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科技是兴市之源,教育是立市之本。“十五”期间重点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大庆实现经济转型、城市功能转换和体制转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十五”期间,教育要继续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成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学前教育,重点是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力争到“十五”期末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 75%。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积极推广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城市入学率要达到80%,农村入学率要达到50%。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教育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撤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学点,逐步实现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国际学校。
——积极发展成职教育。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主要是以现有的普通高中、职工中专、技工学校为基础,通过合并重组,兴办几所综合类职业学校。把新增劳动力培训、职业转岗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增强劳动力择业能力。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学校的作用,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教育网络建设,构筑起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和远程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结合大庆石油学院迁建,组建大庆大学。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组建大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教育网络,创办网上虚拟大学。采取引进名校办分校和对外合作办学等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力争到“十五”期末,全市高校在校生总数达到 3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以上。
——推进教育体制创新。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努力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校长职级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逐步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支出占各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搞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升级的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动力。“十五”期间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人才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一)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是建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社会化、市场化中介组织为桥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县区建立起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多功能、多层次科技创业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孵化、科普活动和培训的基地;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方式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广泛开展与独联体、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进步。
(二)建立技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
主要是以开发区科技园为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入园创业,引进高精尖人才,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将现有人才选送到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培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制定鼓励人才转移的政策措施,淡化户籍、档案、行业、地域等限制,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采取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措施,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入尽其才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技术创新资金保障体系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争取国家高科技风险投资,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高科技风险基金,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科企、校企联合,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入股,扩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到 2005年,R&D经费占 GDP比重达0.8%。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规模与水平。主要发挥好五个作用,即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作用;高新技术的移植作用;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作用;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带动作用;石油、石化大企业与地方企业的组合作用。重点抓好塑料工业园、软件园、创业园、现代农业高技术园、医药产业园、两翼化工园区等建设。围绕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一批高科技产业群体。积极扶持1万吨/年
石油树脂、1万吨/年氢化
石油树脂、环保设备制造、电子太阳能辐射装置以及钢骨架复合管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05年,培育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0家,超10亿元的企业2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地方工业发展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