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银浪牧场

银浪牧场

银浪牧场



  【概述】2006年银浪牧场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全场上下围绕富民强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经济和各项事业有了稳步发展。
  全年全场实现产值337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275万元;增加值完成1511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41万元;实现利润275万元,税金92万元。招商引资5160万元,计划的103%。
  【推进优势产业发展】2006年牧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饲种植比例趋于合理,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 30100亩,较去年有所降低,豆类达8000亩,花生4000亩,瓜类2000亩,菜类4000亩,青贮1400亩,中草药1500亩,这些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为牧场的耕地发包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牧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为提高玉米种植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户收入,年内在区政府的扶持下进行了 750亩的玉米高产攻关试验,750亩玉米高产攻关田增产280吨,增收28万元,亩产 1500斤,亩增收达370元。
  粮食总产量达到18148吨,经济作物产量 6538吨,2006年粮食补贴90万元,其中国家补贴80万,其余牧场自筹。
  【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1、抗旱保收田项目。按照区、场、农户三个三分之一的投入比例,牧场年内投资 150万元新打抗旱机电井27眼,并自筹资金10万元配套了发电机组、架设了电力线路。全场抗旱保收田面积已经达到了21500亩,全场46%的耕地实现了旱涝保收。
  2、 加大棚室建设步伐,为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结合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总体要求,规划了50栋“43型”温室区,鼓励牧场职工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增加职工收入,并对棚室区域的水电进行配套,派专人负责推进,年内完成了20栋,已全部达到生产状态,每年可为每户职工增收2.7万元。
  【稳步推进畜牧业发展】1、 深化“农转牧”战略,促进养殖规模。2006年,牧场克服畜牧业发展的很多困境,利用往年“农转牧”打下的坚实基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鼓励职工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奶牛存栏2619头,肉牛存栏2670,羊存栏6800只,生猪1900头,禽类存栏28600只,相对去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牛奶产量13630吨,完成全年计划的108%,羊毛产量38号,完成年初计划的106%。
  2、 调整管理结构,减支增收。为便于羊队、牛队的管理,牧场调整管理方式,将其划归属地连队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效益大大高于去年。年内,牧场依靠从澳大利亚引进无角道塞特种羊的优良品种,争取上级资金25万元,在大同林源和牧场八队进行绵羊人工授精,共改良绵羊10000余只,受胎率达90%以上,为牧场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该项目被列为市重点项目,将继续推广。
  3、 实施标准化管理,增产促收。2006年牧场按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牧场在公养牛场实行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化、技术管理责任化、饲养管理科学化、奶牛良种网络化、防疫检疫制度化的要求进行落实,使奶牛单产量从年初的6吨提高到6.7吨,已成为全市奶牛高产示范点之一。同时继续推进奶牛建档工作,年内新建档 350头,全场累计已建档上网1780头。
  4、 未雨绸缪,细化防疫责任。针对去年畜禽疫情比较严重的实际情况,今年牧场积极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划分责任区域,狠抓死角,做到队不漏户、户不漏禽(畜),对前几年一直没有纳入牧场防疫范围的周边地区进行了重大流行疫苗的注射,免疫率达100%。年内没有发生疫情。
  【推进合作组织建设】牧场今年在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组织农户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和草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现已投入运行,可保障农户 2万余亩耕地的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农机作业,同时在农闲季节可进行草原改良及其它非农作业,使牧场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 50%。同时,以原饲草公司为基础,按照股份制企业管理的模式,三月份组建了银浪草业合作社,现有入社社员35户,草原面积 5万余亩。合作社组建后积极运作,广泛开展饲草业务,把社员手中滞销的饲草集中起来,以380元/吨价格,统一销往南京上海,共出售饲草2500吨。草业合作组织的成立,提高了经营能力,使饲草产业由原来单纯的生产实现了向经营的跨越。
