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鸡冠区

鸡冠区



                     地理位置
  鸡冠区是鸡西市政府所在地。位于穆棱河南岸,鸡冠山西侧。东部与鸡东县相接,界长为8公里;东南至西南与恒山区相连,界长为29.5公里;西与滴道区接壤,北隔穆棱河与城子河区相望,界长为16.5公里。区境东西横距最长为20.7 公里,南北纵距最长为16公里。
                     气  候
  该区气候为中纬度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冬长夏短,秋多早霜,气温较低,全年无霜期为115天——135天。但夏季因受副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降水较为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日照较长。全年日照为2700小时,春夏季为1 600小时,秋冬季为1 1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 546.7毫米,夏季(6月——8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8.6%,冬季降雪量平均为35——50毫米。全年温差较大,1月份平均气温在-18.5℃,7月份平均气温在22℃,温差为40.50C。最冷月温度最低值为-35.1℃(1951年 1月21日),最热月温度最高值为37.6℃(1982年7月15日)。
                     建置沿革
  鸡冠区有着悠久的历史。1974年在朝阳四队水库出土的陶器文物,据考证是 1 100多年前渤海国的陶器。1980年在刀背山古墓葬出土的石斧、玉佩、陶器残片、人头骨、人类牙齿,据考证是属兴凯湖的新开流文化遗物,距今有4 000——6 000年的历史。1903年(清光绪29年)有5户人家在鸡冠区附近落脚,开荒种地,渔猎为生。
  1921年(民国10年)在张家窝棚(今园林路附近)成立四甲甲所,张德利任甲长,隶属密山县第六区(平阳镇区),第五保 (鸡冠山保)。当时四甲管辖范围:东至鸡冠山,西至梁家窝棚(今梁家街附近),南至黄泥河子,北至穆棱河。
  1941年(民国30年,伪康德八年),密山县析置出鸡宁县,辖3个街(鸡宁街、恒山街、滴道街)。该地区为东安省鸡宁县鸡宁街。
  1946年3月,鸡宁县民主政府成立,将鸡宁街改为城市区。4月,土改工作团进驻城市区,并建立了鸡宁县城市区人民政府(今鸡冠区)。1948年 4月,将城市区改为城关区,把农村划出(原红星乡),成立城关区人民政府。1949年 8月,鸡宁县改称鸡西县,该区乃为城关区。1950年7月,将城关区改为第1区。1956年5月,将城关区改为鸡西镇。1957年4月,将鸡西镇改为鸡冠区。1960年 3月,将鸡冠区改为鸡冠人民公社。但保留区的名称,一套机构两映牌子。1967年2月,鸡冠区人民公社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3月成立接管委员会。1968年 9月,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0年9月,将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鸡冠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2月,撤销鸡冠区革命委员会,建立鸡西市鸡冠区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全区面积为 249.84平方公里。划分为红军路、南山、西山、西鸡西、向阳、立新、东风7个街道办事处和红星、西郊2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辖 121个居民委员会,2个乡辖19 个村民委员会。区政府有职能科室37个。红军路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新兴、鸿雁、红军、仲兴、团结、铁新、新华,红旗、铁路、红光、发展,新风、祥光、铁工、文明、站前、河滨17个居民委员会。南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建设一委、建设二委、南山一委、南山二委、花园一委、花园二委、厂南、乘胜、花园三委、跃进一委、跃进二委、南岗一委、南岗二委、胜利一委、胜利二委、大黄楼一委、大黄楼二委、小黄房委、建平委19个居民委员会。西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新楼、富强、奋斗、建工、康建、康乐、西山、六栋楼、新建、西建、文乐、西胜、建安、光明、西康、强胜、新安、鸡兴一委、鸡兴二委、康光、十栋楼、和平22个居民委员会。西鸡西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建民、铁东、先锋,铁北、前进、利国、铁安、西郊、建国、建兴、建华、新生、建新、铁兴,铁中、利民、铁西、铁利18个居民委员会。向阳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东山、培新、厂东、红楼、黄楼、北山一委、北山二委、四街、向阳、窑地、中心、东风、五七、铁南、园林一委、园林二委、窑东一委、窑东二委18个居民委员会。立新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矿部、岭南、北沟、东沟、解放东5个居民委员会。东风街道办事处所辖居民委员会有五一、东兴、东胜、新立、兴国,长征、永兴、电工、五四、河东、永昌、桥东、向华、鸡钢、井岗山、局东、果树场,桥南,建东、鸡冠山,电业、动力,电力计23个居民委员会。红星乡所辖村民委员会有西太、立新、东太、红星、红卫、红胜、前进、仁和、红光,朝阳、鸡兴11个村民委员会。西郊乡所辖村民委员会有太阳升、东胜、三合、西鸡西、团结、梁家、仲兴,新发8个村民委员会。
