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群众团体

群众团体



                   鸡西市总工会
  鸡西市总工会的前身是1957年 7月,由鸡西矿区工会和鸡西县工会合并而成的鸡西市工会联合会。首届工会主席孙武。1958年10月根据党的成都会议关于组织问题的意见,将鸡西市工会联合会改称为鸡西市总工会。
  市总工会建立后,正值国民经济“大跃进”时期。1959年 8月21日至24日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动员全市职工鼓足更大的干劲,掀起“大跃进”的新高潮。当时全市的工会干部都参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工会干部变成公社干部,工会经费和财产变成公社的经费和财产,工会工作变成公社工作,工会干部都参加当时的“大办钢铁”、“大办粮食”、“大办公共食堂”的中心作。工会从组织到具体工作都纳入公社的“正常轨道”,导致工会走向“消亡”。
  1961年 6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不再提“公社正常的轨道”,重新提出建立工会的正常秩序,开始恢复和加强工会的组织。市总机关恢复劳动保护部和女工部,新设了教育部。1962年 9月,在恢复工会正常秩序的基础上召开了市工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同年12月15日在市总工会召开的三届二次委员扩大会上,传达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对工会工作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意见》,正式纠正了“工会消亡”的错误说法,使工会工作逐渐恢复正常。
  1963年 4月,根据全总的有关指示,经中共鸡西市委批准,对市总工会机关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建立8部1室3个工作委员会和5个办事处,使工会从组织上健全起来,从工作上活跃起来。
  196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工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又一次整顿了工会组织,健全了各级工会委员会,充实了工会干部,建立了民主生活制度,工会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工会发动职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好转作了积极的贡献。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刚刚恢复正常的工会组织又被“砸烂”。1967年初工会被夺权,同年7月召开了全市首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 (简称“工代会”),成立了市工代会常设委员会,取代了市总工会。1968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撤销鸡西市总工会。
  1973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恢复了工会的名称和组织。同年 6月召开了市工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当时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指出“文革”前市工会开过3届,“文革”中工代会开过2届,故把这次会算第 6届)。工会虽然在组织上得到恢复,但在工运方针和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仍然受“四人帮”极左思潮的影响,做了一些不该做的工作。
  1978年,全国工会“九大”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的组织和工作才打开了新的局面。1979 年7月21日至24日,召开市工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国民经济的新的调整中,发动全市职工开展了新的增产节约活动,为四化立功运动,恢复和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开展了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开展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开展扶贫、物价检查等活动,使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在改革、开放、搞活中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1984年12月,市总工会召开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全市有直属基层工会81个,会员24.9万人。
  主 席 白玉田 蔡云生
  副主席 赵宗绶 符凤春 王志清
                                     (韩 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鸡西市委员会
  鸡西市共青团组织始于1932年底,在哈达河建立青年团密山县委。1935年 6月,在梨树镇第2次建立共青团支部,发展了10名团员。1948年6月,共青团鸡宁县委成立。1949年 9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鸡宁县第1次代表大会召开,至1956年 8月,青年团鸡西(宁)县共召开了5次代表大会。
  1957年 3月,青年团鸡西矿区委员会与青年团鸡西县委合并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鸡西市委员会。1957年 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鸡西市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鸡西市委员会。1958年8月22日,召开共青团鸡西市第1次代表大会。全市共有团员12 750名,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7人,书记缪文龙,副书记姜贵权、李文,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青工部、青农部、办公室。
  1959年9月5日 至9日,召开共青团鸡西市第2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297名,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1961年5月4日,召开第3次代表大会;1962年12月24日,召开第4次代表大会,代表252名,代表14 963名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1965年 5月4日,召开第5次代表大会,代表300名,代表 14 974名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1973年3月5日,召开第6次代表大会,代表 450名,代表30 515名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委员会。1976年5月4日,召开第7次代表大会,代表649名,代表全市30 515名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委员会。1980年3月5日,召开第8次代表大会,代表649名,代表全市42816 名团员,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委员会。1982年6月7日,召开第9次代表大会,代表774名,代表全市54 065名团,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委员会。1984年9月22日,团市委机构改革,设立办公室(含组织、宣传)、统战部、文教卫生部、农村财贸部、工交煤炭部。工交煤炭部、农村财贸部、文教卫生部 3个基层工作部,各自负责本系统所属团委的全面工作。1986年9月29日,共青团鸡西市第 10次代表大会在市青少年宫召开,代表630名,正式代表602名,代表全市58 940名共青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委员会。1987年2月和9月,团市委机构两次调整,把组织、宣传工作从办公室分出另设组织部、宣传部。形成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工交煤炭部、农村财贸部、文教卫生部、统战部7个部室的机构。
  1987年,全市共有青年344783人,团员总数为66889 人。1986年、1987年,团市委带领全市团员青年,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活跃开展团的工作,对团的工作如何适应和推进改革,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为全市团的工作“冲出龙江,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 记 张 森
  副书记 李 青 贾玉梅
                                     (宋艳梅)
                   鸡西市妇女联合会
