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树本:在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树本:在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树本:在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树本
                   (1987年4月3日)
  全市今年的改革工作,市委在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上已经做了全面部署。这次会上,宗璋同志就改革工作讲了具体意见。今天,我讲3个问题:
  一、改革的形势问题
  我市改革的形势同全国一样,形势很好。路数对头,方向正确,效果明显,发展健康。改革形势之所以这样好,是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站在改革的前列,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形势。大家回顾一下,如果没有农村改革,不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的形势能有这样好吗?没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厂里还在那儿吃“大锅饭”,工业的形势能有这样好吗?没有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市场能这样繁荣吗?大家到市场看一看,粮食、蔬菜、副食品等,实行平价、议价,多种经营,供应充足。过去是什么情况?商品凭票供应,定量供应,拿着票子买不到东西。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个形势是靠改革得来的。大家通过回顾、反思、对比,可以清楚看到,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形势;没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就不会这样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就不会这样快。这就告诉我们,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哪个单位改革搞得好,哪个单位的形势就更好一些。永安焦化厂、公共汽车公司、钢铁总厂、橡胶厂、二轻局等单位锐意改革,工作就有活力、有成绩。反之,哪个单位不搞改革,思想僵化,还是按旧习惯、旧框框办事,工作就不能有起色,不能迅速发展。这一点非常明显。市橡胶厂,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管理、考核很严,去年实现利税 100万元。我市一些经济杠杆部门,如税务、工商、银行等单位,坚持放宽政策,加强宏观管理,该放的开明地放,该管的大胆地管,该变通的灵活地变通,为改革开绿灯。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体改委、市经委等有关部门,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行了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进档达标、“五小”企业放开经营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回顾我市几年来改革的实践,有这样几条经验:
  第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市的改革每前进一步,市委都按照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指导全市改革,使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第二条,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慎重地进行改革。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央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了改革的方针。我市的改革,也是坚持从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针对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由市委确定方针、政策和具体办法,使全市的改革既积极又稳妥,避免了失误,收到了实效。
  第三条,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系统配套。市委注意抓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把改革当作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考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条件成熟一项改一项。几年来,市委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抓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抓了工业简政放权和商业的体制改革,在改善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同时,抓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等等,使改革统筹安排,配套进行。
  第四条,坚持不断探索、完善,扎扎实实前进。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边探索、边实践、边巩固、边完善、摸着石头过河,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不出大的偏差,沿着中央的路线正确前进。
  第五条,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搞好分类指导。市委每抓一项改革,都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在铺开的过程中注意搞好分类指导。这样,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避免了盲目性,避免了大起大落、来回折腾。
  由于坚持了以上这 5条,我市的改革就出现了好形势。这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知识分子和群众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勇于改革,发奋图强,振兴鸡西精神的生动体现。只要我们认真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胜利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我市今年的形势肯定会比去年更好。
  二、改革的思路问题
  改革的思路问题很重要。一个领导者的思路乱,整个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必然要乱。只有思路清晰,才能指挥千军万马有秩序地前进。那么,我市的改革是个什么思路呢?总的要求是个“活”字。“活”,是改革的中心任务。要通过改革,使企业充满活力,使国家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要活,工作要活,方法要活,要在“活”字上动脑筋、做文章。
  第一,大中型企业怎样搞活呢?我想主要应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要贯彻好厂长负责制。下步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要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必须搞好厂长负责制。因为大中型企业的财产是国家的,国家把经营权交给你了,由你负责这个企业。你这个厂长没有权能行吗?没有责能行吗?只有贯彻好厂长负责制,厂长有人权,有财权、有物权,才能说了算,才能和车间搞承包,和工人搞承包;才能打破“大锅饭”、“铁饭碗”, 破除终身制;才能把权责利结合起来,把企业办好, 把经济搞活。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三个条例”已经半年多了,现在贯彻得如何呢?是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你那个厂的副厂长是你提名的吗?胜任不胜任?要给干得好的工人奖励一级工资,你说了算不算?有没有这个权?这些问题不解决不行。为什么有的企业一承包就成功了,就不亏损了呢?关键还是要使责、权、利统一起来,责、权、利不一致,厂长活遭罪。你让人家负责,还不给他权,不给他责,不给他利,这个企业哪能搞好?所以贯彻“三个条例”,实行厂长负责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对厂长怎么用权的问题,党委要监督,工会要监督。但首先要给厂长权,你才能监督。不给权,他没权,你监督他什么?这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第一个问题。
