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概况
鸡西概况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鸡西市位于我国最北部省份黑龙江省东南部,完达山及老爷岭山脉的结合部位,穆棱河上游。市区地理坐标东经130°23′—131°40′,北纬44°51′—45°41′。行政区划为6区1县,即鸡冠区、恒山区、梨树区、城子河区、滴道区、麻山区和鸡东县。鸡冠区为市的中心区。市区面积为2 234平方公里,鸡东县3 168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 5 402平方公里。
鸡西市距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 549公里。东部与密山县相邻,距县城87公里;北与勃利县交界,距县城170公里;西和林口县接壤,距县城84公里;南与穆棱县相连,距县城130公里。
【交通】 鸡西市交通方便。市区处在哈尔滨(三棵树)——密山、牡丹江——东方红之间的铁路线上,并与厂矿铁路专用线相接,联结祖国各地。境内公路网纵横交错,区与区之间及区县之间都有公路相通。开往哈尔滨、牡丹江(194公里),佳木斯(306公里)、密山等市县的长途客、货汽车,当天即可到达。
【地质、地貌】 鸡西市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麻山群变质岩系、上侏罗统鸡西群含煤地层和下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
麻山群变质岩系为鸡西煤田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主要由片岩、石墨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及大理岩等组成。上侏罗统鸡西群由下而上分为3个组:滴道组由凝灰质砂岩、集块岩、砂岩、砾岩、泥岩及薄煤层组成;城子河组由细至粗砂岩、细砾岩,泥岩,粉砂岩、煤、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岩等组成,穆棱组由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煤、细至粗砂岩及砾岩等组成。下白垩统桦山群,由下而上分为两个组:东山组由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砂砾岩、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等组成;猴石沟组由细至粗砂岩、泥岩、粉砂岩、砾岩等组成。下第三系鸡东群,以泥岩为主,夹细至粗砂岩、粉砂岩、硅藻土、褐煤等,上第三系玄武岩,主要为橄榄玄武岩或伊丁玄武岩;第四系冲积层,主要由上部的腐殖土、亚砂土、亚粘土及下部的砂与砂砾组成。
鸡西地区为低山、丘陵岗地和台地地形。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部低平。穆棱河由西南流向东北,过市区转为东南向,于虎林县境内注入乌苏里江。区内地貌特征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所支配。北、西、南 3面环山,多由抵抗风化能力较强的麻山群地层组成,山势较陡,山峦起伏,形成鸡爪状地形。该区主要山峰有:北部的东大顶子山(654米)、西部的青山(640米)与华山(612米)、南部的土顶子山(683米)和碱场山(568米),最高峰为鸡东县境内的西大翁山,海拔880.6米,一般均在 300—400米之间,构成向东北开阔的山间盆地。盆地中央分布抵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玄武岩或猴石沟组底砾岩,形成了台地和高岗地形,海拔300—500米;鸡西群地层分布其间,则、形成低山和漫岗地貌,标高一般在220米左右。在穆棱河、牤牛河、滴道河、黄泥河等河流沿岸则为河谷平原地貌,海拔一般为180—300米。 (张占超)
【河流水系】 鸡西市属于山丘地貌,河流纵横,泡泽较多。主要河流有过境河流穆棱河,是鸡西的主要河流;境内河流有牤牛河、滴道河、黄泥河子和大石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的有凤山河,30平方公里的有8条。
4条主要河流年迳流量14.34亿立方米,穆棱河11.2亿立方米,滴道河1.26亿立方米,牤牛河1.47亿立方米,黄泥河子0.41亿立方米。其共同特点是,水量丰枯受大气降水量影响,穆棱河还受上游降水1.2亿立方米,滴道河 1.26亿立方米,牤牛河1.47亿立方米,黄泥河子0.41亿立方米。其共同特点是,水量丰枯受大气降水量影响,穆棱河还受上游降水影响,年内、年际变化大。最大丰水期一般在七、八月份,洪泛发生在8月份。
穆棱河 黑龙江省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穆棱县窝集岭,流经穆棱县、鸡西市、鸡东县、密山县, 于虎林县境内注入乌苏里江。全长 834公里,流域面积 18 427平方公里,年迳流量41.2亿立方米。该河由发源地至该市鸡冠山 307公里段为上游,在鸡西市境内段自梨树区半拉砬子入境,向东北方向流至滴道区折向东,于鸡冠区鸡冠山北的刀背山脚下出境。在该市境内曲段长为72公里,坡降为1‰,年均迳流量11.2亿立方米,占4条河总年均迳流量的78.1%。
