜奶综合加工等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果蔬加工。以绿茵公司和肇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扩大果蔬加工能力。扶持番茄加工、芦荟加工等项目的建设。
——草苇加工。开发利用好大庆的芦苇和植物秸杆资源,搞好深度加工。重点推进轻量涂布纸、芦苇复合板、植物粘胶纤维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工业。重点支持新型建筑材料和特种复合材料等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地方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新型建筑材料。结合北方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耐寒建材和节能建材。重点支持的项目包括粉煤灰陶粒、粉煤灰空心砌块、多孔砖、聚苯乙烯保温板、塑料钢骨架复合管、改性尼龙管材、塑料门窗等项目的发展,逐步把大庆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全省的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
——特种复合材料。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大力开发特种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塑钢材料、塑料合金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新型密封材料、高性能刹车材料、特种涂料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逐步形成特种复合材料的产业群体。
电子信息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信息、软件、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信息化。抓住国家把我市列为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以建设大庆信息港为重点,建成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信息化社区等16个应用系统,完成25个综合信息数据库工程,完善市县区政府组网工程,推进宽带城域网的三网融合,建立大庆宽带多媒体公共网络平台,逐步形成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广泛的现代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软件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园为载体,以三维、庆联、金桥、伟业、柯达、长垣、黑大同庆和天大宏方等软件开发企业为依托,积极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重点开发教育软件、管理软件、工控软件、医疗院软件等产品。
——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支持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网络终端设备、智能仪器仪表、通信产品、敏感元器件等产品的生产。以我市被建设部列为IC卡试点城市为突破口,加速IC卡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加快大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步伐,掌握重点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技术,提高信息系统集成能力,探索纳米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等新的发展领域。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以现有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人才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新型产品。重点支持三维力控系统项目及企业智能集成制造平台等项目的产业化,扩大市场份额,努力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科技企业。
二、巩固加强第一产业
“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总的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围绕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发展乡镇企业。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加快绿色食品开发,适当增加水稻和优质大豆以及适销对路的蔬菜、瓜果的生产,相应调减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四县农村以发展绿豆、马铃薯、谷子、胡萝卜、粘玉米等绿色食品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链,到2005年,争取建成高标准绿色 A级和AA级生产基地20个;五区农业以棚室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力争到2005年“43”型温室达到1万栋,建成全省最大的设施农业示范区。
——大力发展畜牧业。利用国家实施“豆奶工程”的有利时机,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进步,把畜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大培育力度。重点发展优质奶牛、肉牛、肉羊、大鹅、生猪、肉蛋鸡和野生动物等。力争到2005年,畜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5%提高到45%。
——积极发展渔业。以水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实施科技兴渔,积极引进名优特品种,重点发展自然水面养殖、池塘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和温泉养殖,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到200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8万吨左右。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把重点放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带动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积极扶持金锣集团、龙庆集团、吉泰集团、绿茵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发展,力争有2—3户跨入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行列。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建设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已初步形成的特种玉米、优质水稻、贡米、生猪养殖等基地建设,力争到2005年,全市特色生产基地达到20个以上。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把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程度。坚持多样化方针,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创新,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开展产销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会、信息协会、流通协会以及各类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技、科研、职教部门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技素质和经营才能的新一代知识型农民,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效保证。
(三)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支持现有乡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资产重组,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嫁接和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十五”期间,主要通过改善环境,吸引农民、个体大户和外资企业投资办厂,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运输和旅游产品开发等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乡镇企业提档升级,力争到200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4.9%。
——合理调整乡镇企业布局。本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引导乡镇企业向乡镇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重点抓好让胡路塑料工业园区、龙凤万宝工业园区和铁东工业园区及肇州工业小区的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级工业小区,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的聚集效应。
三、大力培育第三产业
“十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总的要以商贸流通业、金融保险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第三产业为主体,以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业等新兴第三产业为重点,加大培育力度,实现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2亿元,占GDP比重 14%左右。
(一)发展壮大传统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业。本着放开便民、控制零售、鼓励批发、限制重复、支持创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商贸流通业结构。“十五”期间,严格控制大型零售商店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的零售企业改组、改造,发展连锁商店、超级市场、物资配送和网上购物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辐射能力。重点建设专业批发市场,突出抓好大庆畜产品批发市场、鲜活产品批发市场、石材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支持便民服务网点发展,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大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到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8.8%。
——金融保险业。重点是拓宽服务领域,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逐步放开我市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外资银行等新的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开办资产评估、项目融资、收购贷款、基金理财、代理保管以及债券发行、证券资金结算和商业保险等业务。探索社会保障事业与保险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保险市场多元化。
——交通运输业。在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现代化的同时,加速构筑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于一身的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综合运输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便捷、优质、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到2005年,年旅客运输量达到 3 829万人,年货物运输量达到3 500万吨,长途客车中心村屯通车率达到85%以上。
(二)鼓励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旅游业。主要是围绕石油文化、湿地景观、温泉疗养、民俗风情等方面推出一批突出大庆特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产品。重点抓好大庆创业追踪园、乌裕尔湿地公园游客中心、林甸温泉度假区、狐狸芯湿地水禽观光站、当奈人居生态村、连环湖游猎场、永珍王府新村蒙族风情园、寿山民俗度假村、白金堡古文化景园和库里湖农作亲历园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星级宾馆,鼓励扶持旅游机构发展,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社区服务业。以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方向,以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创办社区服务实体。鼓励发展家政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保健服务、托老服务、快餐服务等小型分散适用的便民项目,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行业结构合理、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商品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贷款发放范围和规模,到2005年,贷款发放率达到 30%左右。积极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全面启动二、三级市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管理体系。
——信息咨询业。结合大庆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信息化社区等多层次、多功能、高效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市场。大力发展科技、工程、建筑、统计、会计、法律、公证、专利、审计、资产评估、物业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市场化、社会化步伐。完善农村咨询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到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