  二是要放权。该放下去的权要放下去,该给的权要给他,上边和中间环节不能截留。把权给了厂长,他要用不好,或者搞出了问题,再研究如何完善,不能一出问题就往回收。
  三是要落实责任制。内部要层层组阁,由厂长来组阁副厂长,副厂长组阁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组阁班组长,班组长组阁工人。组阁不上的浮闲人员,去开辟第三产业。外地有条承包的经验,叫做“治滑不治老,治懒不治病”。就是治滑人不治老人,治懒汉不治身体病弱的人。我看这个很好。我们的厂子里,是不是还有滑人,还有懒人哪?得采取办法治。“文化大革命”中,往往叫一些“刺头”当班组长,叫他们来管滑人、懒人,管其他的“刺”。这个办法不行。我们要拿掉带“刺”的,甩掉混事的,起用干事的。这样,你这个厂长一道命令,下边层层照办执行,就能够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四是分配上不能搞平均主义。干部、工人的工资形式要改革,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计件工资、奖励工资,不这样搞不行。还要划小核算单位,搞单点经济核算,搞定额,抓管理,搞技术改造。不搞经济核算,不搞定额,企业就要乱。市里有的厂子就是这样,白条子领料,白条子拿产品。内部管理很乱,用汽是大锅饭,水是大锅饭,电是大锅饭,油是大锅饭,都是一锅搅马勺。这样的厂子就没个好。因此,要完善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向改革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什么材料定额、工资定额等各种定额都要搞起来。当前,销售环节很重要。销售怎样改革?怎样和经济责任制挂起钩来?也要打破大锅饭,推销的多、超额了就要给奖励。有个厂子的销售人员有20多人,一年到头,什么也没推销出去。销售人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的。需要懂商品经济,懂市场行情,懂技术业务,懂产品性能,工作责任心要强,既有交际能力,也有宣传能力。总之,企业内部改革的内容很多、很细,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
  小型企业怎么搞活?要租赁、承包,放开经营。有的可以拍卖。有的经营不好的,可以黄牌警告,限期扭转局面。再弄不好就倒闭。不这样办,还吃大锅饭,靠国家不行。放下去后,你可以收租赁费、征税,还可以卸掉一大堆经济包袱。有条件的可以搞股份制。通过职工入股的形式,把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挂起钩来。有些小企业,不要搞一个书记、一个厂长。我看就让厂长兼书记。小型企业就按照这几种方法,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改革。
  第二,农村的改革怎么深入?主要是发展商品经济。除了抓好乡镇企业外,要突出地抓好家庭经济,发展家庭商品经济。这是农民的致富之路,是农村经济的振兴之路,也是发展乡镇企业的突破口。要把农村中的千家万户都变成一个个实体单位,成为小工厂、小车间。能养鸡的养鸡,能编织的编织,能搞缝纫的搞缝纫,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发展好了,再走向合作经济。如果一家一年能搞到 1万元,100家就是100万元,全市要出现几千家,就是几千万元。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为发展家庭经济做好服务工作。要深入下去,帮助农民研究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在发展家庭经济上出主意,动脑筋,想办法。柳毛乡不是有这么回事吗?开始总想搞大的,拿着钱到处跑,请这请那。又吃又喝又送礼,弄了一年,花了两万块,结果什么事也没办成。这下脑子清醒了,感到不能瞎跑了,从实际出发,发展家庭经济。思想一转变,柳毛的家庭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要一开始就想搞大的,应当先从小的抓起,从家庭经济入手,然后再搞合作制,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城镇也可以搞。江苏省乡村企业有 60%都是家庭经济。温州没有铁路,是沿海地区,都是山崖子,都能搞到这个程度。我们鸡西的条件要比他们强得多,有利得多,应该抓好家庭经济。不要看不起家庭经济,小有小的优势,小有小的路子,只要正确引导,小家庭可以胜过大工厂,小产品可以占领大市场,鸡冠区的家庭经济已经干起来了,发展到好几百户。鸡东干的也很好,去年利润是400万元,今年要干到500万元,街道管理得很好,小楼一个劲儿地起,还在山顶上盖起了个小宾馆。我们 6个区如果也干起来了,那就是“七星捧月”。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开个农村商品经济现场会,引一下路,把全市的家庭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起来。这样,小企业放开,大中型企业搞活,家庭经济再来个大发展,全市的经济就更可观了。
  第三,抓好科技改革。科技是经济腾飞的翅膀。现在,科委、科协、市人事局正在研究改革的办法,要对全市5000名助理工程师以上的科技人员放宽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星期天、业余时间他们可以到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去搞科技服务。江浙一带管他们叫“星期天工程师”。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可以请,给他们一些劳动报酬。目前,科委正在研究有关政策规定,上报市政府后,形成正式文件。把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都调动起来,搞好智力和人才开发,为振兴我市经济服务。
  第四,抓市场改革。发展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工业发展了,产品要到市场去卖。家庭经济发展了,商品也要拿到市场去卖。这就有个市场问题。市场搞活了,就可以推动家庭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的改革。因此,必须抓好市场的改革,建立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等等。怎样才能搞好?怎样使市场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利用市场搞活经济?要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拿出方案,全面实行。
  第五,抓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我们也要考虑这个问题。总能路数是精简机构,减少环节;精减人员,充实基层;培训干部,提高素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政治体制改革,就按这么个思路,我们要根据中央的精神,先搞调查研究,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加强对改革的领导问题
  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很重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是推动“两增两节”活动,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必须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怎样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呢?
  第一,要摆上位置。要把改革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经常研究,加强指导,狠抓典型,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第二。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革。你这个单位怎么改革,改什么,要统筹考虑,系统安排,要有规划、有步骤、有方法。不能讲改革不改革,只喊在嘴上,不动真格的。
  第三,要支持改革。改革就是创新,不可能一点问题和失误不出,要为改革者、企业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造成一个浓厚的改革气氛。要给他们铺路,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保护他们,发挥他们在改革中的带头作用,使我们的干部,职工都投身于改革。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深入,事业才能前进。
  第四,要以点带面。抓好改革的典型。市委研究,今年抓改革,就采取典型引导,推动全局的方法。各行各业都要抓典型。领导要亲自下去,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指导典型。抓好一个典型,就可以推动一大片,抓出一大批典型,就可以推动全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