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配煤矿
矿区概况
统配煤矿
煤炭资源的勘查与开采
鸡西煤田发现于元朝至大元年到四年(1308—1311年),零星开发最早始于明朝永乐元年到二十二年(1403—1424年)。但有组织地进行煤炭资源的正式勘探,大概是1914年奉天人袁大章等成立的“密西煤矿公司”在黄泥河子(今恒山区境内)的勘查。此后,1923年至1943年,分别有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公司、日伪密山炭田调查班、满铁调查部、伪满煤质煤量调查委员会对穆棱、鸡西(黄泥河子)、滴道、恒山、城子河一带做过多次调查,共同结论为“资源丰富、前景可观、易于开采”。1943年,伪满煤质煤量调查委员会的最后一次调查认为,恒山、滴道、城子河、麻山等地的煤炭储量为9.4亿吨,推测量为15亿吨。
新中国成立后,为大力发展煤炭工业,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要,鸡西矿务局极为重视长远发展后备资源的不断扩大,在积极依靠煤田地
质勘探队伍 108队进行普查、详查和精查的同时,局专门成立了地质勘探队,开展常年性的生产补充勘探工作,在技术装备上也不断改善。1949年至1987年,矿务局虽已采出煤炭3.38亿吨,但由于 108地质勘探队和局属地质勘探队的辛勤工作,目前矿区煤炭储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几倍的增加,1987年,全局煤炭储量增加到15亿吨,为1949年的34倍,其中可采储量为13.3亿吨,为1949年的24倍。按鸡西矿务局年产1500万吨计算,还可采百年以上,前景确实可观。
鸡西矿区资源丰富,煤种齐全。除盛产主焦煤和气煤外,还有贫煤、瘦煤、肥煤、弱粘煤等,局部地区有大量褐煤。矿区西北部的麻山、滴道、大通沟等矿为主焦煤,经洗选加工后,直接供鞍山钢铁公司和大连化工厂,中部与南部多为气煤、肥煤,是工业,民用的上乘燃料。
鸡西矿务局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煤炭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早在50年代初,即对矿井的开拓、巷道的布置以及采煤方法诸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以达到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最大限度地回收资源的目的。近40年来,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大,井区的延深,生产条件日益困难,但地质工作者不断地提供资源储量建设了新区,同时对老矿井进行挖潜,技术改造,大搞矿井,采区和工作面集中生产,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因此,全局煤炭产量稳定增长,尤其是从1975年起,已连续12年超过千万吨,并且以每年47万吨的幅度递增。在采区煤炭资源回采率方面,也由60年代的77%上升到1987年的84.3%。
在煤炭的开发中,鸡西矿务局对1958年“大跃进”时区(公社)开办的小煤窑,按国家有关保护资源的要求,加强了管理与整顿。1970 年,贯彻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煤炭资源保护,严禁乱开小煤窑的通知精神,从局到矿进一步强化了审批手续。进入80年代以来,在贯彻“有水快流”的方针中,矿区掀起了国营、集体、个体大开小井的热潮,出现了不经审批私开小煤窑的混乱局面。为此,矿务局重申了保护国家煤炭资源的有关规定,对小井开发严格执行必须具备“四证一坚持”的规定,否则不准开井,已开的予以取缔,从而保护了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保障了国营煤矿的生严安全。
党委书记 高 堂
副书记 王明治 曲建新
局 长 陈志奎
副局长 顾守信 装崇义
平 原 刘荣森
安监局长 吴维周
纪委书记 王占山
副书记 于文龙 郭林海
煤炭部巡视员 谢文涛
工会主席 肖 明
副主席 张士学 王树清总工程师 周露彬 副总工程师 奚绍甲 王金霞
艾宝光 矫玉亮 刘长海 魏连弟
总经济师 王 莹
副总会计师 邓 玉
教委主任 于喜林
集体企业总公司经理 王永兴
研究员 周长生 李 雯 李 文 张景俊
(唐克余)
恒山煤矿
恒山煤矿位于恒山区境内,矿域面积40余平方公里。该矿前身私营密西煤矿,建于1916年。1938年由密山炭矿株式会社收买后,于1939年 4月成立恒山煤矿。是鸡西矿区最早开发的煤矿之一。
1946年 9月,恒山煤矿回到人民手中。该矿即试用截煤机掏槽,开创了采煤机械化的新纪元。在采煤方法上试行了短壁后退法。50年代崔国山掘进队推行长钎子打深眼、多循环,平行流水作业和辅助工序交错流水作业,成品棚子空心炮等经验,连续创造多头月进540米和707.5米的全国最高纪录。60年代兴建全局第一个皮带斜井,70年代投产后实现了集中生产。虽然60年代中期矿井进入衰老期,生产能力下降,但在第 2期矿建工程移交后,特别是通过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调整、改革工作,原煤生产一直较稳定,年平均产量达118.9万吨。