                     人  口
  1964年人口普查时,全区人口为 118 704人, 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区人口为199 970人,1985年,全区人口214 414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 858.21人。1964年到1982年平均每年人口增长为3.8%,1982年到1985年平均每年人口增长为2.4%。1964年全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75.12人,1982年全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00.39人。1985年比1982年增加57.82人,比1964年增加383.09人。全区1982年人口普查男女比例为:男占 50.9%,女占 49.1%。男性比女性高1.8%。按1982年全区人口199 970人计算,男性比女性多35 994人。
                     民  族
  全区民族结构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15个。汉族189 494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8%:朝鲜族6 003人,占区内人口的 1.5%。还有回族873人,蒙古族465人,锡伯族29人,壮族18人,达斡尔族9人,侗族11人,侬族6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3人,白族2人,苗族 1人,彝族1人,土家族1人。
                     工  业
  鸡冠区是全市工业发达的地区,全市主要工业管理机构和煤炭、电力、机械、冶金、轻工、纺织、化工、电子,食品等中省直和地方工业企业 520家均在区境内。区办工业有建筑材料、机械制造、轻工、化工、食品加工、煤矿等企业。主要产品有消防器材、建筑材料、燃料制品、服装、日用化工、橡胶制品、铸铁等。
                     交通运输
  鸡冠区是全市的交通中心。铁路有林密线横贯全区,在市区及西郊区设有两个 2等车站,即鸡西站和西鸡西站。担负着通往全国各地旅客、货物运输任务及3个区1个县的货物、煤炭发运任务。
  公路有穆密线、林密线、方虎线通过鸡冠区。同鸡东县、城子河区、恒山区及梨树区、麻山区都有公路和铁路相通。并在区内建有大型公路客运站,公路客车可直通哈尔滨、佳木斯、依兰、勃利、七台河、牡丹江、密山、绥芬河、八面通、集贤、宝清等地。鸡冠区内有市一运公司和市二运公司及各大厂矿的专业运输车辆。据统计全区有各种车辆 2 857辆。其中载重货车1 344辆,大型客车227辆,小型客车359辆,大胶轮车189辆,四轮车486辆,小货车158辆,特种车94辆。
                     农  业
  全区两个乡拥有耕地面积 3 133.3公顷。主要是供应城市居民的春、夏、秋菜及少部分粮豆。蔬菜年上市量可达3 000万公斤,鲜蛋上市量为 60万公斤,还有猪、禽等肉食品同从市外调肉制品可满足市场供应。1987年,全区农业总收入为4 00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636元。
                   教育、文化、卫生
  鸡冠区是全市教育的中心,大、中专院校和省重点中学,主要集中在该区内。黑龙江矿业学院、鸡西师范学校等大、中专、技工校及职大、业大等19所大、中专院校均在本区内。中学15所,其中省重点中学2所,市重点中学1所。企业办中学5所。小学25所,其中企业办小学2所,农村小学11所。该区还是全市文化,卫生的中心。区内有《鸡西日报》社和《矿工报》社,鸡西广播电台和鸡西电视台。该区还有市新华书店、艺术馆、青少年宫、市图书馆、专业和企业办的电影院、文化宫、俱乐部等文化娱乐场所。
  区内有中省直企业医院、市属、区属、乡属医院41所,私营个体医疗诊所35户,各级卫生人员1 044人。其中区属1所综合性医院,1所骨科医院,还有区卫生防疫站、区妇幼保健站、2所乡卫生院、19个村卫生所。
                    商业、集市贸易
  区内有闻名全市的园林路市场,还有新华、和平、广益、向阳等较大型的市场。小型集市遍布全区城乡。
  区内有百货商场、百货大楼等商店,同其它中小型商店构成供货齐全的日用百货、五金交电、水暖建材、工矿配件、副食品、蔬菜水果等商业中心。还有高,中、低档旅店服务业,成为全市均商业贸易服务中心。
  中共鸡冠区委
  书 记 李言泽
  副书记 邓 华(兼) 赵令函
  人大常委会
  主 任 梁国才
  副主任 刘新胜 佟清河
  人民政府
  区 长 邓 华
  副区长 陈学凯 宁德金 王宝顺 李清飞 李明生
  政协区委员会
  主 席 关文林
  副主席 关家彦 唐国忠
  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 姜学圣
  人民武装部
  政 委 胡安信
  部 长 刘宝忠
  人民法院
  院 长 王树友
  副院长 于洪武
  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安丰太
  公安分局
  政 委 薛振斌
  局 长 王敬仁
  商 委
  主任 刘文斌
  研究员 那克 傅世维 邓忠凯 赵文清 李志轩  张恒祥
                                 (田永海 杨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