  【加强生态建设】1、完成造林指标,合理利用林业资源。2006年牧场新造林1740 亩,其中1040亩杨树和700亩山杏,完成区里下达1600亩指标的 109%;为减少牧场护林支出,采取牧场指导,造林户管理的办法,对幼林进行修枝抚育共6100亩,同时为更好的利用林间空地,组织造林户进行林药间作,其中板蓝根480亩,防风425亩。
  2、 加大更新及防火力度,生态经济同步发展。通过牧场申请及上级批准,年内改造低效林1779亩,对改造林木进行竞价出售,为牧场创收 125万元,并对改造林地进行掘根整地,在封冻前已全部完成。春、秋两季防火工作比较顺利,林业草原防火管护联动机制成效显著;对风力灭火机等防火设施进行检修,并在戒严期对重点部位死看死守,没有发生危害性较大的火警火险。
  【挖掘外联优势,开展有效经营】一是全力开发运输市场。运输队抓住全市建筑量大的需土方量大的契机,积极与公路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开展合作,同时挖掘与私营建筑开发企业的合作潜力,在全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土方运输时18万立方米,实现产值516.7万元。
  二是全力争取油井作业活源。牧场作业队在活源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场队两级领导与油公司下属单位试采、九厂、十厂联系协调,争取了110口作业的活源。年内完成101口。
  三是开展合作经营。牧场充分利用种羊场的资源优势,与市畜牧局搞合作经营,争取了110万元的合作资金,2006年到位50万元,今后,种羊场将向畜产品出售和深加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2006年牧场利用闲置房产引进了木材加工厂、化工项目,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环场公路项目。牧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环场公路,但由于牧场资金有限,无法独立承担,2006年在市交通局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牧场今年争取到了银浪路的道路工程,由市、区全额投资509万元,路长8.46地,宽6米,白色水泥路面,现已按计划如期竣工通车,该路的贯通,解决了牧场4000余人的出行困难,促进了牧场经济发展被职工称为是一条民心路,致富路。
  2、暖网改造项目。为保障职工群众能顺利过冬,年内牧场在有限的资金里拿出41.04万元,进行了暖网改造和锅炉维修,更新埋设暖网管线和管线防腐保温3370米,维修锅炉一台,已投入使用,此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了集中供暖区的管网、设备老化及无保温的问题,在居民室内温度较往年提高3—4℃情况下,每年还降低燃煤200吨,节约资金8万多元。
  3、 自来水改造项目。牧场各连队饮用水水质差,属于浅层地下水,原来饮用水井最深的也就 130米左右,部分边远连队甚至不到40米,达不到饮用标准。2006年牧场借助市安全饮用水工程,使牧场一队、五队、八队三个自然村屯受益,由政府全额投资,铺设管线总长9936米,入户236户,盖净水房3座,现已投入使用,使全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4、 电网改造项目。过去牧场电网一直处于自投资金维护和管理的状态,由于牧场资金紧张,不能彻底进行改造,所有线路均已老化,线路损耗大,电压不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年内,通过与电业局协调,同意全额投资进行改造,现已埋设各种电线杆1000多根,架设高压线路30公里,低压线路36公里,目前外网工程已经完成,牧场四队、五队、八队现正在进行人户线路安装,这些住户年底就能用上安全电。
  5、数字电视安装。2006年,安装数字电视397户,使牧场有线电视用户的电视节目由原来的11个频道增加到41个频道。
  6 月,牧场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职工运动会,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加强了职工精神文明建设,反映了牧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起到了积极的凝聚作用,为牧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2006年牧场狠抓财务管理,不断完善场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杜绝出现违规收费和不合理开支等现象,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了牧场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推进了牧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内部压缩各项支出,开源节流促增收,确保牧场的各项生产经营稳定运转。
  精兵简政,实现企业增效减负。2006年经班子认真酝酿,反复研究,利用以岗定人的管理机制,年初精简了机关及连队共17人,每年为牧场减负 9万元;同时,通过与劳动局积极协调,在市劳动局组织的病退中,把场内符合病退条件的人员全部上报。经上级体检核准病退50人,每年为牧场减少开支近15万元。上半年,牧场还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无岗职工及子女就业共20余人。
  关心职工生活。牧场在春节期间面向全体职工搞福利,发放米、面、油、鱼等物品。2006年通过努力,陆续将牧场生活较为困难的职工纳入低保,截止年底共有129户322人纳入,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0万元,发放教育就学补助 4万元,年底发放春节补助4.36万元,并对特困户发放了慰问粮、慰问金。
  【领导组织】
  场  长:张忠贵
  党委书记:张治国
  副 场 长:杨 臣(招商副场长) 梁国志(常务副场长) 阴亚利(工副业副场长)
       刘守江(畜牧副场长)
  工会主席:王志忠
                                     (聂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