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概 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始建于 1958年,1973 年由农垦部划归黑龙江省管理,2003年10月由密山市整体搬迁至大庆市高新区。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成功,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现代化大农业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113.5万平方米,校园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11.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 760万元;图书馆藏书137.63万册。学校建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 1个教学中心,设有40个本科专业、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专科专业;建有 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8个农业部部属实验室 (中心); 设有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日制在校生14 690人,其中研究生304人。学校有专任教师691人,其中教授69人,副教授 17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04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0人。建校48年来,学校共培养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 2万余人,遍布黑龙江垦区和省内外;取得科研成果300 余项,其中 100多项获得国家、省部和厅局级奖励,以“大豆三垄栽培技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200多亿元。学校先后两次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两次获得黑龙江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振兴经济奖。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从2001年起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崔冬梅)
  【学科与专业建设】 2005年,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一次获得成功,成为当年全国农业类和东北三省惟一一所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并获得农业机械化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新增 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增至22个,覆盖了理、工、农、管理4个学科门类;新增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通过验收, 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预防兽医学被评为优秀重点学科;植物保护、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4个专业被选为新一轮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崔冬梅)
  【教学与科研】 2005年,八一农垦大学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学校不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完善和制定了68个教学管理制度及办法,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日臻完善;引入教务管理系统,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评选出12个校级精品课程,继《动物病理解剖学》评选为省级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之后,《微观经济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完成全国普通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启动3个省部级实验室和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建成第一个省级示范中心——电工电子示范中心;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高教研究室,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校级立项80项,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21项,申报“十一五”规划课题14项;召开全校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了2002年以来的本科教学工作,明确了今后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思路;出版国家级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主干课教材。
  学校科技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科研立题187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市、局级88项,争取到科研经费1 080万元;校科研启动基金92项,结题35项,通过鉴定30项,有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个;获奖课题 14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学校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服务,与大庆市政府、林甸县科技局等 15家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组织专家到垦区、大庆市周边市县考察、指导,制定了科技发展和建设规划;申报推广项目14项,推广新技术16项、农作物新品种12个;深入基层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培训2000余人;为各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类教育培训班14期,培训1 514人次。
                                     (崔冬梅)
  【师资队伍】 2005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继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从国内外引进硕士以上学位人员102人;14名博士、32名硕士学成返校;新遴选硕士生导师 19人,聘任兼职导师20人,导师总数增至 116人;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学校直聘制度,新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9名、副高级40名、中级47名;严格组织岗前培训,完善教师管理、培训、培养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领导深入各教学单位,召开基层教师和博士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解决困难,营造凝聚人才、稳定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心,由数量补充逐步向质量提高转移。
                                     (崔冬梅)
  【学生工作】 2005年,学生工作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继续推进了 “13611工程”,修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完善“双全管理”育人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课题在省教育厅正式立项,正在申报国家重点课题;设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新建成3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举办了第八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组织 6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有7 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选派13人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员)培训;为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国家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共计1 340.75万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新增加6个招生省份,招生范围扩大到18个省区;招收本科生2 725人,专科生522人,超额完成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 130人,比上年增长35.7%;招收“村村大学生”136人,成人本专科函授生139人。截至年底,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达14 69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04人。为促进充分就业,建设一批长期联系的就业基地,建成就业大厅,加大了就业服务力度,就业质量与就业率比上年有所提高, 2005届 2 117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 专科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1.49%、89.04%、61.9%。首届“村村大学生”347名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报效家乡。
                                     (崔冬梅)
  【学校管理】 2005年,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根据发展要求调整机构设置,成立资产管理处、发展规划处、离退休工作处、评估中心、校友联络工作办公室等部门,进一步理顺职能;设立各学院教务办公室和分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为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下基础;重新核定了人员职数,通过发动和严格的演讲、测评、考核等程序,完成新一轮管理干部换届工作,竞聘上岗处级干部77人,科级干部73人,巩固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学校事业经费总收入1.6亿元,支出 1.59亿元,自主办学能力继续增强;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统一支付制度;通过争取财政项目支持、银行贷款和自筹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了教学投入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完成新校园部分建设工程的审计工作;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加强与各社会化公司的协调,后勤管理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新校园三期建设、老校区交接工作进展顺利,2栋学生宿舍、7栋湖滨教工花园住宅如期完成。增强保卫力量,落实安全责任制,健全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保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
  评估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学校建校47年来接受的最全面、最严峻的一次考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获得丰硕成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学校办学思想和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极大改善,师资、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各项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赢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初评优秀的佳绩。
                                     (崔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