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推进城市功能转换

第四章 推进城市功能转换



                 第四章 推进城市功能转换
  推进城市功能转换是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总体思路是以城市功能建设为中心,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城乡经济联系为手段,增强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交通通信设施、环保设施、农业水利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等,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水、电、气、热、路和环保设施建设,使我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计划完成北辰集中供热、分质供水、龙虎泡水源三期、龙凤电厂动力站二期、自备电厂热电联供等项工程,抓住引进利用俄罗斯天然气资源的机遇,搞好用气工程建设,使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80%,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重点实施中三路、中十路、中十一路、中桥路、友谊大街等路桥改造工程,完成世纪大道二期工程,形成便捷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主要完成宏伟化工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大庆油田化工总厂含氰污水回注工程、油田公司三采含油污水处理工程、东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西城区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工程和城市地表水综合整治工程等,扩建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形成年处理 200万吨的能力。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交通通信设施。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补充完善,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创造条件。重点实施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计划完成绥满公路大齐段 122.8公里一级公路的建设、肇源松花江公路大桥配套明沈路88.6公里建设、省道林肇路二期 175.5公里建设;配合小城镇建设,抓好县级公路的改造,计划完成 260公里;建成大庆飞机场,改善大庆区位条件,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积极引进通信新技术,拓展业务领域,重点完成宽带传输网,发展宽带信息服务;完善通信外网工程,全面改造无线通信网,到2005年实现电话装机容量 112万门,电话用户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0页产。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按照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重点抓好两江堤防加固、中南引综合开发工程建设以及南引水库、东升水库、牛毛沟水库、八家河水库和八一水库等大中型水库的消险加固,扭转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加大对灌溉、除涝、蓄水、引水、供水等农田水利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四县农村人畜饮水达标率达到98%。
  二、加强城市功能建设
  “十五”时期,城市功能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重点是完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交通中心功能。以现有的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体系为依托,以新建的空运交通为支撑,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积极争取更多的铁路客车在大庆编组始发,完善已有的对外公路联系通道,通过扩建肇源港,增加水运能力,使大庆在全省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商贸中心功能。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加强对已建大型批发市场的政策扶持,扩大服务半径,增强辐射功能。积极鼓励特色批发市场建设,努力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群体,逐步把我市建成北连齐齐哈尔,南通哈尔滨,辐射周边五市十县的商贸中心。
  ——文体中心功能。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建设大庆文化教育中心、大庆市森林植物园等社会文化工程,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开发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经济,办好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奥林匹克中心,使我市具备承办国内外综合体育比赛的能力。
  ——教育中心功能。以大庆石油学院迁入开发区为契机,组建大庆大学;以石油管理局职工大学为基础,组建大庆高等职业大学;与国外大学联合创办国际学院,筹建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国际学校,形成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外向型教育中心。
  ——旅游中心功能。主要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完善三大特色旅游。即以大庆创业追踪园和城市景观为代表的石油文化游;以辟建大庆乌裕尔湿地公园为中心的湿地风光游和以林甸绿岛温泉城为重点的绿色休闲游;在国内外树立起鲜明的大庆旅游城市新形象。
  ——医疗中心功能。充分利用我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居国内领先的优势,搞好软环境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专家,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中心和中外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创办国际医院,提高医疗服务的辐射能力和范围。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扶贫开发,增强城乡经济联系,以城市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农村经济上台阶,为全市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总体思路,完善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和乡镇的总体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挥城镇经济的聚集效益,提高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全面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实施灵活的承包地有偿转让政策,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扩大城镇规模,壮大城镇经济。到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非农产业为载体,以集镇、建制镇、城市为依托,以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为根本目的,采取分散转移、逐年扩大的方法,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由农村向城镇转,由市内向市外转,加速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十五”期间,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
  ——加强民族工作,搞好扶贫开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采取倾斜扶持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采取工农共建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包帮扶工作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面向市场合理调整贫困地区种养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