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概况】 2001年,市委、市政府从全市资源分布、产业优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四型”农业的要求:即根据杜尔伯特、林甸草原面积大,群众有牧业生产经验的实际,要求这两个县向畜牧大县目标努力,重点发展奶牛、肉牛及肉羊生产;根据肇州、肇源是国家商品粮大县的实际,将这两个县的产业定位在半农半牧型,在保持优质水稻和杂粮生产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大鹅、生猪及牛羊生产;根据大同、红岗区农田设施及蔬菜生产基础较好的实际,引导这两个区围绕城市“菜篮子”,发展瓜果菜生产;根据让胡路区、龙凤区、萨尔图区经济基础好,科技人才优势强,人多地少的实际,使这三个区重点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现代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各县区扬长避短,走特色路,打优势仗,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长足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比上年增长 46.8%。市级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1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7家,销售收入超过8亿元的企业有2家。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牵动能力明显增强。
(柴同川)
【全市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2001年,大庆吉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庆金锣食品有限公司、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肇源制油厂、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公司、龙庆集团 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0.2%,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 6家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总收入77.1%,充分显示出了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和带动作用。其中,吉泰集团和金锣公司2001年销售收入均超过8亿元,成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强之一。
一、抓住入世机遇,产品创汇增加。年内,龙头企业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瞄准国际需求,大打国际品牌,并初战告捷。吉泰企业集团克服重重困难,将古龙贡米、古龙牌绿豆、芸豆、红小豆等组成绿色产品团队,打入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市场,出口15万吨,创汇达 2 000多万美元,出口玉米27万吨,创汇2 700万美元,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出口创汇大户。
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大加强。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基地和农户得到壮大和实惠。吉泰集团2001年与农户签订了近70万亩的种植合同和定单,并预先拨付给农民种子和生物肥款,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收粮时,在原有合同收购价基础上,平均上浮5%,让利给农民,使农民对企业更加信任,对巩固壮大基地充满信心。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公司在扩大乳品加工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大奶源基地建设,激发了牧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2001年全县奶牛净增 2万多头。金锣公司也进一步采取让利、提高收猪价格等方式,提高养猪户的养殖积极性。生猪提供量在遭受严重旱灾的影响下,没出现大的波动。
三、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新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发展势头强劲。大庆银螺乳业公司是近两年来新崛起的龙头企业,2001年投资7 500万元,建设奶源基地。一是改造完牛舍21栋,近2万平方米;二是新建高标准牛舍51栋,近5万平方米;建设舍饲区围墙10公里,牛舍场区道路5公里;三是投资购买国外最先进的现代化挤奶设备;四是投资2 000万元,从加拿大引进900头新品种奶牛。为实现2002年饲养 1.5万头奶牛,建成高水平、现代化液体奶加工厂奠定了可靠基础。大庆日月大豆分离蛋白质有限公司也是新崛起的利用高新技术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和数字高蛋白的龙头企业。年产大豆分离蛋白2 500吨、数字高蛋白5 000吨以及其它产品,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上乘,成为中国惟一一家取得英国MQA和国家权威部门双认证的ISO9002食品加工企业。现产品已在全国形成销售网络,打进了京、津、沪等十多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超市和大卖场,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可达亿元以上,成为新的龙头企业。
(曹文祥)