1986年,恒山煤矿深入改革承包,对领导体制、经营方式、承包形式、目标管理和分配形式进行探索、完善,基础工作有了加强。全年完成原煤96.4万吨,掘进总进尺完成24 018米,超计划18米。采煤工作面单产11 518吨,比计划提高60.5%,居全局前列;掘进工作面单进103米,超计划22.6%;回采效率和掘进效率分别超计划39.4%和10%。集体企业公司产值完成570万元,超过计划1.4%。
1987年,恒山煤矿以拼搏、进取、奉献、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搞改革、打基础,战天灾、闯困境。以南采区为点,以班组为突破口,加强班组建设。实行职工工资和成本、煤质、安全、效率挂钩,生产各项指标与段队、班组、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当年,暴雨和井下透水,两次遭受水灾,矿井停产、职工住房被淹,经全矿上下团结奋斗,抢险救灾,迅速恢复正常生产。全年原煤产量仍完成89.5万吨,超计划4.5万吨,掘进总进尺完成25 074米,超计划2 074米;全矿单产、单进分别比国家计划提高32.4%和14.9%;全员效率比国家计划提高 23.7%,百万吨死亡率降至2.23。由于全矿采取增产和提质两项措施,使全年亏损指标比计划减亏17万元。
党委书记 邓振儒
副书记 高凤山 李复友 姚海峰
矿 长 隋启荣
副矿长 郑海峰 邹志文 吴 时 张文兴 李栋林
总工程师 姜大文
总会计师 范守宽
工会主席 周尚林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李永才
经 理 杨福祥
(吴国功 马熙援)
滴道煤矿
滴道煤矿位于滴道区境内,矿域面积84平方公里,以盛产优质主焦煤而驰名国内外。滴道煤田发现于1906年。1935年由伪满炭矿株式会社建矿(后称滴道采炭所)。1935年至1944年,在日伪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下,残酷统治压榨矿工,共产煤 521万吨,数万矿工死于非命。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矿井和设备被日本人炸毁。
1947年 2月,东北工矿处接收该矿,进行了民主改革,迅速组织恢复生产。1949至1985年,全矿共产原煤6085.6万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为不断供应鞍钢扩大再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地面建筑完成 400多万平方米,职工文化生活福利设施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1985年,该矿在矿井日渐衰老的情况下,乘改革的东风阔步前进,全年仍生产原煤195.58万吨,工业总产值完成1 837.4万元。
1986年,为提高单产,加强工作面的管理,坚持正规循环作业,狠抓重点井、队,发挥高档工作面优势,开展上纲要创水平竞赛活动,使煤炭生产出现了首季开门红,二季夺过半,三季超七五,四季高跨年的局面。全矿完成原煤209.3万吨,有7个采煤队达到“上纲要”等级队水平。总进尺完成36056米,超过计划1 056米。安全工作突出抓了瓦斯、煤尘管理和通风甲级队建设,大上安全技措工程,使全矿的安全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百万吨死亡率达3.26。
1987年,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承包办法,狠抓安全和矿井标准化建设。为缓解采煤接续紧张的局面,矿将当年定为“掘进年”,狠抓三采区移交,六、九井技改工程,二、三采配风巷贯通,九、十一井和八井二段延深等重点工程和继续开展“上纲要、创水平”活动,全年总进尺完成35 419米,超进1 919米;开拓完成 6 106米,超进606米。全矿还以防治瓦斯、煤尘防爆为重点,狠抓基础,上标准,从严治矿,百万吨死亡率继续下降到2.84。这个开采50多年的超级瓦斯大矿,连续15年无重大事故。
党委书记 徐振林
副书记 张复安 李国忠 邹文华
矿 长 于洪文
副矿长 富振维 王柯林 孙德礼 吕贵和 李奎德
总工程师 于德夫
总会计师 袁桂藩
工会主席 吕克敏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王凤喜
经 理 邹积堂
(盖烈夫 马熙援)
麻山煤矿
麻山煤矿位于鸡西市麻山区境内;建于1942年(伪康德9年),1945年产量为20余万吨。1947年,东北工矿处接收后,发动矿工开展民主改革,恢复生产,从此原煤产量日增。但从60年代起,由于煤炭资源所限,1977年 7月,老井生产逐步转移到杏花新区。并由过去分散的斜井生产,变为集中的竖井生产。
麻山矿杏花竖井是鸡西矿务局自己设计、施工,年设计能力为 120万吨的现代化竖井。配有年入洗量为120万吨的洗煤厂1座。
1986年,该矿以煤炭生产为中心,突出抓了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和标准化矿井建设工作。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开展劳动竞赛和队组创水平活动,年产原煤 83.48万吨,比计划增产3.48万吨。掘进总延米和开拓分别完成12509米和1 420米,总延米提前73天跨年。安全生产通过抓基础、上标准,反“三违”、除“三害”,千人负伤率达2.27,百万吨死亡率达3.48,比上年下降 8.8%。实行经济承包,抓增产提质,控制支出,挖掘劳动潜力,全员效率每工突破1.2吨, 全矿年盈利140.4万元。回收、修旧利废节约65.8万元。
