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水利
水利
【农村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1年,在专项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经过市、县(区)的共同努力,多渠道广泛筹集资金,使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方面,全市新打机电井4 467眼,其中抗旱大井 651眼,抗旱小井3 816眼;筹资60万元完成肇州新化水库建设,增加蓄水能力34万立方米;全市新增旱田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面,新建节水灌溉工程679处,其中喷灌564处,微滴灌109处,管灌 6处;争取省投150万元,完成大同区高台子和肇州丰托两处节水灌溉项目区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灌区改造方面,以渠系建筑物配套为重点的水田节水灌溉,共投入资金530 万元,改造、完善泵站两座,衬砌渠道1 500米,配套各类建筑物50座,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涝区治理方面,以提高涝区除涝标准和建筑物配套为重点,投资424万元修建跌水1处、农道涵60座,改善除涝面积 5万亩,完成土方500万立方米。 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方面,争取到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新建88处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投资 1 25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投资500万元,使4.8万人受益。
(郑国民)
【抗旱保苗取得较好成绩】 2001年,全市发生较重旱情。水利部门积极发挥部门职能,努力当好政府参谋,全力做好抗旱工作。一是及时做好旱情预测工作。 2月下旬,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县区对土壤墒情、地下水位和江河水情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气温和降水情况,及时向市政府呈报了《旱情分析报告》,并制定《全市抗旱行动计划》,为市政府组织领导抗旱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积极开展抗旱设备检修工作。春种前,组织各级水利部门集中开展了抗旱设备检修,共检修机电井2 200眼、大小抽水站86座、各种抗旱设备8 000多台套、各种喷灌设施1 820多处,同时加工购置大小抗旱水桶7 830个,确保春耕坐水种和水田泡田用水。三是积极组织指导抗旱保苗工作。针对不断发展的旱情,市水务局于6月2日下发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 6月11日在大同区筹备召开全市抗旱保苗现场会,要求各县区紧急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抓好抗旱工作,全面掀起抗旱高潮。水利部门职工全部深入抗旱第一线,督促指导抗旱工作,为抗旱保苗提供技术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整个抗旱工作中,全市最高启动机电井3万多眼、节水灌溉工程4 000余处,出动抗旱人数39万人,出动抗旱车辆10万多台,投入抗旱资金7 900余万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390余万亩,为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做出了应有贡献。
(郑国民)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1年,应急渡汛工程——肇源嫩干堤防加高培厚、老牛圈护坡600米、卧龙岱护坡1 200米;松干王云成护岸500米、赵光武改线5 400米、城镇段护岸200米; 杜尔伯特嫩干绰六堤防加高培厚以及双阳河堤防加固等项工程均在主汛期前全面完工,共完成工程量11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 865万元。南湖水库治理一期工程是主城区地面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首项工程,总体思路是以水文化为主题,以满足市民休闲观光娱乐为目的,以改善区域水体环境为根本,通过库区治理和景观、娱乐设施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目标。一期工程包括水利基础工程建设和湖滨景观建设两部分,总投资 3 400万元,10月底完成建设任务。市五大班子领导视察后,对南湖水库的设计思路、整体效果、融资方式和建设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大庆城市供水应急工程一大庆水库水源工程增容建设批复立项资金1.5亿元,2001年下达项目投资7 500万元,11月底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为确保重点工程施工质量,各级水利部门在施工建设中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全面实施、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等项责任制,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坚决避免了“三边”(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郑国民)
【防汛准备工作全面落实】 2001年,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全市水利部门积极落实防汛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一是组织落实。市防汛指挥部、各中省直企业和各县区重新调整加强了防汛组织机构,全面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防汛组织,层层落实重点工程防汛责任制。二是渡讯方案落实。依据1998年大洪水情况和全市防洪工程现状,市防汛办于 6月初编制了“大庆市2001年渡讯方案”和“大庆市城市防洪预案”,明确防汛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确定防汛责任区和责任人,落实物资筹集、抢险队伍组织、后勤保障及群众安全转移等项工作的具体保证措施。三是工程措施落实。按照市里要求,对堤防、水库和排水干渠的险工、弱段、穿堤建筑物等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各县区积极组织防汛备土工作,全市江河堤防每延长米备土 2立方米,险工弱段每延长米备土10立方米。四是通讯设施落实。市防汛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防汛部门的通讯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检修和保养,确保汛期信息畅通。五是抢险物资落实。市、县水利部门都筹集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防汛草袋、编织袋、木杆、铁丝、无纺布等防讯物资,以备抢险。六是汛前检查落实。 6月中旬,市防汛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全市防洪工程进行了汛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改进了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安全渡汛。