【采取实际措施培养龙头企业】 本着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做大扶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指导思路,2001年,市、县区主管部门解放思想,采取超常举措,帮助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定向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农业系统在招商工作中,把目标锁定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实力强的企业上。在引进金锣集团后,又先后引进了伊利、草原兴发、鸭鸭、龙飞、兴扬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为引进大连兴扬集团,龙凤区投入 200余万元解决了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兴扬集团计划投资3亿元,建一处集高科技、外向型、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已投资 3 000多万元。二是重点扶强龙头企业。结合本市实际,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多方筹资 2.4亿元,对骨干龙头企业和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伊利落户大庆后,有关部门狠抓奶源建设,促成二期工程上马,市政府依据政策扶持1 000万元。9月,预计总投资2.59亿元的伊利二期工程动工,投产后,日可处理鲜奶460吨,年可上缴税金4 500多万元。三是主动挂靠搞活龙头企业。为了搞活原有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主管部门引导帮助这批企业挂靠大型企业集团,使生产提级上档,增强市场竞争力。年内先后有肇州乳品厂挂靠摇篮乳业、林甸乳品厂挂靠龙丹乳业,肇源精制米厂挂靠黑龙江米业,杜尔伯特德吉畜产品公司挂靠草原兴发,已收到显著成效。肇源乳品厂和完达山集团也达成了挂靠协议。
(柴同川)
【实施品牌战略 开发外埠市场】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在市场。2001年,各加工企业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除巩固原有本地市场外,着重从三方面抢占外埠市场。1.靠绿色食品占市场。为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市里出台了《大庆市绿色食品品牌申报、向大城市销售及出口创汇奖励办法》,帮助引导加工销售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经过努力,2001年全市新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25个,总数达到48个,其中AA级 2个,有机食品17个。由于保证了绿色食品的质量,大庆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信誉度逐步提高。2.靠名牌产品抢占市场。通过抓整合,支持乳业向伊利上靠,杂粮向吉泰上靠,肉食向金锣和草原兴发上靠。全市已通过整合创品牌6个;引进著名商标7个;以驰名、著名、知名品牌为依托,开发系列产品32个。如金锣新开发了金锣保鲜肉、金锣骨素、金锣骨油等产品,吉泰集团开发了贡米乳、贡米酒及古龙红小豆、古龙绿豆等产品。3.靠营销策略抢占市场。广泛参加全国各种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先后组团到大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及澳门等地进行了绿色食品展销,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及产品畅销奖。同时,着重建立销售网络,在天津、上海、广州分别成立了大庆绿色食品销售中心,并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130多个销售网点。 将5大类56种产品成批量打人京、津、沪及广州、杭州等地市场。在上海联华超市及其400多家连锁店摆上了大庆的特色绿色食品。 4.靠中介服务抢占市场。全市创办中介组织67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83个,农民协会236个,加人中介组织的农户7.5万户,发展农民经纪人2 663人。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5亿元,为农民创收2亿元。大同区红干椒协会组建以来,每年从山东签回产品订单,使红辣椒的生产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引进青岛红星集团天然色素有限公司,到大同区投资3 500万元,新建了绿友天然色素加工厂。
(柴同川)
【大庆金锣食品公司扩大生产规模】 2001年,大庆金锣食品有限公司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全年屠宰生猪70万头,生产肉制品6大系列、150多个品种,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利税6 180万元。他们依靠品牌优势,走科技兴企之路,在发展生产方面,一是扩大屠宰和火腿肠生产能力。年初,在原有基础上投资 1 500万元,引进日本制造的高速生产火腿肠设备,新增灌肠生产线3条,形成了日产150吨火腿肠的生产能力。二是引进先进技术,生产保鲜肉和低温肉灌制品。对原有库房改建后,投资 500万元,购置先进的加工、冷却设备,采用新工艺生产保鲜肉。年内,已达到日产10吨的生产能力,产品及时投放大庆和哈尔滨市场。 同时斥资2 000万元引进德国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发了低温肉灌制品系列,结合东北地区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高档、营养、优质的火腿、烤肠、烤肉等20多个品种,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三是抢上新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从2000年初开始,公司着手研制新型调味品骨素,2001年 4月投料试生产,一期工程试生产的骨素、骨油、骨渣等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年内已出厂产品1 700吨,新增销售收入3 000余万元。二期工程生产超微钙、三期工程生产香精和调味料,现正在设计和筹建中,整个项目总投资1.8亿元,达产后可年增销售收入4.8亿元,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金锣公司开发新产品近百种,新产品产值约占公司总产值的50%左右。
