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大庆石油学院概况】 大庆石油学院原名东北石油学院,坐落松嫩平原,毗邻大庆油田。学校创建于1960年5月,1961年3月定名为东北石油学院,1975年7月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1978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经过4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001年,学校有13个教学院系(部),设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开办33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有1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点、18个硕士学位点;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研究室。学校教职工1 76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66人、正副高职人员423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320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和教育专家24人,全国和省部级优秀教师25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4人,聘请兼职教授163人。
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年招生量 4 000多人,在校博士、硕士、本专科生万余人,函授培训生 4 000余人。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研究生、本专科生、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人员5万余人。
学校占地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4亿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 887台(件),价值7 578万元;拥有计算机中心、电化教学中心等20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可开出各种实验600多项;图书馆建筑面积 1.2万平方米,藏书90余万册、中外期刊3 300余种,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办有《大庆石油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石油工业安全技术》、《大庆石油学院报》等刊物;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 1万平方米,功能齐全;校办产业已经形成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年创产值 100多万元的企业集团。此外,在秦皇岛市建设了具有教学、科研、实习等多功能的基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窗口”。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学校正在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占地15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
(刘 瑞)
【制定“十五”发展蓝图】 2001年,大庆石油学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制定“十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2001~2005年的奋斗目标。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把全院建设成为规模较大、结果优化、质量稳定、效益显著、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大学。同时,组建了 8个二级学院和 2个中心,班子和干部已经配齐;创办民营学院——华正学院的工作,经积极筹备,多方争取,已获省政府批准;更改校名工作已经通过省专业组评估和省政府同意,且已正式上报教育部审批。
(刘 瑞)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1年,大庆石油学院本专科招生 4 500人,比上年增加1 600人,研究生招生由去年的 170人增加到260人;秦皇岛分院的11个高职专业,在校生已达2 300多人。全院在校生突破1万人。
大庆石油学院在大幅度扩招、师资队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十分重视教育质量。学校发挥以往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完全学分制、四学期制,狠抓一线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有 7项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9项获省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全校计算机统考通过率达98.7%,2001届毕业生英语累计通过率达到94%;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竞赛均取得突出成绩。在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均做了典型发言。
(刘 瑞)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2001年,大庆石油学院按照院党委提出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有7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5个专业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3个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高校理工类重点实验室,新增9个本科专业、5个高职专业、6名博士生导师。“油气田开发工程”也正式申报国家重点学科。
全年共承担各类课题375项,科研经费达4 700多万元,有87项成果获奖。独立承担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式启动,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选中有 7个项目人选,在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评选中 6人榜上有名。科研基地建设再创佳绩,石油工程系的“油气藏改造试井与综合评价重点研究室”、石油勘探系的“油气藏形成及保存条件重点研究室”通过专业论证,已正式批准为集团公司级重点研究室;还承担黑龙江省科研攻关项目 5项,黑龙江省基金项目7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36项,使石油行业内外项目分布格局大大改变。另外,哈工大工程力学博士赵伟民教授落户石油学院,人才引进初见成效。
(刘 瑞)
【广泛开展国际交往】 2001年,大庆石油学院在国际交往上,致力于广交流、多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乌克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许多知名大学建立校际关系并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派出 300多人(次)出国深造、访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外学者来访100多人(次),聘请外籍专家、教师70多人(次)来校任教。
(刘 瑞)
【大庆高专概况】 2001年,大庆高等专科学校有师范教育、计算机、外语、工商管理与法律、应用工程、中文和社科教育 7个系(部),设置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体育、美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10个师范教育专业,法律、会计、市场营销、文秘、计算机应用、俄语、精细化工、工企电气化、工艺美术 9个非师范教育专业。师范教育专业是学校的主体,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人文社科专业有自己的特色;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专业已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办本科。在全省专升本考试中,通过率为 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校生1 800人。
该校有教职工360人,专任教师180人。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7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50人,中级职称的142人,其中讲师97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45人,有5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1人被中国管理科学院和中国当代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1人被评为省“九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5人为市(局)学科带头人。 聘请兼职教授15人,外籍专家 4人。学校拥有固定资产4 86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2 700多台(件),装备完善了30个实验室、3个多功能教室和 3个多媒体机房,其中省级优秀实验室1个,省级合格实验室17个,实验开出率 98%以上。校园网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7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8万平方米,图书馆3 439平方米,藏书21万册,中外文报刊千余种。
(房烨勇)
【扩大办学规模 完善办学功能】 2001年,大庆高专招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并且实现了跨省招生。在山东、青海、河南等6个省(区)招收近200名新生,使在校生人数和办学规模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综合文科、综合理科专业,改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新增设了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在中文、数学、英语三个本科专业继续招生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物理本科班;在汉语言文学、计算机、英语、美术、法律 5个专业,开办了专科函授教育;与吉林大学、哈师大等院校联合办学,面向社会举办了民商法研究生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及英语、计算机辅导班,共培训中小学教师、社会人员 1 000多名。
(房烨勇)
【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2001年,大庆高专按照大庆石油管理局的要求,认真开展了“管理年”活动。活动中,认真查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学校党政领导带队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听、评、查、说、问等形式,对教师、学生队伍状况、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调研,并提出整改意见。二是加强本科教学工作。针对本科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采取调整任课教师、增加教学投入等措施,强化了教学力量。三是强化教学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工作评估体系,着力加强了“评教”、“评管”工作。四是加强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教学、科研和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中的作用。增加培训投入,先后派出37名教师外出学习。同时,完善教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五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组织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在教学中逐渐使用和推广。同时,主抓了实践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除了体育、化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外,又有 8门课程成为校级优秀课。六是加强科研工作。通过加强科研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使各类科研立项正常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全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1项,优秀文学艺术创作奖1项。1人被评为省“九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学校被评为大庆石油管理局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房烨勇)
【加强在校学生管理】 2001年,大庆高专继续贯彻“系管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系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加强在校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秩序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督促检查机制;建立特困生资助基金,采取奖、贷、助、补、减等措施,使 400多名经济困难学生受到不同形式的资助;开展人才市场调研,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76%。校团委被评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先进团组织,2名学生被评为局优秀团干部,4名学生被评为局优秀团员,2名学生被评为局优秀青年志愿者。
(房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