(郑国民)
【加强水政水资源管理】 2001年,全市在水政水资源管理方面抓了六项工作。一是在“世界水日”和“水法宣传周”中,全市水利部门通过举办烟花晚会、文艺演出、出动宣传车、秧歌队、悬挂横幅、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水法规宣传活动。二是与团市委、机关团委联合开展了以“二十一世纪的水”为主题的青少年征文活动。全市 4万多青少年踊跃投稿,评出优秀作品400篇,其中17篇作品在大庆日报上刊载,6篇作品在全省获奖。三是组织机关团员青年参观东湖水厂,在水务局举办“二十一世纪的水”报告会。这些活动在树立广大青少年关心水、节约水、保护水观念上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成取水许可证年审工作。全年审查取水许可证1 352本,新审批下发取水许可证234本。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有效地保护了有限的水资源。五是继续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通过布控在四县五区的 180眼观测井,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六是组织开展了水政执法检查,对私自乱打井、破坏水利工程、污染水环境等行为进行了查处。
(郑国民)
【水利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2001年,全市水利改革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水管理体制方面,撤销市水利局,组建大庆市水务局,3月1日举行挂牌仪式,市委书记刘海生等参加并讲话。新组建的水务局除承担原水利局的行政管理职能外,划入城镇供水管理、市政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城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等行业管理职能,对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市水务局成立不久,四县及龙凤区水务局、萨尔图区水务局、大同区水务局也相继挂牌成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标志着市水利事业进入了统一管理、全面加强、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方面,重点总结和推广了大同区组建节水灌溉服务公司的成功经验。即以原抗旱服务组织为依托,以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为资本,以提供抗旱灌溉服务为主要经营范围组建经济实体。县区成立节水灌溉服务总公司,乡镇成立节水灌溉服务分公司,村成立节水灌溉服务小组,充分利用自身设备、人才、技术优势,采取预签合同、设立服务电话、跨区域经营等办法,把投入与产出、服务与管理、经营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节水灌溉工程经营管理的新路子。在机电井建设方面,重点推行了股份制打井的融资方式。即在机电井建设中,根据单井投资多少,由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其余资金由农户一家独户或多家联户筹集,机电井的经营使用权归农户所有,以此鼓励农户投资打井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年新建机电井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股份制形式融资完成的,农民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郑国民)
【水利规划与基础工作取得新成果】 2001年,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总体要求,围绕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市水务局在对全市水利工程现状、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并完成了《大庆市“十五”水利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大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大庆市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大庆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大庆市农业节水灌溉规划》、《大庆市小城镇供水规划》等多个水利规划。在做好水利规划工作的同时,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新形势,积极开展水利建设项目库建设,超前进行科学规划,形成项目建议书、建设项目储备库,并有 8个项目储备到项目库中。市水务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积极推进大庆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是在全市水利系统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节约及水环境的保护、整治服务。到年末已完成信息主网设计骨架和部分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另外,在水利科技工作中,加大了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节水灌溉方面,全面推行有压灌溉,在重点扶持管输、喷灌建设的同时,建设微灌、渗灌工程600处;渠道节水方面,示范建设寒区渠道衬砌工程1 500米;科学实验方面,继续开展水环境研究工作;在科技推广方面,重点推广了水肥一体注射器,用于作物灌溉和追肥;科技培训方面,市县区分别举办机电设备操作、节水灌溉、水稻种植等培训班多期,培训基层水利技术人员近千人,使水利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年内还先后完成了《关于大庆市“十五”水利发展战略的思考》、《论大庆市农业节水灌溉》、《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措施》等多项学术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形成体现水利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具有前瞻性、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郑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