1987年,在改革的推动下,积极发扬“求实、创新,奋进,争标夺魁”的企业精神,继续狠抓安全、生产、经营、斜立过渡和标准化矿井建设。原煤完成 84.3万吨,比上年增产8 000多吨。总进尺、开拓分别完成1.6万米和2992 米,超额完成计划。标准化矿井建设经东煤公司验收获总分83.17分,评为国家2级标准化矿井。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系统实行了配套改造,实现了通风、排矸、采暖三集中,保证竖井正常生产,开创了竖井1年接收,1年正规化、1年建成标准化矿井的新局面。全年亏损比计划指标减少14.6万元。原煤灰分完成20.64%,分别比计划和去年降低6.67%和2.32%。全员效率每工完成1.178吨。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82。
党委书记 范新坤
副书记 宋桂林 雒万春 孙殿礼
矿 长 王瑞增
副矿长 尹德荣 邢 玉 徐常义 林凤歧
总工程师 陈 强
总会计师 孙英杰
工会主席 刘国华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张子树(老区) 王祖旭(杏花)
经 理 何远阁(老区) 高俊山(杏花)
(曲永喜 马熙援)
城子河煤矿
城子河煤矿位于城子河区境内,全矿面积 100平方公里,是鸡西矿务局现代化大型煤矿之一。该矿建于1939年(伪康德6年)。到1945年 8月,共产煤289万吨。光复时,日本人将矿井,厂房、设备炸毁,成为废墟。
1947年 2月,东北工矿处接收并开始恢复矿井。1958年大开小土群,新建矿井,年产量猛增至180万吨。“文化大革命”中,产量曾下降到年产 78万吨。1972至1930年进行矿井改造,斜井生产集中于新建的竖井后,年设计能力由96万吨增至120万吨。1984、1985 两年全矿实际产量分别达206万吨、207.6万吨,创造了该矿年产历史的最高纪录。
1986年,城子河矿以安全、接续、生产、财务工作为重点,全面强化管理,特别是为汲取1985年“10.5”特大死亡事故的沉痛教训,突出安全生产的整改,做到自身求严,消除思想隐患,加强业务保安,使全年安全局面大为改观,全矿千人负伤率降到1.8,百万吨死亡率降至3。在生产接续上大打生产准备会战,打开3个煤层,形成5个系统,全矿完成原煤产量165.5万吨,掘进总进尺2.38万多米,分别为计划的82.5%和83.2%。
1987年,矿以煤炭生产为中心,重点抓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斜井向竖井过渡和增产节约 3件大事。全矿职工在“创一流,争上游”精神鼓舞下,积极装备两个采煤高档工作面,加强回采中的现场管理,有 4个采煤队达到国家等级队标准。全年原煤产量超额完成,并比1986年增产27万吨。在增收节支中,重点抓了原煤入洗,全年入洗原煤达281万余吨,创收2 250万元。
党委书记 赵明生
副书记 刘玉厚 那文玉
矿 长 慕维金
副矿长 姜春寿 江广德 张 发 薛景刚
总工程师 蔡洪波
总会计师 车承孚
总机电师 李静思
工会主席 张继鹏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潘金通
经 理 宿振林
(耿化合 马熙援)
穆棱煤矿
穆棱煤矿位于鸡西市梨树区境内,矿域面积70余平方公里。该矿于1924年(民国13年)建立,始为中俄官商合办,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鸡西后,变成日俄生产经营。1946年 6月,中共松江省委派陈慕华、钟毅接收穆棱煤矿,分别担任矿的党代表、军代表,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改革,恢复生产。1950年,穆棱煤矿隶属中长铁路煤业处领导。1953年划归鸡西矿务局。该矿50年代初期,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量82万吨。1958年“大跃进”中,新建了七、八井和一批小土群,产量达到123.1万吨。60年代初,经调整稳定在 116万吨左右。到70年代达126万吨。采煤机械化程度亦随之提高到 85.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整顿企业,深入改革,贯彻执行矿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同时,调整矿井布局,狠抓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推行经济承包,使这个开采60多年的老矿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40至150万吨左右。
1986年,穆棱煤矿在深入改革中,针对煤矿市场变化,坚持走“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消化”之路,实现煤炭稳住水平,生产原煤151万吨(大井146.8万吨),分别超过上年计划和承包计划;开拓打开 4个采区,掘出17个工作面,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 445万元,盈利350万元。
