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基础教育

教育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





  
  【幼儿教育概况】 2001年末,全市有幼儿园163所,建筑面积14.56万余平方米。在园幼儿26 378名,教师3 526人,其中园长206人,专任教师2 145人,保健员141人。各园均已配备了大型教学设备和游玩教具。自1995年以来,市幼儿教育先后获国家先进单位和竞赛一、二、三等奖153项;获省级先进单位和竞赛一、二、三等奖562项。2001年,又获得国家、省多项奖励。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幼儿园学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单位;“九五”期间学前教育科研科普工作被省评为先进单位;在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宁方忱)
  【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2001年末,全市有小学校909所,初中学校155所。在校小学生221 019人,初中生165 394人。小学专任教师14 744人,中级职称教师4 995人。 初中专任教师9 143人,高级职称教师257人,中级职称教师3 964人。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272.38万平方米,其中农村86.64万平方米。小学适龄儿童总人数222 778人,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人数46 366人,入学率达98.7%,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
           附2001年度“普九”巩固情况统计表
           大庆市2001年度普九巩固情况统计表


 
  注:此表系学期初、学期末平均数                    (宁方忱)
  【防止农村在校学生“流失”】 2001年,市教育系统抓住“普九”难点,加大农村控制中小学生流失工作力度。层层落实责任,定任务、定指标、定措施、定奖惩,并把“控流”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建立了义务教育保证金制度和公证制度;实行了流失生季度报告制度和检查通报制度;实施了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开展了“手拉手”和“春蕾”计划等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救助,保证特困生不流失。通过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相结合,使中小学生流失率得到控制。萨尔图、让胡路、龙凤、大同区和肇州县迎接“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年检的准备工作,一次性通过验收。  
                                     (宁方忱)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2001年,全市中小学校以开展“养成教育年活动”为载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对中小学生普遍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中,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带动德育工作上水平。 组织评选表彰养成教育20所示范学校,50个示范班级,100名示范学生。全年有15所学校、7所幼儿园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市直机关三小等7所学校、幼儿园被命为省级绿色学校。在全国人大、省人大对大庆市进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执法检查中,受到好评。市教委等10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宁方忱)
  【深化课程改革】 2001年,市教育系统深化了对中小学课程的改革。萨尔图区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48所实验校全部使用实验教材。市教委强化培训,制定评估标准,加强对课改实验区工作的指导,确保了课改实验有序进行。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英语教育,组成专门调查组,历时 5个月,对全市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结合大庆实际,提出了全市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秋季开学后,城市小学全部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并向幼儿园延伸。在东风新村 9所幼儿园56个班级开展英语教学实验,制定了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实验方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根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市教委拟定了《大庆市信息技术教育2001~2005年发展规划》。新学年开学,市区70%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市教育系统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还加强了规范化学校建设,并取得新的进展。市教委重新修改了《大庆市初中、小学、幼儿园综合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向省申报了 2所示范初中、5所示范小学、7所示范幼儿园。市景园中学和西苑小学被确定为全省初中、小学示范学校评审样板校,标志着市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组织初中生参加全省、全国学科竞赛活动,有485人和209人分别在英语、物理、化学、数学、生物 5个学科,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宁方忱)
  【开展艺体健康教育】 2001年,市教育系统在艺体健康教育方面,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抓好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修养。首先,制订《大庆市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评估方案》和《大庆市学生常见病防治中期考评方案》。其次,按照省要求,组织实施了“学生豆奶计划”。组织中学生参加全省乒乓球比赛,获地市组团体总分第二名,重点校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五一”前夕,市教委与中央电视台少儿部联合在时代广场录制了《大风车·五一特别节目——风车转转转》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对宣传大庆产生了积极作用。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全市贯彻落实体育卫生“两个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宁方忱)
