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000年,全市经济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实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02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9亿元。五年间,全市经济年均递增 8.3%;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达到3 422.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4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万元,比上年增长7.7%,比1995年增长43.3%。
经济结构:石油石化工业继续保持经济主体地位,地方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末,石油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846.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97.5%下降到2000年95.7%。地方工业不断壮大,实现增加值39.7亿元,是1995 年的4.4倍,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2.7%上升到2000年的4.5%。在全部工业中,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95年的98.6:1.4调整为2000年的89.4:10.6。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九五”时期,农业突出杂粮杂豆等多种优质特色品种,增加了绿色产品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形成了优质玉米、绿色食品、饲料、瓜菜、经济作物、粘玉米等五大生产区;高效节能温室累计达到4 070栋,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83.2:16.8调整为2000年的 76:24。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以商品流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饮食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为基础,旅游、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多行业、多层次、多功能的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3%。
就业与社会保障: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0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5.6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3万人、25.0万人和19.3 万人。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1.8%上升到2000年的42.3%。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49.7%,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拨付率均达 100%,实现了两个确保。
投资与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99.4亿元,比1995年增长52.3%,其中中省直企业完成 171.9亿元,比1995年增长3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94.4%下降到2000年的86.2%。“九五”时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35亿元,相当于“八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倍,年均递增8.8%。
消费需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市区、四县消费市场同步增长,市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四县实现16.0亿元,比上年增长3.2%。“九五”时期消费呈现稳步增长势头,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7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倍。住房分配“货币化”取代福利分房,激活了住宅消费市场。2000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8 亿元,其中,个人住宅销售额4.7亿元,占商品房销售额的60.3%。
外经外贸: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6 067万美元,其中出口2 4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3%。“九五”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0 284.8万美元,其中出口11 336.5万美元(不含出口原油供货),年均递增13.2%。合同利用外资7 94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 869.2万美元,年均递增10.3%,一批引资项目已建成投产。
市场价格:物价持续在低位运行。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 1.3个百分点,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45%,比1995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3.2亿元,比上年增长 50.9%。地方财政支出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九五”时期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1.4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7倍,年均递增30.4%。
国有企业改革:至2000年末,95%以上的地方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参加产改的399户国有企业中,有 384户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三环公司解体重组;市建安集团公司、第二建筑集团公司等企业改制有了新的突破;石油、石化大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通过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实现了减员增效;油田公司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石油管理局较好地完成了中油集团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其它存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日趋良好;林源石化公司与油田公司助剂厂实现资产重组,成功组建大庆炼化分公司。
(闻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