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研所科研和技术服务获得新成果
采研所科研和技术服务获得新成果
【采研所科研和技术服务获得新成果】 2000 年,采油工艺研究所在册员工631人,专业技术人员 361人,操作人员261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中级191人,硕士生33人。设有科研、规划、信息等10个大队级单位,还有一个直属小队,14个机关科室。全所承担着油田分层注入、分层采出、油水井大修、增产增注、举升、试井工艺配套测试等技术和综合规划、方案设计等9 个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拥有国家级电动潜油泵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集团公司级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压裂、酸化等9个专业实验室。全所固定资产原值17 266万元,净值 12 276万元。
一、科研攻关取得10项突破。采研所年内承担公司级科研项目42项,计划完成率 95%,实际完成100%;计划评定11项,实际评定13项,完成计划的118.2%。为攻克事关油田可持续发展和采油工程系统的核心技术,选准攻关方向,突出技术难题。他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调整科研结构,压缩29项课题。二是在水驱、聚驱、外围、三次加密开采 4个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攻克了聚驱多层分注、同心集成式细分注水等 8项重点技术。三是召开技术分析会,集思广益,优化技术方案。四是对8项重点项目的攻关,实行目标责任制,与4个主体科研室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落实责任。通过以上做法,在10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心集成式细分注水技术进一步完善,为扩大应用规模打下良好的基础;生产井分层测压录取到合格的资料,将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套损井密封加固技术通径由Φ100mm提高到106mm,大修工艺进一步完善;聚驱分注技术具备了规模推广条件;螺杆泵采油配套技术解决了“漏、断、脱、卡”的问题,基本上具备了工业化推广的条件;朝阳沟、榆树林油田的油井清防垢技术取得突破;三次加密井的井段多层封窜取得多次技术突破,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二、技术服务拓展到12个油田。该所全年承担公司级新技术推广项目3项,计划评定1项,实际评定1项,完成率100%。其余2项正点运行。为了强化技术市场的开发,所里成立了市场开发部,所领导主抓,分片管理,政策上倾斜,把推广人员的工资、奖金一次砍块到位,实行权责利结合;新技术推广按扩大实验、区块推广、工业化推广三步进行。推广服务中严把设计审核和施工质量关,技术人员全过程跟踪,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严把效果验收评定关,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返工重干。同时,利用企业网、多媒体、展览厅等方式,加大新技术宣传力度。全年新开辟了青海、冀东、新星公司东北局的服务市场,加上原来的老市场,服务范围由原来的9 个油田增加到12个油田。此外,还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国际合作。先后与中油公司、国际合作局、物资装备总公司等单位进行联系,争取合作伙伴。其次是走出去与国外用户直接对话。先后走访阿联酋、阿曼、土库曼斯坦等国家,进行了技术交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编印英、俄技术宣传材料 5 000册,参加了“第十六届石油大会和加拿大国际石油展”、“莫斯科国际石油展”。通过努力,在国外获得合作伙伴,其中印尼三个油田的二次开采方案,已进入实际编制和论证阶段。
三、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该所承担着油田的油水井分采分注、压裂、酸化、举升、大修等技术的研发任务,并要在相关的领域,造就油田的首席专家,培养出技术上的七梁八柱。为此,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选择地输送培养对象。在油井压裂、油田化学、精密仪器、MBA等专业,选送攻读博士生2人,硕士生4 人。该所从需要出发,加强外语培训。针对一些科研骨干难以脱产培训的实际,经与高培和石油学院协商,选送36名年轻骨干,利用业余时间和脱产半年强化英语培训。还同北京外国语学院协商,选派 5名技术骨干前去学习西班牙语,为赴南美地区服务做准备。
(赵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