1987年,该矿针对工作面接续紧张的问题,全面实行调整、改造、提高,突出掘进的方针,抓好煤炭生产和多种经营,并脚踏实地地付诸实施。全年掘出24个工作面,永久性巷道一次成巷3145米,为采煤接续创造了条件。全年原煤产量提前33天完成国家计划,达到 142万吨,单产达到1.2万吨。这一年继续加强了标准化矿井建设,采掘工程一级品率分别达到97%和80.26%,机电设备完好率达到87.04%,防爆率达到99.74%。由于实行段队值班干部安全生产百分考核,综合计奖的办法,违章现象明显减少,千人负伤率降到 1.5以下,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41。该矿还增产适销对路产品,全年外销煤140万吨,平均售价36元,完成了114万元的减亏指标。在以煤为主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筹建了石墨矿、金属硅冶炼厂、膨润土加工厂、无机大理石加工厂、制氧厂等项目,年创产值70多万元。
党委书记 华泽桥
副书记 刘福元 王延 张祝文
矿 长 李复才
副矿长 高玉民 孙增远 张 孚 傅云溪 许瑞龙
总工程师 张云程
工会主席 顾本能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冯立义
经 理 孙延模
(杜洪军 马熙援)
小恒山煤矿
小恒山煤矿位于鸡西市恒山区境内,矿区面积27平方公里。
该矿的竖井是解放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对现代化竖井,设计能力60万吨。1950年7月开工,1955年 2月投产。1957年,将原恒山矿两对斜井划归小恒山矿,设计能力增加到144万吨。1964年从波兰引进的第 1台滚筒式采煤机。年后,又相继引进英国,联邦德国、波兰和使用国产房山、苏南支架厂等7套综采设备及奥地利、苏联、英国产的4套综掘设备。1979年至1980年,综采工作面单产(月产)计 4次创煤炭工业部和黑龙江省煤矿最高纪录;1983年,综采工作面创造了180度旋转采煤新工艺;1985年全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100%和92%。获煤炭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被列为全国首批建设的现代化矿井,被国家经委确认为全国64个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之一。
1986年,在深入改革中,健全以矿长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把“包”和“保”的指标层层分解。全矿6 598名职工(其中干部1 322名)实行全员、全方位的目标管理,加强了对生产经营的控制。并首次使用了美国薄煤层连续式采煤机和薄煤层仰采配套墩柱及从美国引进的DAN—6400型矿井环境安全监测设备。这一年,全矿完成原煤产量227.8万吨,工业总产值 5 873万元,与1985年相比,全员效率、回采效率、综机效能和单产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全员效率达2.024吨/工,提高0.274吨/工,居东煤公司所属各矿之首。与全国14个样板矿的28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相比,有11项居前5名,22项居前10名。
1987年,全矿7 105名职工围绕矿井现代化建设,调整、改革了生产管理体制,将3个综采队与掘进井区合并为4个井区,便于集中指挥。这年全矿完成原煤254万吨;掘进总延米,全员效率,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等 4项经济技术指标好于1986年。但由于矿面临二水平向三水平过渡,采区生产能力减少,综采设备老化和材料设备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之经济承包责任制落实不够好,矿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全年财务亏损1028.6万元。
党委书记 李树奎
副书记 李远海 祖炳章
矿 长 曹天元
副矿长 司纲建 彭金生
史延进 郭希民 沙维书
高昌烨 杨景才
总工程师 栾慎会
工会主席 王成信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郝永良
经 理 赵维志
(雷崇普 马熙援)
二道河子煤矿
二道河子煤矿在鸡西市恒山区境内,矿域面积 20.64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与恒山站国铁接轨,公路通往邻矿和市区。
该矿煤田发现于1912年。解放前,日伪曾进行勘查并少量开采。1949年至1954年,鸡西矿务局进行全面普查和勘探,查明可采储量为4 000万吨。1956年12月建井,1958年3月建矿。1959年产煤56万吨,1960年起超过设计能力(78万吨),年均产量87.9万吨。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各种干扰和三、四斜井采完,10年中只有 3年完成计划。1975年,全面整顿企业,建立岗位责任制,大搞设备、巷道维修会战,原煤产量完成 105.2万吨,盈利50万元。矿被煤炭工业部和黑龙江省煤管局命名为“学大庆先进单位”。1980年起,通过狠抓矿井改扩挖潜,大上机械化,技改措施配套,整顿安全工作,改革承包和实行矿长负责制等,至1985年原煤产量上升到180万吨,标准化矿井和文明矿区建设在全局名列前茅。