(闻 泽)
【伊利集团落户杜尔伯特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000年通过招商引资,与内蒙古伊利集团达成合作协议,组建了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并于当年投入生产。伊利集团落户该县后,全县掀起了奶牛业发展热潮。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服务企业创环境,围绕企业抓基地”的指导思想,采取超常措施,推进奶牛基地建设。他们采取“行政手段推动,强化服务带动,优惠政策引动,科学饲养促动”等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奶牛业迅速发展,为伊利集团满负荷生产提供了足够的鲜奶。截至2001年末,全县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同比增长41%;商品奶产量6.5万吨,增长135%。杜尔伯特伊利公司已成为该县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1 058万元,发放奶资款达到1.2亿元,为强县富民做出了显著贡献。 为把企业做强、做大,该县筹资3 000万元,与伊利集团达成二期工程协议。二期工程项目总投资2.6亿元,基建工程已于 9月份开工,计划2002年末投产。投产达产后,日处理鲜奶46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4 500万元,可为农民发放奶资3.2亿元,拉动农村人均增收2 000元以上。
杜尔伯特县引进伊利集团,除直接带动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业发展外,对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根据牧业需要,实行草原休牧、人工种草。2001年休牧、禁牧37万亩,人工种草 2万亩,围栏封育48万亩。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为该县制定了《生态产业总体规划》,根据这一规划,逐年落实草原休牧、禁牧任务,同时采取营造草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逐步将草原经营和饲草种植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为推进奶牛标准化饲养,提供提高奶牛单产需要的优质饲料,他们将闲置多年的饲料厂租给伊利公司,用伊利的技术、配方生产全价奶牛饲料。2001年生产饲料近7 000吨,创产值1 200万元。建立健全了饲料销售网络,依托各奶站建饲料销售网点 110个。通过发展饲料加工业,转化了大量粮食,实现了过腹增值。
(柴同川)
【碧港公司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林甸县碧港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生产一流产品,迅速培育了马铃薯加工业。全年生产精制淀粉3 000吨,创产值3 500万元,实现利税228万元;牵动基地种植马铃薯面积15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 000万元;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1 100人,形成以碧港公司为龙头、以农村150个小型淀粉加工厂为龙身的加工产业链。实现了建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该公司把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通过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把企业与农户联结为一体,减少了基地生产的盲目性。他们着重抓了三件事:一是更新经营理念,采取多项措施让利于民,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全年公司为农户提供的马铃薯收购保护价为每市斤0.12元,比市场最高时价高0.02元,仅此一项就使农民增收 200多万元。为解决马铃薯收获时问集中,企业不可能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把鲜薯全部加工成淀粉的问题,他们筹资120 万元,在三个乡镇投放150台小型淀粉加工机进行淀粉粗加工,每台机器每天加工淀粉纯收入300元,每年生产期70天,农民仅此一项可增收300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 100人。通过小加工企业的发展,延伸了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壮大了基地的生产规模。二是在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的基础上,注重搞好配套服务。在资金扶持方面,采取农户筹一块,银行贷一块,企业赊一块的办法,为农户提供部分种、肥资金,保证春种需求。全年共为农户赊销化肥 500吨,协调贷款 300万元。在技术扶持方面,组织人员到讷河、拜泉等地联系种薯,春种前共为农户运回优质马铃薯种6 000吨,满足了种植需要。 公司还组建了技术服务小分队,对马铃薯种植、收获、贮藏、加工环节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及淀粉的质量。在小型淀粉加工企业生产期间,公司向每个乡派一组技术人员,负责设备调试和生产指导,保证加工机正常运转。
林甸碧港有限公司由于加强基地建设,大胆引进先进设备,生产一流产品,扩大了市场销售,迅速发展了马铃薯产业,使原来一个资本不足60万元的小厂,发展到有3 000 万元资产的大公司,成为牵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现已成为省内同行业中的第二大企业。近年来,企业在广州、深圳、杭州、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近30个大中城市设立了产品销售网点,精制淀粉和水晶粉皮两个系列品种获得A级绿色食品标识,产品供不应求。
(柴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