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
王研
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得主 王 研
王研,男,汉族,北京市人。 1965年8月出生。大学文化,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200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8月由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毕业,进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所工作。2000年10月起,任采油一厂副总工程师。
王研的父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石油专家王德民。他在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教育影响下,参加工作以来,忘我工作,刻苦钻研,在采研所工作期间,对原有的“氰凝封窜技术”进行了重大改进,实现不舍层封窜,达到较好的增油效果。此后,又参与“桥式偏心分层开采配套工艺技术”攻关,获得成功,实现了对油井各层段逐层测压,为精细地质描述提供了依据。这个项目获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王研在主持“聚合物驱2~3层分注技术研究”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顽强攻关,发明了环形降压槽配注器,有效地解决了聚合物由于粘度损失大而不能多层分注的难题。这项新技术已在 300多口井上应用,使采收率在聚合物驱油的基础上又增长2.1个百分点,创经济效益4亿多元。2001年,这项属于国际首创的新技术,获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
王研担任采油一厂副总工程师不久,就遇到机采井检泵率和综合返工率上升,导致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的严峻考验。他向有经验的领导和专家请教,详细研究历年来有关技术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半年后召开的厂技术座谈会上,提出降低“两率”的办法,并作了相关技术报告。会后,他深入基层,为作业队讲解检泵要领,要求采油队监督作业队的施工,保证检泵质量。两年间,他对全厂所有返工井的施工方案都亲自审查,严格把关,经常一晚上审二三十口井。同时,建立科学的监督和奖惩机制,强化施工质量跟踪管理,机采井综合返工率由2000年的45.2%降至2004年的4.55%。2003年,王研主持完成了“注入井树脂砂压裂技术”和“注聚井表面活性剂增注技术”两项科技攻关项目,填补了压裂、酸化在注聚井领域内应用的空白,大大延长了注聚有效期,增加了注入量和经济效益。王研还在其父王德民院士的指导下,在大庆石油学院的配合下,带领科技人员大胆实践,攻克了“抽油机井杆偏磨治理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粘弹性流体法向应力是导致抽油机井杆偏磨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现场试验表明,该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并迅速在全油田推广应用。截至 2004年底,已现场应用8 592口井,偏磨井率下降幅度达86.1%,创经济效益8亿多元。至此,制约聚驱水平提高的三大问题——分注、增注、偏磨,在王研和科技人员们的不懈努力下,均得到有效解决。 2004年3月,王研被油田公司授予技术创新突出贡献奖,获奖金20万元。目前,他已有8项科研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