1986年深入改革承包,狠抓安全和质量标准化工作,全矿出现了新局面。原煤产量突破20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开拓完成4 941米,比计划超进1 211米;工业总产值完成 4 440万元,比1985年增加501万元,百万吨死亡率降至O.54,有9项经济指标列全局榜首。这一年是产量最高、质量最佳、安全最好、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被评为全国先进矿。
1987年,二道河子矿面临二水平收尾向三水平过渡,采掘接续紧张的局面,矿以改革总揽全局,狠抓掘进、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等关键问题。进一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为兑现承包指标,引进 2台综机,21个掘进队全部实现机械化,有的掘进队实现水泥锚杆支护化。全年开拓和掘进总进尺分别超进2 435米和2 673米完成计划。原煤仅少于1986年3万多吨,完成197万吨。为提高煤质与吨煤售价,制定了煤质承包经济责任制,扩建了洗煤厂,增加70名手选工人,使原煤灰分和含矸率比计划分别降低 2.03%和0.18%,并盈利340万元。被煤炭工业部评为煤质管理优秀矿井。
党委书记 曹明义
副书记 李云岚 朱云武 唐太平
矿 长 马廷坦
副矿长 沈吉盛 于善福 张崇贤 刘 发 杨守琢
总工程师 董兆生 工会主席 刘裕发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王东明
经 理 李 申
总会计师 杜常庆
(陈德柱 马熙援)
正阳煤矿
正阳煤矿位于鸡西市城子河区境内,矿域面积21平方公里。该矿于1958年建井,1959年1O月建矿,年设计能力为36万吨。1966年至1977年进行了第 1期矿井改扩建,产量提高到63万吨。1978年核定生产能力为65万吨。1982年至1985年末,第 2期改扩建工程竣工,年设计能力提高到 90万吨。建矿至1985年共为国家生产原煤1 189.7万吨,工业总产值完威25 904.7万元,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1986年,在深化改革中,从改进管理体制入手,突出抓了生产装备和基础工作。全矿 7个生产区队、31个机关科室,精简为4区1队和18个科室,整顿了干部队伍和劳动组织;大打了生产接续工程、采区综机接续、五采上综机和第 2期改扩工程收尾会战,全年掘进总进尺和原煤产量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采掘同步增长。185综采队年产原煤40.65万吨,提前86天跨年,达到煤炭工业部甲级队水平。
在安全生产和质量标准化上,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安全大检查,开展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全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2.5,采掘工程质量消灭不合格品。
1987年,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完善改革承包、抓好掘进和质量标准化为重点,促进原煤产量、进尺、生活福利和企业管理工作 4个大上。各部门、各系统制定达标规划和经济责任制,并组织落实。矿区制定了《正阳煤矿经营管理办法》和12项管理制度。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加强煤质管理,实行单项奖罚;精简、安置了 707名富余人员;财务实行费用承包、按定额发料等措施,使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安全生产又登新台阶。采掘工程质量1级品率达88%,12个采掘工作面达到局级标准;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12;原煤年产量达88.68万吨,比上年增加 7.2万吨;掘进进尺完成14 882米,比上年多进3040米。其中一采区8303掘进队,全年总进尺2681米,达到煤炭工业部甲级掘进队标准。全年亏损556。3万元,比上年减亏100.7 万元。
党委书记 王殿忠
副书记 张仁光 董智生 陈万宝
矿 长 崔克瑞
副矿长 巩兴厚 邓国柱 艾长有 李春生 武 坤
总工程师 韩本道
总会计师 董玉成
工会主席 李兴昌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肖传胜
副书记 孙焕章
经 理 任振华
总会计师 王 泉
(李长春 马熙援)
张新煤矿
张新煤矿位于鸡西市恒山区境内,矿域面积16平方公里。1938年称张新采区,隶属恒山炭矿,开有一、二坑。1949至1958年,已查明地质储量4 000万吨,可采储量3 000万吨。1958年8月,以边勘探、边设计、边建井,边生产的方法兴建西竖井,年设计能力为60万吨(1968年改为45万吨),1964年7月投产并建立张新煤矿。