  【启动高中城创建工作】 大庆市创建高中城在全国是首例,是大庆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筑人才优势的一项重要措施。2001年,市教委按照“依托名校,构筑优势,高中带动,整体提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打造产业,服务社会”的思路,积极开展工作。首先是抓好高中城创建论证工作。提出了《关于创建高中城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主要是经过 5年努力,把大庆市区建设成为高中教育规模大、体制新、机制活、质量高、效益好、辐射力强的城市,使大庆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高中城,使发达的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显著的城市特色之一。其次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开展创建示范高中活动,力争“十五”期间争创7~8所省级示范高中,3~4所国家级示范高中。2000年第一批通过试评审的铁人中学、实验中学、大庆一中、石油高中,2001年在省厅组织的“回头看”评估中,获得专家组的好评。对第二批准备向省申报的东风中学、二十三中、四中等校进行了初检,并向省里申报。三是积极做好实验中学易地新建立项工作。按照创建高中城和“择优投入、梯次改善”的要求,对实验中学易地新建工程进行了论证。总投资约 3.5亿元,拟分两期工程完成。一期工程2003年完成,投资 2.4亿元,规模为5 000人;二期工程2006年完成,投资1.1亿元,规模达到10 000人。校址选在东城区,东临经九街,西临经三街,南临纬十路,占地面积42公顷。实验中学建成之后,将作为全国一流的高中,发挥其龙头示范作用。四是积极争取建立省级学科基地。省厅组织专家组到铁人中学、实验中学、大庆一中就建立物理、生物、数学学科基地进行了试评估。在此基础上,市教委又向省申报了四中化学、东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基地,并进行了初检。这些学科基地将有利于增强大庆高中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宁方忱)
  【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1年,市教委积极扩大教育开放,发挥名校效应。实验中学、石油高中、东风中学、二十三中等一批省市重点中学都与国内外高校或者知名重点中学进行了广泛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联谊校。大庆一中外国语学校将办成北外附属中学分校。大庆二中与新西兰罗陀罗瓦中学建立姊妹校关系,准备让学生在国外读高三参加高考。石油高中与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州牛斯特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
                                     (宁方忱)
  【深化高中办学模式改革】 2001年,市教育系统深化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一是以二中和六中为试点,进行普职对接,实行选科学分制,试办综合高中,学生毕业颁发“双证”。推广东风中学实行“一生两证”的做法,铁人中学实行了“一生三证”。二是改革招生办法,取消配额,打破招生地域界限,扩大招生规模。 市区普通高中招收7 350人,省、市重点高中招收市外学生达到 10%。三是深化高中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省厅在市东风中学召开研讨会,推广东风中学、铁人中学和大庆一中等学校的经验;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试点,实验中学和东风中学取得较好效果;课堂教学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了东风中学创造的单机演示教学和多机交互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科特长生培养,有 6名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奥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励,并被保送进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在大庆一中举办,大庆市取得较好成绩,展示了素质教育成果。
                                     (宁方忱)
  【高考又创好成绩】 2001年共报考高等院校考生10 030人,其中理工类 6 374人,文史类2 332人,艺术类1 110人,体育类 214人。首次实行“3+文综合”或“3+理综合”的考试改革,并在外语考试中首次进行听力测试。共录取6 696人,录取率67%。
           2001年大庆市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名校录取64人,其中,清华大学4人,北京大学7人,中国科大2人,复旦大学2人,上海交大4人,浙江大学10人,南京大学1人,天津大学20人,南开大学14人。
                                     (宁方忱)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1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教职工35 347人,其中专任教师27 999人,行政人员3 238人,工勤人员1 941人,校办厂职工43人,保健员175人。 遵循“尊师重教、崇尚名师、普遍提高、突出重点、加快改革、给足政策”的原则,按照校长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经营管理专家,教师要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要求,市教育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新世纪大庆教育工作者形象”教育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 8个新形象,即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形象。积极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对全市涌现出的4名全省、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对3名严重体罚学生的教师依法开除教师队伍,并通报全市。二是通过组织校长教师学习、外出考察、邀请专家讲学等办法,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开放教育观和终身教育观。三是搞好教师业务培训。明确提出广大教师都要具有创新能力、学科教学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充分发挥两级培训机构的作用。坚持请进来,送出去,请就请名人,去就去名校,加强考核,提高培训质量。全市共培训教师、校长1 862人次。与东北师大和哈师大联合举办13个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有735名校长、教师等接受研究生课程教育。 全市有1 200余名学校领导和教师听取了国家教师讲学团的讲学。选派96名骨干校长、教师赴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培训,选拔30名骨干教师分别赴加拿大、新西兰进行为期 6个月的培训。向全国、全省推荐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包括特级教师65人。表彰市级先进教师、教育工作者400人。
