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0年,龙凤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16万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企兴区,再造新龙凤的奋斗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可喜成绩,为迈向21世纪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 203万元,同比减少22.4%;第二产业增加值 3.78亿元,同比增长43.3%;第三产业增加值6.59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财政总收入1.63亿元,本级财政收入7 375万元。
  农业。设施农业稳步发展。共融资80万元,新建5栋“43”型温室,安装150门程控电话,加强了静电场离子驱动器、臭氧发生器和二氧化碳补偿器、暖风炉、机械卷被机等科技组装力度。深入实施多元开发,在温室中引进花卉、食用菌、绿色生猪、礼品西瓜、油桃、七彩山鸡等种植、养殖项目,并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农民菊花展。扶持铁东村投资 250万元,建设绿雪食品厂、注册“绿雪”商标,拉长了设施农业产业链。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蔬菜和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提高。蔬菜面积达到1.8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 495亩。特色养殖已见雏形。引进年出栏43 000只七彩山鸡的养殖项目,发展绿色生猪 2 200头,獭兔、黑熊、鹧鸪、豚鸟、鸽子的饲养量已由空白达到10 000只,畜牧业实现增加值 1 318万元。乡镇企业不断壮大。新引进企业35家,新上项目39个,总投资6.24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 6.5%。劳动力转移超额完成任务,共成功转移农村劳动力 947人。科教兴农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为主线的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融资1.5 亿元,开工建设4个工程项目,建设面积8.8万平方米,完成了龙凤镇平安小区一期工程和永泉新村一期工程。建设各类楼房14栋,专业大市场两处,铺装黑色路面 3 100延长米,村屯面貌有了较大改善。抗灾自救取得较好效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新打井5眼,购买水泵20台、喷灌设备10台(套)、抗旱用油50吨。开动90眼机电井,启动管输30处,利用喷灌20套,有效灌溉面积达3.3万亩。组织受灾户劳务输出300多人,引导从事个体私营业700 人,安置乡企就业200人,确保了灾户收入的基本稳定。
  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针对工业企业布局分散、小区功能不完善的实际,强化了载体建设。一是建设万宝工业园区。完成了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省级工业园区立项。到年末已进区企业8户,注册资本达到1.3亿元。二是完善兴化化工园区。重新组建了兴化化工园区管委会,并就建设园区形象及园区管理办法、优惠政策利用和园区利益分享等问题与开发区及石化总厂进行了具体协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三是盘活萨东工业园区。引进哈市、湖南等地客商上马了聚丙烯粘合剂、树脂剂、再生聚丙烯等 5个项目,进区企业已达18家。通过招商引资,加大了上马工业项目力度,共上各类工业项目28个。其中,化工类项目9个,共投资4 300万元,有6个项目已建成设产;建材类项目8个,共投资6 980万元,有5个项目已建成设产;其它类项目11个,共投资4 362万元,有9个项目已建成设产。服务石化有了基点。开展石化资源、化工产品、物资采购、存续企业现状四项调查,对石化公司化工产品的销售流向、可深加工情况以及生产所需的物资和存续企业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将资源调查获取的闲置厂房、场地、设备、库存材料,可利用技术、人才、劳动力等情况制作成信息,建立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中心,为辖区企业招商引资提供服务,为与石化大企业进一步寻求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镇建设。经过认真调研,完成龙凤镇总体建设规划和分区性详细规划;融资 9.2亿元,拆迁各类建筑22.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49个工程项目,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改造了黎明村平房区、原啤酒厂平房区、动力站平房区和永泉村平房区;建设了开发区至龙风桥 529引水管线,特别是澳龙小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城区环境的新亮点。协调石化公司投资完成了卧龙路拓宽一期工程,争取市政府投资1.1亿元,开工建设了凤阳路跨线桥。同时建设彩灯亮化街4条,亮化广场2个,硬化裸露地面1.2万平方米,义务植树20多万株,改善了城区面貌。
  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68个,合同资金12.4亿元,到位资金 9.1亿元,其中引进了全市最大的房地产外资项目——澳龙小区开发等千万元以上项目16个。通过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产2 300万元,创造就业机会1 000多个,增加税收790万元,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农村改革,重点清理清退了镇、村富余人员250多人,减轻农民负担100多万元,流转土地 2 500亩;地方企业改革,重点指导了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机构改革,着重在事业单位推行竞争上岗,录用1999年毕业生65名;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筹集再就业资金12.4万元。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2.7平方米和17.3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76%和66%,道路铺装率达到90%,农民人均收入3 002 元。按标准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发放生活费,代缴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企业养老金拨付率达100%。开通程控电话2.8万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8.65亿元,同比增长28.3%。
  民主与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依法治区取得较好成果。 顺利通过全市“三五”普法验收,按照《村委会组织法》和《居委会组织法》,完成了两委换届工作,全区各行政执法部门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 1 125件。加大对“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力度,落实了“包、保、教”责任制。整治油田、石化企业及周边秩序等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531起,为辖区企事业单位生产和市民生活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各项事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辖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 350多万元,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 1 230名。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生活的系列活动,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技、人口、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2.92‰,顺利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投资 935万元改善了医疗环境,民政、信访、审计、统计、档案、安全、民族、宗教等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