1980年以后,该矿实行经济承包,推行岗位经济责任制和矿长负责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到1985年,该矿累计生产原煤786.6万吨,平均年产35.6万吨。
1986年,矿以“拼搏、创新、夺魁”的办企业精神,实行投人产出总承包,变两级管理为3 级管理,将生产、安全、经营指标和工资奖金捆在一起,逐级砍块包干,增强了企业活力,使产量、产值、效率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有5个掘进队上纲要;采煤增加了单体液压工作面,试行墩柱采煤等新技术,薄煤层使用 BW—100型机组,西一、西二和东一绞车实现两级自动化管理。当年产原煤达70万吨,超过年计划的 10.6%。由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转轨变型,端正党风工作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1987年,该矿以改革总揽全局,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内部审计制和干部实绩考核制。为增收节支,加强了煤质管理和原煤销售。突出抓一、二井投产,掘进进尺提前58天跨年,为采煤增添了后劲。8月份,连降暴雨,全矿停产13天,全年完成原煤产量763.1万吨,其中大井生产提前5天跨年。
党委书记 李 方
副书记 齐绍义 李玉田 张承荫
矿 长 宋玉玲
副矿长 王忠厚 张连珠 左 明 赵洪亮
工会主席 马宣志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于正满
经 理 石星辰
(黄绪祥 马熙援)
东海煤矿
东海煤矿是鸡西矿务局直属煤矿之一。坐落在鸡西市鸡东县境内,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东邻8510农场红旗煤矿,西南与鸡东县新华乡、东海乡接壤。矿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林密线接续,公路与方虎线接续。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响应毛主席“屯垦戍边,保卫国防”的号召,来到北大荒,进行祖国的边疆建设。农垦部长王震组织边疆巡视团,决定以永安农场为基地,建立一个人造石油厂,在拥有煤井、炼油、炼焦、炼铁、萤石等厂点的基础上改称采炼厂。1960年12月由多种经营转为以生产煤炭为主,1961年正式成立牡丹江农垦局东海煤矿。1965年11月,划归鸡西矿务局,1975年自行设计、开拓的3井2斜投产使用,设计能力由年产20万吨上升到65万吨。1980年引进使用联邦德国联合综采设备,使全矿原煤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83年首次突破了设计能力,产量达74万多吨,创建矿以来最高纪录。矿井的安全、通讯、照明等条件均有所改善。1986年至1987年,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在改变煤炭品种单一的工作中,东海煤矿走在全局的前面,年总产值1 374.5万元。全矿有 3个生产采区和9个辅助科室,并设立了东海煤矿多种经营实业公司,下设林业、商业、建材、机电设备维修、石墨等6个分公司。企业实行了矿长负责制,1987年全矿拥有各种机电设备2 922台,固定资产2 911.2万元。全矿职工生活福利文教卫生事业都有了新发展。职工总数为3 952人,其中干部为330人。
东海煤矿先后于1975年荣获煤炭部授予“勤俭办企业先进单位”称号,1978年煤炭部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1984年至1987年先后荣获市、省、国家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连续4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东海煤矿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全局、全市的后进单位。1983年,在矿党委的领导下,全矿大打计划生育工作会战,经过 1年的努力,全矿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新局面,晚婚率、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消灭了计划外生育;1胎妇采取措施100%,2胎以上和40岁以上夫妇做结扎手术达到90%以上,1984年至1987年先后被评为市、省、东煤公司的先进单位。其中1985年3月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党委书记 李德江
副书记 王旭光
矿 长 高正泰
副矿长 赵明贵 金东华
总工程师 金基云
总会计师 宋 波
总机电师 张 树
工会主席郭庆运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张立衍 宋祥顺
副经理 赵永武 史景堂 杨文斗 张善维
总会计师 郭效同
(刘志学 左春山)
平岗煤矿
平岗煤矿位于梨树区境内,矿域面积24平方公里。煤田于1930年由俄人发现并做过开采;1937年先后由日本人开采和白俄资本家经营;1945年隶属“满炭”的穆棱炭矿公司,以小露天方式开采至光复。
