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河区
城子河区
麻 山 区
地理位置
麻山区位于市中心区西部,距市中心59公里。东与滴道区相连,西北与林口县毗邻,南与穆棱县和梨树区接壤。全区面积为425平方公里。
气 候
麻山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短促、温热而多雨,年平均气温3℃,最冷月(1月) 平均气温-3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4℃。无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降雨期多在7至9月。
行政区划
麻山区辖一个乡(麻山乡) 一个街道办事处(西麻山办事处)。麻山乡下设 22个村民委员会(麻山、青龙、和平、太和、双岭子、共荣、土顶子、龙山、吉祥、 西大坡、新发、岭南、大云山、小云山、山河、新光、前东新、后东新、新富、五龙、振兴、二场)。 西麻山办事处下设17个居民委员会 (中心、南山、民主、车站、团结、跃进、建国、和平、胜利、勤俭、新建、红旗,兴华、前进、新立、石墨、生产)。
人口、民族
麻山区总人口35 664人,其中,男性18 486人,占总人口的 52%,女性17 178人,占总人口的48%。非农业人口19 159人,占总人口的53%。汉族占大多数,有少量朝鲜、满、回,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
自然资源
麻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蕴藏量,种类居6区之首。
(一)非金属矿产资源
麻山非金属矿品种多,质量好,储量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初步查明有石墨、大理岩、透辉岩、石英石、甲长石、泥炭、石灰石等10余种。
石墨 矿体分布在和平、土顶子、黄望沟、西麻山与林口县交界处等地。地质储量约为5 300万吨,含碳品位在10%以上。少部分为粉状小鳞片石墨,大部分为鳞片状石墨。
大理岩 矿体集中分布在大云山。品位大于50%,地质储量1.5亿吨。
花岗岩 可加工装饰材料、建筑材料。仅共荣一处储量约达2.8亿立方米。
透辉岩 矿体主要分布在龙山、共荣两地,地质储量预计3 000万吨,为陶瓷节能原料。
(二)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面积为40 48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5 854.1公顷,占14.4%;林地面积18 096.1公顷,占44%。荒山面积7 640.5公顷,占18.8%;荒地面积828公顷,占2%。土壤类型呈垂直分布,主要有棕壤、白浆土、白浆草甸土、草甸土、泛滥土5个土类,土质肥沃。
(三)水资源
麻山区境内有一条较大的河流——牤牛河,发源于小云山,经麻山、滴道汇入穆棱河,全长48公里。上游有1处龙山水库,蓄水量约430万立方米。同时还有10多条自流渠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四)野生资源
麻山区野生资源较为丰富。药用植物有党参、人参、黄芪、刺五加等几十种,山野菜有蕨菜、金针菜等10余种,野生食用植物有山葡萄、山梨、榛子、木耳、蘑菇等。
工 业
麻山区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2年麻山矿撤离后,建筑材料工业成为区、乡工业的主体产业。1986年区办工业企业已由1978年的6家发展到14家,乡办企业发展到6家。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红砖、盘秤、石墨、碳化硅、碳化硼、开关、薄铁制品、电解石墨、白灰、地下阀门、坩埚,水刷石等15个品种。
1986年末,区乡工业总产值达到1714.6万元,比1978年增长 4.1倍。碳化硅、石墨两项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年创汇额达100万美元,1986年税金41.6万元,利润总额21.4万元。
1987年,区乡工业总产值达到1 817.3万元,比1978年增长 4.32倍。新增溜子推移器、焦炭、铝杆秤、花岗岩石材、电极弧、碳化硅制品等 6个品种。碳化硅、电解石墨、石墨等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1987年出口创汇额108万美元,其中区乡工业企业51.76万元。
农 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麻山区农村,全面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使农村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8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38万元,比1978年增长 83.3%。多种经营收入达到280万元。粮食总产量6 910吨,比1978年增产488吨。1987年,麻山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粮豆产量减产。粮豆总产5 650吨,比1978年减少772吨。但果树、烤烟、木耳、养鱼等多种经营生产迅速发展。果树面积扩大到151.5公顷,木耳段发展到40万段,烤烟面积扩大到189.3公顷。多种经营收入290万元。广大农民通过抗灾自救,做到重灾之年减产不减收,全区农业总产值超过 1986年,达到609万元,比1978年增长1.64倍。
商业市场
随着生产的发展,城乡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繁荣,购销两旺。1986年全区有国营商业10家、集体商业11家、个体有证商业295家,从业人员 776人(含个体经营295人),平均每万人有商业网点79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77.5万元,其中消费品零售额752.5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25万元。农贸市场 1处,全年成交额达86万元。1987年全区有国营商业10家,集体商业11家,个体有证商业304家,从业人员800人(含个体户304人),平均每万人有商业网点 81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68万元,其中消费品零售额741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 27万元。农贸市场1处,全年成交额达到93万元。
财 政
1987年底前,麻山区属于上级拨款单位,1986年,市财政拨款1 869 867元,比上年增加28%,收支平衡。1987年,市财政拨款2 140 523元,比上年增加14%,收支平衡。
交通运输
麻山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林密线铁路纵向穿越全境。区内铁路里程为 30公里,经过3个站2个乘降所。方虎线、麻梨线公路在区内搭接。区内里程为 34公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全区拥有汽车运输车辆166辆,1987年铁路、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达706 449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85564人/公里。
科 技
1983年,全区有各类科技人员131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者7人;1987年全区有各类科技人员487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者112人;有科研组织3个;两年中有1篇论文在省里获奖、8篇论文在市里获奖。
教 育
1987年末,全区有小学28所,其中有农村小学24所,小学在校生4 356人。中学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3所。中学在校生2337,中小学专任教师33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5%。1986——1987年,全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77人,同大专院校输送26人。成人教育有职工学校、农民技术学校各1所。
文化体育
1986、1987年两年,全区有影剧院、文化馆、文化站、电影管理站、书店各 1个。举办山城音乐会2次,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4次。有电视差转台1座,有线广播站1个。1987年1O月,新建了卫星地面接收站,麻山地区居民可直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节目。 全区有业余体校1所,篮球比赛场1处。两年中举办球类比赛、棋类比赛等全区性的体育活动12次。
卫 生
1986、1987年两年,全区有医疗卫生单位37个,其中综合性医院1个,诊所9个,农村卫生所25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全区共有医护人员138人,床位 45张。平均万人拥有1.3张床位。
人民生活
1987年,全区职工工资总额1056.7万元,比1978年增长72.5%,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 745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60元,比1978年增长3倍多。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和衣着质量有很大的改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普通居民家庭。1987年末,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达957万元。
中共麻山区委
书 记 王世录
副书记 张纯生 李殿山(兼) 人大常委会
主 任 高凤久
副主任 张铁成
人民政府
区 长 李殿山
副区长 吴千一 王殿武 李殿君 阎洪涛
政协区委员会
主 席 张纯生
副主席 马士孝
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 王振宗
人民法院
院 长 孙英魁
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王显良
公安分局
政 委 董永富
局 长 董永富(兼)
研究员 张凤荣
(魏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