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

经济



  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 257 197万元,比1986年 224 400万元,增长 14.6%。1949年至1985年,年均递增 8.57%。1987年人均国民收入 915元,比1978年增长 25.4%,比1986年增长12.1%,年均递增9.4%。1987年积累率为28%,比1986 年降低 1.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1987年,全市常住居民消费品购买力为 699元/人·年,比1949年 151元/人·年,增长3.6倍,年均递增4.1%。1987年地方财政收入10 137.6 万元,比1949年增长72.7倍,年均递增11.9%。
                     工业生产
  1987年底,全市有工业企业 606家,比1985年的535家增加71家,比1949年的25家增加581家。另外,农村、城镇合作经营工业19家,比1985年增加 17家;城镇、农村个体手工业3 037户,比1985年增加1 335户,比1949年的209户增加2 828户。
  1987年底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9.76亿元,比1952年底的1.43亿元增长 19.8倍,年均递增8.8%。其中,中央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222 679万元,比1952年增长 14.6倍,年均递增7.9%。在1987年底固定资产原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27.34亿元,占年底固定资产原值的91.9%,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1亿元,占6.4%。
  1987年底,职工人数为283 900人,比1949年底增长 12.8倍,年均递增7.5%。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153016人,比1949年20 613人增长6.4倍,年均递增5.4%;集体所有制工人130 884人,比1949年增长4 363倍。另外,1987年底个体手工业13 689人,比1949年底增长 22倍,年均递增8.6%。
  按工业总产值计算(1980 年不变价格,下同),市营工业发展最快。 1987年工业总产值为116 328万元,比1949年的5 991万元增长18.4倍,年均递增8.1%。市营工业总产值31 203万元,比1949年增长103.7倍;中央营工业总产值48840万元,比1949年增长11.4倍;省属企业工业总产值4960万元,比1949年增长10.1倍;县属工业总产值625万元;城镇街道工业172万元;农村乡办工业6 922万元;机关、企事业和学校等单位工业总产值 17 087万元;城镇、农村合作经营及个体工业营业额为4 218万元,比1940年增长33倍,年均递增9.6%
  从企业生产规模看,小型企业发展速度最快。1987年小型工业总产值66 671万元,比1949年增长148倍,年均递增14%;大型企业41 567万元,比1949年5 545万元增长6.5倍,年均递增5.4%。
  轻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重工业。1987年轻工业总产值23 120万元,比1949年增长8.83倍,年均递增12.5%;重工业总产值93 208万元,比1949年的573.2万元增长16.3倍,年均递增7.6%。在重工业中,制造工业发展最快,1987年制造业总产值 18 601万元,比1949年增长237.4倍,年均递增15.5%。
  1987年 19天生产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49年1年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至1987年38年累计生产原煤41 051.2万吨。其中1987年生产原煤2 352.9万吨,比1949年增长8.6倍,1987年38天生产的原煤相当于1949年1年的产量。1987年生产炼焦用洗精煤306.44万吨,1.2天的产量相当于1949年 1年的产量。1949至1987年累计生产发电量292.3亿度,其中,1987年124 598万度比1949年6 137万度增长19.3倍,年均递增8.2%。
  1987年工业利润总额6 184万元(包括全民所有制4 659万元,集体所有制1 002万元,乡办企业197万元,村办工业326万元),亏2130万元,盈亏相抵净盈4054万元。1987 年,鸡西矿务局原煤单位成本34.28元/吨,比1952年7.74元/吨,增长3.4倍;炼焦用洗精煤72.69元/吨,比1952年29.13元/吨,增长1.5倍。
                     农业生产
  1987年底,全市农业人口320936人。其中市区150 840人,比1949年42 933人,增长2.5倍,其中劳动力80 244人,比1949年12 986人,增长5.18 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8 315万元,
  其中市区5546万元,比1949年增长7.4倍,年均递增5.7%。粮豆总产量201 286吨,其中市区36 395吨,比1949年的15 335 吨增长1.4倍,年均递增2.3%。蔬菜总产量16 863吨,其中市区6 860吨。
  1987年底,农业总动力41万千瓦,比1985年增长55.5%;农用拖拉机8 263混合台、123 771千瓦,比1985年 5 963混合台、121 138千瓦,分别增长38.6%和 1.5%。农用载重汽车763辆,65 075千瓦,比1985年增长16.7%,但马力减少 13.8%。存栏大牲畜 39 261头,比1985年降低11.7%。其中农役畜25 407头, 比1985年降低13.1%。生猪存栏62 342头,比1985年降低24.7%,其中繁殖母猪 5 801头,比1985年降低 61.7%;公猪 350头,比1985年下降 33.1%。猪肉产量4 076吨,比1985年下降 15.8%。禽蛋产量 2 987吨,比 1985年下降 30.1%。农村经济纯收入19 191.2万元,比1985年15 938.5万元,增长 20.4%。农村经济内部生产性积累 1 432.9万元,比1985年1 248万元,增长14.8%。
                   固定资产投资
  1987年,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5 273万元,比1985年的 21 196万元,增长18.7%,其中生产性建设额大, 1987年为 17 490万元,为当年完成投资额的 69.2%,非生产性投资额7 783万元,占30.8%。为了加强城市人民生活设施建设,兴建了大量住宅。1987年底全市住宅面积为637 5624平方米,比1950年28 272平方米增长224.5倍,年均递增15.7%。人均居住面积4.47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6.1倍。
  更新改造投资主要用于增加产品品种、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上。1987年底,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原煤1 909.6万吨;炼焦用洗精煤589万吨;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6.2万千瓦,啤酒1万吨,皮鞋15.8万双,电石1.1万吨,水泥12.9万吨,钢7 000吨,生铁3.6万吨。1985年底工业生产用厂房为6 375 624平方米,比1950年3 672平方米增长1736.3倍,年均递增22.3%。