穆棱河沿岸有梨树、柳毛、城子河3处万亩灌渠,灌溉水田2 133公顷,占水田面积的80%。有电井408眼,电力提水站48 处,水轮泵站1处,共灌溉菜田14.8万公顷,占菜田面积的59.2%。沿河两岸有工业及生活用水水源地16处,其中穆棱矿 3处,磷矿1处,柳毛石墨矿1处,滴道区2处,滴道洗煤厂1处,市政水源2处,铁路1处,鸡西矿务局 1处,鸡西发电厂3处,钢铁厂1处。两岸人口32万人。
滴道河 发源于鸡东县兴农乡,河流长43公里,流域面积689平方公里,年迳流量1.26 亿立方米,流经滴道河乡团山子村、鸡场村、河东村,至滴道镇东南注入穆棱河,在该市
境内河道曲段长15公里。鸡西矿务局在该河上游、团山子村北 1.5公里处于1975年至1980年建成中型水库——团山子水库,总库容量为5 900万立方米。下游有2处小型灌区、30眼电井、10处电力提水站,共灌溉菜田100公顷、水田133公顷。
牤牛河 发源于麻山区小云山,河长 48公里,流域面积879平方公里,年迳流量为1.47亿立方米,流经麻山乡的吉祥、龙山、太和、西麻山、东麻山、土顶子、青龙、新光,兰岭乡的新建、同化、河北、新立和滴道河乡的南甸子、王家、同乐等村,于滴道镇西南注入穆棱河。1958年市政府在该河支流大通沟建成大同水库,总库容量为 220万立方米。1980年,麻山区在牤牛河上游的龙山村南 1公里处建成龙山水库,总库容量为589万立方米。该河支流还有塘坝1处,下游有电井45眼,电力提水站9处,有3处小型灌区,共灌溉水田207公顷,菜田120公顷。有麻山矿、滴道矿、铁路3处水源地。
黄泥河子 发源于恒山区民主乡杨木匣沟,河长 41.5公里,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年迳流量0.41亿立方米。该河源短、坡陡、流急,“一日无雨河断流,一遇暴雨就成灾”。流经民主乡的合作、民主,恒山矿、恒山镇和红旗乡的义安、红旗、丰鲜、丰乐、民乐、薛家、张鲜,流入鸡东县注入穆棱河。该河上游建有胜利水库,库容26万立方米;山南水库,库容80万立方米。塘坝2处,电井41眼,电力提水站17处,灌区2处。共灌溉菜田567公顷,水田100公顷。
大石河 在该市境内流长9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
小的河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的有梨树区的凤山沟,30平方公里的有梨树区的猴石沟、滴道区的大通沟、大苇子沟、裕丰沟,恒山区的艳胜沟,城子河区的向阳沟,麻山区的西大坡沟、和平沟等。
【泡泽】 自然水泡有西郊乡的梁家泡,滴道河乡的王家泡子、周家泡子,长青乡的黑鱼泡,柳毛乡的莲花泡、柳毛泡子、柳毛鱼池、中心村一屯泡、中心村五队泡、新胜鱼池,恒山区的红旗大泡子,梨树乡的五十四公里泡子,梨树鱼池共13处泡泽,蓄水98.2万立方米。
【泉眼】 鸡西市有泉眼113处,分布于麻山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较多;鸡冠区、城子河区较少。这些泉水大部,分经支流流入4条主要河流。
摘自《鸡西市水利志》
【气候】 鸡西市地处中纬度的亚洲大陆东岸。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2 554℃,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41.7毫米。具有标准的中温带气候特点,能够满足中、晚熟农作物对热量的要求,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一、温 度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3.7℃。其中 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7.2℃,日极端最低气温-35.1℃;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接近22℃,日极端最高气温37.6℃。
地面最后一次0℃以下低温过程,一般在5月上、中旬结束。最晚的一年出现在1985 年5月下旬的26、27日,最低气温均在-1.4℃。许多蔬菜及大田作物遭冻害。
1986—1987年,年平均气温为4.O℃和3.6℃,一年偏高,一年正常。1986年2月、3月、12月分别比历年偏高1.7℃、1.7℃和2.6℃。1987 年,年平均气温正常,但2月、6月和10月分别比历年偏高1.7℃、1.6℃和1.2℃,其它月份偏低。1987年4月25日早晨,出现建国以来的反常天气,地面最低温度低达-8℃.大棚黄瓜遭受了严重冻害。
二、降 水
鸡西多年平均降水量541.7毫米。平均月雨量峰值在 7、8两月,分别是118.6和117.6。月雨量大于250毫米的数值有4次,分别在1957年8月289.8毫米,1960年 8月252.7毫米,1965年8月291.8毫米,1987年8月255.4毫米,这4年的8月,均出现严重水害。年最多降水日144天,出现在1984年。最少降水日在1月份,多年平均值仅为5.5毫米。
