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研究院全面完成科研设计任务

研究院全面完成科研设计任务



  【研究院全面完成科研设计任务】 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经过40年来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石油系统内规模较大、学科齐全、技术配套、装备先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建立了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计算机应用三大技术系列,形成了 9大技术学科、39项配套技术,拥有资产设备2 182台套(其中科研仪器设备1 325台套)、固定资产净值2.48亿元。2000年,该院有员工1 55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 045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名、高级工程师278名、工程师515名,拥有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杨继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1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该院认真贯彻“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在强化科技攻关、改革完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及开展“新形象工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0年,该院共承担科研项目 191项,计划完成50项,实际完成53项;完成设计生产项目141 项;完成上级下达的临时性生产任务87项。科研及设计生产项目计划完成率和及时率均达到100%。同时,超额完成了各级储量任务。完成石油可采储量3 508万吨、探明储量6 748万吨、控制储量6 277万吨、预测储量8 017万吨,分别为计划的100.2%、112%、104%和114%;完成天然气探明储量57亿立方米、控制储量126亿立方米、预测储量208亿立方米,分别为计划的115%、158%和208%。年内,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拼搏,勘探开发科研攻关10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 应用火山岩岩性测井判别及火山岩体综合预测技术,提出了火山岩气藏成藏模式,预测火山岩体76个,已钻探证实9个,提交各级储量300亿立方米,开拓了深层天然气勘探新领域。(2) 应用三维地震断块识别描述和评价技术,搞清了断陷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发现了一批日产达20吨以上的工业油流井,首次提交预测石油地质储量 2 936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08亿立方米、开创了海拉尔油气勘探新局面。(3)采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搞清了不同沉积条件下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控制因素,为进一步开展中浅层岩性圈闭精细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4)通过油气成藏系统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同层位成藏机理和模式.估算他拉哈、英台、巴彦查干等地区石油地质储量2亿吨,为长垣以西地区多层位勘探奠定了基础。(5)基于哈密顿体系下辛几何算法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利用32节点微机群并行计算,有效地改善了深层及外围断陷盆地复杂构造的成像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 三元复合驱主剂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套烷基苯磺酸盐主表面活性剂原料筛选与合成工艺技术,其小试产品的界面性能和稳定性能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7) 建立了一套三元复合体系数值模拟参数测定技术,获得39个相关参数,首次发现了在主表活性剂低浓度条件下存在中间相,深化了三元复合驱油机理。(8)单砂层剩余油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已应用于油田13个开发区块6 512口井1 086个小层的剩余油研究,钻后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 运用百万节点并行数值模拟技术,解决了模拟精度控制、大规模数据整理、历史拟合等技术难题,完成百万节点以上实际区块数值模拟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0)运用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建立了一套计算启动压力梯度方法,为外围油田未动用储量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尚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