1947年 4月,松江省政府曾在此成立凤山煤矿。1958年至1965年,先后由市冶金局和碱场矿经营。1970年 5月,划归穆棱煤矿(称九井)。当时,大通沟煤矿为找接续矿井到达平岗,成立平岗建井筹备处。1972年1月建立平岗煤矿,年设计能力为72万吨。
平岗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建设的产物,先天不足。投产后至1979年,基本上霏打高产战役出煤,加之地质复杂,生产接续经常失调,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至50万吨左右。1980年,通过打探巷找到新煤田,调整采掘比例,进行矿井技术改造,1985年又打开东采区, 矿井生产能力增加。 同时,改革生产工艺,大上机械化,特别是实行二包(产量、吨煤工资)、四保(安全、质量、成本、进尺)为内容的承包方案和奖金与经济效益挂钩等措施后,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产量达64万吨,打破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单产、单进、全员效率等1O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建矿至1985年共产原煤504.7万吨。
1986年,该矿提出“争上游、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以突破设计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机械化,使采煤实现生产连续化、运输皮带溜子化、装载煤仓化。机械化程度达到 60%。全年原煤首次突破设计能力,达到72万吨。
1987年,进一步完善内部承包,充实以吨煤工资含量包干为主体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的多种承包办法。原煤生产采用BM—100、MLS3—170采煤机组、单体液压支柱和联邦德国皮带,增加了1202、1201两个机采高档工作面和钢铁化支护,使矿井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全年生产原煤83万吨,实现连续 3年每年以1O万吨的幅度增长。有12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党委书记 李国政
副书记 许广坤 张玉清 王西训
矿 长 刘悦明
副矿长 赵玉琦 冯 宽 王明礼 白长奎 丁元盛
总工程师 王明瑞
总会计师 赵松岭
工会主席 高正勇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高忠山
(李国林 马熙援)
大通沟煤炭生产公司
大通沟煤炭生产公司位于滴道区境内,面积15平方公里。其前身是大通沟煤矿,建于1958年,1960年投产,年设计能力为40万吨。该矿在60年代曾以高产、高效、低耗成绩突出被省、煤炭工业部授予“大庆式企业”、“勤俭办矿”先进单位称号。1984年 7月,局将其并人滴道煤矿,同年10月划出成为局直属煤炭生产公司。建矿至1985年,共生产原煤690.4万吨。
该公司针对所辖煤田地质储量少、矿井生产能力递减到24万吨的实际情况,在1986年的改革中,坚持走全面挖潜之路,大力精简机构,整顿劳动组织,实现服务人员精干,采掘一线满员;对材料费实行单项承包;工资分配实行全额浮动,以量计分,以分计酬;成立煤质销售科,加强原煤筛选,开展对外加工,搞活煤炭外销等。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专、兼职检查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隐患,对“三违”人员办班培训,消灭了死亡和重大事故。1986年,生产原煤28万吨(其中小井煤6万吨),比1985年增产2万吨。掘进进尺完成3 424米,比1985年增进581米。
1987年,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深入开展质量达标和“双增双节”活动。改革公司领导体制,理顺党、政,工的关系,确立公司经理和井长负责制,实行集体、个人和租赁多种形式承包,落实经营责任制。全年完成原煤产量30 万吨(其中小井煤7万吨),掘进总进尺完成4 030米,比上年增进950米。该公司通过实行承包,严肃处理“三违”人员,增强安全设施建设,使公司安全期延长到760天。
党委副书记 杨长春 张廷秋 秦贵君
副经理 刘贺楼 谭世丰
王殿友 张恩平
总工程师 李廷尧
总会计师 陆用礼
工会主席 张 生
(刘向东 马熙援)
滴道洗煤厂
滴道洗煤厂位于滴道区境内,厂域面积24平方公里。其前身是伪满滴道炭矿简易手选厂,建于1935年(伪康德二年)。后经两次扩建,设计年入洗原煤 150万吨。1942年部分投产。当时有“亚洲第一选煤厂”之称。
1947年 2月,东北工矿处接收时,仍归属滴道矿。1949年开始恢复生产。1956年改属鸡西矿务局直接领导后,开始厂的总体改扩建,能力为 170万吨,1958年竣工。1968年,该厂自行设计施工重介质选矸系统,代替了人工选矸。到1985年,该厂巳具备重介质选煤、跳汰、浮游、火力干燥、尾煤压滤和煤泥水闭路循环等完整的工艺流程,成为年洗煤量 260万吨的大型洗煤厂。产品主要供应鞍钢、本钢、大连和黑龙江化工厂、长春、沈阳煤气公司,同时出口朝鲜、日本、苏联、波兰和巴西等国家。