1986—1987年,降水量分别是582.2毫米和696.9毫米,比常年值偏高。其中1986年5月、6月、8月、9月降水偏多,分别比周期值高出 27.5毫米、82.8毫米、25毫米和43.7 毫米;1987年主要降水集中在7月和8月份,分别比同期值多68.9毫米和137.9毫米。7月份雨水偏多,地面饱和,8月24日、25日两次大雨造成恒山、鸡冠两区洪水暴发。
三、大 风
多年年平均风速3.4米/秒,年平均值在2.5—3.8米/秒之间。最高风速出现在4月份,平均为4.1米/秒,最小风速出现在7、8两月,平均为2.1米/秒。5级以上大风,年平均145次,1977年以来有明显减少趋势。5级以上大风最多年出现193次,发生在1961年;最少年出现21次,发生在1985年。大于5级风最多次数,出现在春季的4月份,为19次。大于 5级风的最少次数,出现在8月份,月平均值为4次。各月平均为10.7次。鸡西最大阵风达到过10.5级,出现在1961年4月30日。
鸡西主导风向,为偏西风。
1986、1987年大于5级风的次数分别是64次和53次,是1981年以来的多风年。
四、初、终霜,蒸发、日照、冰雹和积雪、冻土
初霜:最早出现在9月17 日,最晚出现在10月12日,平均在9月27日左右。
终霜:在4月24日到5月29日之间,平均日期在6月9日。
蒸发:历年年平均值为1 294.7毫米。最多月为5月份229.7毫米,最少月为1月份15.7毫米。
日照:多年年平均在 2 704.7小时,最长日照出现在5月份,为264.7小时。最短日照出现在1月份,为193.7小时。
冰雹:多发生在 4月至10月间。1951年至1985年的35年资料统计,共发生72次。频率最高,危害最重的是5、6月份。5月份20次占27.8%,6月份25次占34.7%。冰雹发生,往往危及秧苗,造成农作物减产或部分绝产。
积雪:年平均积雪深度为17.8厘米。最大雪深60厘米,出现在1958年。
冻土:在105厘米到255厘米之间。平均冻土为188.4厘米。
(刘廷增)
【四季划分】 根据鸡西地区天气特点,结合各行各业生产、生活习惯划分:
一、冬季(11月至3月):
常受寒冷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寒冷而漫长。偶而有大风雪,造成雪阻,给交通带来不便。冬季的5个月(11月至3月)中,月平均气温都低于-4℃。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7℃,是气温最低的月份。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29.7℃,一般在-24.4℃(1981年)至-35.1 ℃(1951年)之间变化。
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值为41.3毫米,占全年的7.7%。最大雪深60厘米,发生在1958年。
二、春季(4月至5月):
回暖早,升温快。季平均气温达9.7℃。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比3月份平均气温偏高10.5℃,是月间温差最大的两个月。
春季多西南大风,有时夹有沙、尘暴。季降水量不多,平均降水量为76.2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4.1%。由于植被破坏,山不保水,温度高,空气干燥,故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三、夏季(6月至8月):
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1.4℃(1959年)——37.6℃(1982年)。但是,有的年份出现阶段性低温天气,使粮、油作物因热量不足而减产。
夏季降水量集中,季平均降水量为319.5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9%。由于夏季常受海上低气压或台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强度大,在丘陵密布的鸡西地区,往往发生洪涝、内涝或洪水泛滥,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
四、秋季(9月至1O月):
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易发生早霜或其它冻害。
9月份,多数大田作物还没有收获。10月份,秋白菜在地里生长。个别年9月16日见霜。10月份,有时寒潮带来风雪天气,有把粮菜作物捂在地里的现象。
秋季,季平均气温9.7℃,平均降水量100.5毫米,占全年的18.6%。
按气温变化划分四季,鸡西地区的情况是:春季,日平均气温在10℃至22℃,多年平均为4月24日至6月13日,共51 天;夏季,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上,6月 14日至7月26日,共43天;秋季,日平均气温在22℃至10℃,7月27日至 1O月10日,共76天;冬季,日平均气温低于10℃,1O月11日至4月23日,共195天。
按农业生产需要划分四季:春季3至5月,夏季6至8月,秋季9至10月,冬季11至2月。
(秦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