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0年,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克服财政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2.74亿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2.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城乡储蓄余额达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县经济结构渐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 40.5%、22.9%、36.6%。全县人均收入实现1 616元,其中农村人均收入805元。
  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 5.7亿元,比上年下降 19.7%。种植业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县的目标,建立了绿豆、花生、中草药材等 8个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有10个品牌获得绿色有机食品标识。全县粮、经、饲种植结构比例达到3.5:4.8:1.7。实现订单农业 27.1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3.4%。大灾之年全县实现种植业产值2.05亿元。依托伊利、德吉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全县大牲畜存栏12万头(匹),其中奶牛存栏3.61万头,比上年增长 13.5%,狐貉饲养量达35万只。牧业产值实现2.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41%。特色水产业在逐步扩大大银鱼、澎泽鲫等名特优鱼种养殖范围的同时,加大科技含量的投种力度,试养河蟹,开发泥鳅、龙虱等地方水产品,增强了鱼种自给能力。全县水产品产量实现2.75万吨,产值实现1.16亿元。绿色生态工程超常规发展,完成造林10.3万亩,其中堵西北风口工程完成造林8 740亩。绿化路段 59.1公里,绿化县、乡、村三级公路13条。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新打机电井39眼,建设喷灌54处、高标准节水示范区6处。加固新建堤防44.43公里,完成了绰尔泵站、小河口泵站建设和太和闸整修任务;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大中型农机具30台(套)。劳动力转移和抗灾自救工作成效显著。全县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 569人,其中劳务输出6 030人,新发展农村经纪人240人。通过采取劳动力转移等 8条措施开展抗灾自救活动,为农民创收4 200万元。实施百村“增收、节支、减债”工程,全县 114个负债村通过分解贷款、回收陈欠、减人增效等措施,减少村级债务2 200 万元,有25个村实现无负债。扶贫攻坚工程卓有成效,全县14个村4 664户、17 884口人实现脱贫。
  工业。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实现工业产值3.3亿元,实现利税3 555万元,比上年增长 15.9%。坚持“行业抓骨干、产品抓名牌、招商促发展、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引进内蒙古伊利集团,启动了县乳品厂;扶强壮大祥发造纸、泰康家具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签订龙虎泡区块油田合作开发合同;积极推进砂矿、地热开发进程。全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7 项,开发新产品及新品种12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净利润2 014万元,比上年增长 9.7%;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 713户,新发展私营企业50户,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1 000 万元,比上年增长10%;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42万人次,实现社会总收入 5 500万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4亿元。
  财税工作。财税工作平稳运行。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 170万元,比上年下降24.6%,全口径税收实现3 166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全县在农业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努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实现了“保工资、保平衡、保稳定”的目标。
  各项改革。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行村财乡理,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制定《全县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合并 6所村级小学,精减人员27人;企业改革继续推进。进一步完善改制企业的规范运作,推行了经理年薪制;财政改革方面,实行全县财政统发工资,继续推行会计委派,被委派单位达到了12个,全面实行乡镇预算外资金零户统管,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制定《中直省企业和乡镇医疗保险实施方案》,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改革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办法,全年共征收养老保险基金 786万元;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社会化;继续深化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和人事制度等项改革。
  招商引资。全年共实现合同引资额5.5亿元,到位资金5.1亿元;引进项目 227个,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3.2个百分点。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招商引资活动,并先后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族等十余个县(区)建立长期友好协作关系。
  城乡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完成建筑面积31.3万平方米,其中城镇开发建设面积达15.3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完成了县城、县域规划修编和泰康镇建设等规划的编制任务,城乡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先后完成草原广场、站前广场、中心游园建设任务,天湖公园、泰康镇高科技农业园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府前路、文化路中段、湖滨路、商贸城东路和商贸城南路的改造铺装任务,农村镇容镇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道路铺装率达38.1%,农村住房砖瓦率达28.6%,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 24.8%;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启动泰康镇第二水源一期工程建设,完成配水管线的铺设。新安装路灯 226盏,铺装人行步道板1万平方米。农村电网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110KV输变电工程、表下线改造等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城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城镇物业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建设、村镇建设以及动迁、给水、物业管理等办法;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取缔违章建筑、营运畜力车等专项会战和实行门前四包等措施,净化了城镇环境。
  科教文卫。科技工作深入开展。落实市级星火项目 3项,推广稻田养蟹等先进适用技术38项,引进中高级科技人才24人,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976 期,培训人员10.5万人次。基础教育地位不断加强。巩固“普九”成果,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民族教育及成职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以县人民医院为试点的卫生系统用人制度改革,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医德医风、院容院貌明显改善。强化计划生育网络建设,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降至7.94‰和3.25‰。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业余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全县新增有线电视入户2 010户。
  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加大文明村镇建设力度。开展文明单位、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新创省、市级文明单位(标兵)43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开展打击“黄、赌、毒”等各种专项斗争,依法惩处了“法轮功”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城镇打、防、控一体化和农村“ 154”工程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制定实施《文化工作条例》,加大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了执法水平,“三五”普法工作通过省、市验收。实施政务公开,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强。较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体上访明显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得到缓解。廉政建设得到强化。完善廉政机制,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大检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安全工作任务。大灾之年全县保持了治安、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