                                     (宁方忱)
  【推进教育体制创新】 2001年,市教委在推进教育体制创新方面,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以县为主的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倡尝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办学形式。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对社会力量办学在土地使用、招生、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晋级、教研活动、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从规范民办教育行为,保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出发,暑期对全市 290个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和办学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其中合格的有 176个,限期整改的20个,取缔不合格的 3个,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办学点91个。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大庆中学国有民办改制。招收市外学生不受计划限制,共招市外学生200人; 招生录取时,让大庆中学最先录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收费自主权。三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上,东风中学被确定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按照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的统一部署和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市教委对全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形成初步意见。
                                     (宁方忱)
  【改善中小学基础设施】 2001年,市教育系统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基建和维修工作。市政府共计投资6 062.5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其中,市里投资4 120万元,为市直机关7所学校新建教学楼,建筑面积达50 950平方米;市里投资 1 088万元,用于市直机关学校维修改造;市里投资 854.5万元,用于区属学校维修改造,区匹配资金达854.5万元。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制定了《2001年市教育直属单位建设项目管理意见》、《2001年区属学校基建项目实施意见》和《关于规范2001年全市教育系统基本建设投资资金及维修项目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做到按规定、按程序规范运作,高质量完成了维修项目和部分基建项目。三是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抓住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教二期工程”、“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的机遇,向上争取匹配资金共计 4 045.8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危房改造资金688万元;争取国家“义教二期工程”专项资金2 786万元;国家计委安排用于危房改造国债资金 400万元;信息技术补贴资金89.3万元;教育仪器设备配备资金 7.5万元;邵逸夫先生用于学校建设的赠款95万元。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制定了《大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五”发展规划》,全市投入信息网络建设专项资金 1 300多万元。完成了大庆教育信息网与大庆电信网和政府网宽带联网工作。组织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萨尔图区、龙凤区的学校都已建成校园网,全市校园网达到80个。在2000年农村30个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基础上,2001年又安装40个,至此,全市70个乡镇全部完成了安装任务。 通过光纤、DDN专线、ADSL、ISDN、拨号上网、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多种方式,市区基本实现“校校通”。大庆市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东风中学被确定为国家级校园网群示范性学校实验基地。  
                                     (宁方忱)
  【勤工俭学成绩显著】 2001年,全市有839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共建起885个勤工俭学基地,其中农林牧基地762个,工业企业52个,第三产业71个。每年可接纳104万人次的学生在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全年勤工俭学总收益1 468万元,其中农业纯收入406万元,工业利润243万元,第三产业利润176万元,其它净收入643万元。勤工俭学补助教育经费总额1 086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975万元(购置教学设备支出26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695万元,修建教学用房3 600平方米,支出18万元),个人福利支出 111万元(政策补助104万元,学生补助7万元)。校办工业产品有84个项目。校办农场有土地44 601亩,产粮 792万公斤。有林场47个,面积4 782亩。校办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科试验,试验项目达144个,其中在当地推广41项,为社会增加收入90万元。全年,校办企业上缴税金227万元,其中增值税181万元,所得税43万元,其它税费 3万元。为全面提高校办产业管理水平,制定并下发了“勤工俭学达标乡”和“生产实践教育示范基础”标准。经过努力,全市校办农业典型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典型群体基本形成。年末已有1个乡达到“勤工俭学达标乡”标准,1所学校达到“生产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标准,63所学校达到“勤工俭学达标校”标准,达标校总数达126所。
                                     (宁方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