                   商  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国营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流通渠道的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8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87897万元,比1986年增长13.2%。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消费品零售额83366万元,比1986年增长11.9%;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4531万元,比1986年增长43.5%。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主要消费品的销售量同1986年比较,粮食增长0.3%,食用植物油增长 7.9%,猪肉增长23.3%,鲜蛋增长1.6%,水产品增长13.5%;各种服装增长9.6%,食糖增长24.3%;卷烟增长7.1%,各种酒下降13.6%,棉布下降60.8%,电风扇增长 11.1%,录音机下降37%,电冰箱增长1.5倍,许多名牌高档商品仍供不应求。
  随着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均有增长。1987年,全民所有制商品零售额36 727万元,比1986年增长 15.3%;集体所有制商品零售额持平;个体商品零售额增长31.6%;农民对非农业居民商品零售额8 022万元,增长 16%,城乡贸易更加活跃,在全市47个集市贸易网点的成交额为7 910万元,比1986年增长27.2%。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市商委和市供销社系统商品纯销售额43 328万元,比1986年增长12.9%。实现利润278万元,比1986年增长20倍;上交利税总额1 270万元,增长21.1%;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减慢19天。问题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1987年,市区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6年提高11.1%,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肉禽蛋、副食品上涨幅度大。肉禽蛋上涨39%,副食品上涨21%,燃料类上涨16.3%,医药器械类上涨15%,食品类上涨 14.2%,水产品上涨13.1%,粮食类上涨10%,衣着类上涨4.8%,日用品类上涨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3.9%。
  1987年,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外贸出口总额2362万元,比1986年增长 10.4%。其中工业品增长5.1%,农副产品增长6.1%。
  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49年的1 190万元增长72.9倍,年均递增11.9%。其中商业零售额67 065.8万元,比1949年1 103万元增长59.8倍,年均递增11.4%;饮食业零售额7897.4万元,比1949年49万元增长160.2倍,年均递增14.3%;工业零售额3 563.2 万元,比1949年的71万元增长49.2倍,年均递增10.8%。
                    人民生活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收入增加。1987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488元,比1986 年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77元,和1986年持平。年末职工人数366 601人,比1986年增长1%,人均工资1424元/人·年,比1986年降低0.7%,比1949年181元增长6.9倍,年均递增5.5%。每个家庭平均就业人口1.27人,比1949年的0.83人增长53%。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1987年常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购买力为699元/人·年,比1985年506元增长38.1%,比1957年186元增长 2.75倍。城乡居民的消费特点是,高档次的社会消费逐步取代单一消费结构。食品类(吃)1987年则上升到 55.2%,其中主食由32%下降到28.1%,副食由38.6%上升到 53.7%,烟酒与上年持平;衣着类由 13%上升到1 7.6%;用的由25.5%下降到24.2%;燃料由10.9%下降到3.1%。说明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穿着由过去适用型的“一衣多季”发展到“一季多衣”。服装款式由过去的“多人一款”发展为“一人多款”。色泽从过去单色调,向多种色调及成品化、时装化、配套化、面料高档化方向发展。用的向舒适、装饰、电气和多用方向发展。据1986年 12月市统计局抽样调查300户居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由空白发展到99.3%,其中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达 36%;录音机普及率达59%:电风扇普及率也由零发展到69%。
  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改善:1987年住宅投资2 907万元,比1986年3 075万元降低5.5%,比1949年158万元增长17.4倍,年均递增 7.9%。1987 年新建住宅面积191 483平方米,比1986年161 200平方米增长18.8%,1987年新建住宅31 900平方米,比1950年增长 5倍,年均递增4.9%。人均居住面积,1987年为4.47平方米,比1949年0.63平方米增长6.1倍,年均递增5.6%。
  随着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在基本满足吃、穿、用等消费的前提下,储蓄存款越来越多。1987年底,全市城乡人民人均储蓄 593元,比1985年300元增长97.7%,比1978年的 145元增长3.09倍,年均递增 16.9%。1987年底全市结余购买力货币总额63 965万元,比1985年的39 058万元增长63.8%。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87年由农村集体经济供应的孤、老、残、幼 809人;农村集体办的敬老院25所,收养502人,城镇办的社会福利院1所,收养120人。      (马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