1986年,该厂以生产、经营、安全为重点,坚持改革,完成入洗原煤 263万吨,生产精煤109万吨,提前 21天完成国家计划。在煤炭滞销的情况下,强化销售,积极增产增收。并在全厂实行工资砍块承包、干部聘任制度、精简干部充实一线等措施,全年上缴利税 1 301万元。这一年全厂实现技术革新37项。其中《复合法净化洗煤尾矿水工业性试验》,使污水净化回收达85%,年节水200多万吨,为洗煤尾矿水净化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获省科技进步奖4等奖。
1987年,洗煤厂在原料煤不足、运杂费、电费、材料和外委加工提价和职工调资等增支因素及质量下降的情况下,积极挖潜消化增支因素,同时采取措施,增加入洗小井煤45万吨,多产精煤17万吨,议价售出3万多吨,增收96万余元。全年盈利527万元,上缴税金241万元。
党委书记 唐宝玉
副书记 陈明仁 林春山
厂 长 赵宗绅
副厂长 刘墨林 于文波 那连明 吴立群
总工程师 张汉泉
工会主席 李增章
集体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杨承胤
经 理 周 山
(鄂春泰 马熙援)
矿务局煤气厂
矿务局煤气厂是鸡西市以生产煤气为主兼产焦炭、焦油的第一家煤炭化工企业。坐落在鸡冠区鸡恒路东侧,全厂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11 467平方米,厂内有1.05公里铁路专用线与国铁连接。
煤气厂是矿务局自筹项目,与大连市经协办以补偿贸易形式投资兴建的。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设计,鞍山三冶筑炉公司、结构安装公司和局建井、建筑工程处等单位施工。设计年产煤气3 200万立方米、焦炭10万吨、焦油4 830吨,总投资2 670万元。于1985年8月开工,1987年1O月1日投入试生产。
在施工中,厂筹备处加强了对工程的质量检查、组织设备进货,试生产前又积极进行职工培训。1987年 7月24、25日,市区连降暴雨,洪水逾河堤进厂,使供电系统遭破坏,焦炉和厂房被淹。面对困境,全厂职工奋不顾身,5天5夜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终于保证按期试生产成功。
副厂长 柏奎久 申宝文 谢有恒
党总支书记 徐庆茂
(彭武成 马熙援)
滴道矸石试验电厂
鸡西矿务局滴道矸石试验电厂位于滴道区境内,占地91.8万平方米,厂铁路专用线与国铁连接,是全国煤矿系统利用矸石发电的主要厂家之一。
该厂采用低热值燃料发电,经煤炭部、一机部和水电部于1975年共同商定,由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设计,总装机容量设计为 10万千瓦。第1期工程装机2.5万千瓦,国家投资7 842万元。1976年第1期3号机炉开工,1979年9月并网发电;1981年6月2号机炉2.5万千瓦建成并网发电,到1985年末共发电6.7亿度,耗用煤矸石249.4万吨(折标准煤64万吨)。1979年至1982年,由于两炉交替单机运行和电售价低等原因,亏损56.5万元。1983年至1985年盈利80.8万元。1986年发电2.02亿度,其中上网1.54亿度,盈利404万元;1987年发电1.9亿度,上网1.39亿度,盈利352.8万元。职工由建厂时293人,增至705人。
该厂在试验发电中,多次邀请沪、哈和黑龙江省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就锅炉燃烧情况和减少设备磨损等问题召开技术讨论会。1982年6月,国家科委把每小时130吨流化床发电用锅炉列为“六·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20多次改进。1984年10月,经过国家级攻关技术鉴定,1985年获上海市科学进步 3等奖和国家经委,计委、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科技攻关奖;1987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等奖。
电厂发电初期,烟、灰、污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废水中悬浮物每升达 2.7万毫克,超过规定50多倍。1984 年4月,因贮灰场灰坝决口,使两岸 8公顷农田遭污染,赔偿损失费50多万元,被罚款30多万元。为吸取教训,当年12月,厂成立领导小组,拨出资金、材料,全面开展治污工作。治理后,废水中悬浮物每升降到 20至50毫克,烟尘排放量降到每小时1 300千克,二氧化硫降到每立方米430至524毫克,氮氧化硫每小时降至 74至109公斤,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1986年 4月,被黑龙江省、东煤公司命名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厂区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也被东煤公司评为“环境优美先进单位”。
党委副书记 郭庆森 刘 斌
副厂长 王永福 史宪忠
总工程师 赵润俭
工会主席 邹志学
集体企业公司
党委书记 王贵祥
(荣玉文 马熙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