  鸡西市第一个妇女联合会,是1948年 10月设立的矿区妇女委员会联合会,会员5 149名。1949年1月,鸡宁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下称妇联)正式成立,编制 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各1人。8月,鸡宁县改称鸡西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也改称鸡西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3月,鸡西县改市建置, 7月召开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鸡西市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下设1室3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妇联组织瘫痪,活动被迫停止。1973年 7月,市妇联组织恢复,各区、社也恢复了妇联组织。
  1979年,市妇联设办公室、生产组织部、宣传部,专职干部 14人,所属6个区妇联,10个社妇联,124个生产大队妇代会,196个街道妇代会, 198个矿区家属工作委员会。1980年增设了儿保部,1981年又改称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生产组织部改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的业务划归办公室。1984年又增设法律顾问组。
  1986年,全市有妇女 525 548人,其中农村妇女68 768人,街道妇女41 956人,煤矿家属60 544人,个体经营者或参加各种集体生产的 11 970人,城镇正式女职工126 509人。全市妇女组织有市妇联,设执行委员会,执委36人,设常务工作委员会,内设 5个部、办。市总工会女工部、矿务局家属工作部、6区 1县的7个妇联、66个厂矿女工委员会、14个煤矿家属科均为团体会员。全市专兼职妇女干部6 123人,其中专职妇女干部219人。
  1906年至1987年,市妇联带领全市妇女投身改革,艰苦奋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妇女工作生动活泼,成绩显著,“五好家庭”活动被省妇联评为标兵单位,综合信息、儿少工作、妇女干部练“四项基本功”、《妇女之友》发行工作均被省妇联评为先进单位。扶贫工作、党支部工作、信访工作、普法工作也分别被有关部门评选为先进集体。
  主 任 王晓英
  副主任 李秀兰 张桂琴 张伯琴(兼)
                                     (蒋兴莲)
                 鸡西市哲学社会科学
                   学会联合会
  鸡西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市社联),成立于1981年11月19日。市社联是全市各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会、研究会和协会的领导,协调和服务机关,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的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繁荣和发展全市社会科学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它的基本任务是:领导和协调各个学会、研究会和协会的工作,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广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编辑学术刊物,交流学术成果,组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奖活动,根据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发展建立有关社会科学学会组织和培养壮大社会科学队伍。
  市社联第一届主席由原市委宣传部长赵瑞昌兼任,专职副主席梁大华兼任秘书长。1984年9月,市社联副主席由朱玉林担任。
  学会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它的产生发展是科学事业繁荣的结果。自市社联成立至今已相继建立31个学会,拥有3 000余名会员。
  为了繁荣、反映全市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市社联主办有全国内部发行的刊物《鸡西社会科学》(季刊)。
  市社联内设正、副秘书长各1人,人员编制5人。
  主 席 朱玉林
  秘书长 曹晓光
  副秘书长 杨庆利
                                     (杨庆利)
                 鸡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鸡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960年10月成立,定编 1人。1961年3月,召开了鸡西市第1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文联理事会。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当时,文联下属各协会尚未成立,很少开展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联被砸烂,停止活动。1978年9月4日至8日,市委召开鸡西市文联恢复大会。1979年9月17日至19日,召开鸡西市第 2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文联第二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主席、副主席、秘书长。1985年11月18日,召开鸡西市第 3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鸡西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了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1985年底前,文联成立了文学工作者协会、戏剧工作者协会、美术工作者协会、书法工作者协会、音乐工作者协会、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工作者协会、摄影工作者协会、电影工作者协会、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1987年又成立了电视艺术工作者协会。至此,文联所辖共11个协会。1987年 5月,戏剧工作者协会升格为戏剧家协会。据1987年年末统计,文联所辖各协会共有市级会员628人,省级会员101人,国家级会员 11名。为落实市3次文代会“全面大上,两个突破”的精神,1986年春节,市文联、书法协会联合举办了丙寅年书法、篆刻、钢笔书法展览。是年,《雪花》文学杂志社和文学工作者协会、戏剧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了中篇小说和剧本征文,共收到中篇小说42部,160余万宇。剧本50余部,150多万字。有16部小说、23部剧本获奖。同年12月,市文联、摄影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市第七届摄影作品展览。1986、1987年两年,全市作者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各有 2部获省级以上报刊(单位)的奖励,一部摄影作品获“全国婚礼大奖赛”摄影比赛3等奖。
  主 席 都兴方
  副主席 迟宝贵
  秘书长 于耀生
                                     (黄健民)
                  鸡西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鸡西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称市侨联,于1981年成立。市侨联是群众团体,是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黑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侨联有会员1 306人(含鸡东县305人),委员23人,主席1人,副主席4人。
  主 席 陈佩宗
  副主席 李长魁 林秀珍 董洪仁 张鲁民
                                     (杨轶群)
                  鸡西市个体劳动者协会
  鸡西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前身是鸡西市个体工商业者联合会。首届代表大会于1982年8月31日召开。1987年12月26日,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召开第 3次代表大会。会议聘请副市长崔守山为名誉会长。选举了鸡西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成员。
  会 长 贾宝森
  副会长 马忠义 胡淑兰
  秘书长 张德育
  常务理事 曹兴富 宋连生 赵锦刚 王宗安 黄淑芬
                                     (范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