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煤矿
地方煤矿
鸡东煤矿
鸡东煤矿始建于1957年,原名密山煤矿。1966年随所在地名而改称鸡东煤矿。1982年属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总公司)。全称黑龙江省鸡东煤矿。矿区位于鸡东县城南,与鸡东镇毗连。矿区面积17平方公里。矿铁路专用线 2.5公里同国铁牡(丹江)密(山)线接轨。通鸡(西)密(山)公路南线与北线,交通方便。矿区内煤田属中生界晚侏罗系鸡西群城子河含煤组,陆相煤田,含煤30余层,可采10层。
可采层总厚度11米,总面积50.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2亿吨,工业储量1亿吨,可采储量0.8 亿吨。煤质牌号以弱粘结煤为主,气煤次之。以片盘斜井开拓为主。初期小井群大面积土法开采,后逐步收缩集中,继而以炮采为主,又变为正规矿井开采。1974年,鸡东煤矿在全省地方煤矿中最先使用普采MLQ—80型采煤机。至1987年,在东北3省地方煤矿中最先实现高档普采。采煤机械化水平为38.6%,全矿平均回采工效率为 3.231吨。全矿有生产斜井3对,总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在建斜井 1对,为开采深部煤田做准备。供变电及外运煤仓等主要矿井工程配套。开采技术力量居全省地方煤矿之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齐全,对矿井改造均自行设计与施工、自行安装,技术力量可满足百万吨矿井需要。矿年产量一直居全省非露天地方煤矿之冠。从1983年起,矿平均年产50万吨。1986年至1987年,产原煤 102.3万吨,约占可采储量的1.2%。1957年至1987年,累计产量988 万吨,主要供应省内,少量销往辽、吉两省。鸡东煤矿已成为东北3省最大地方煤矿之一。建矿后至1987年,国家投资3 000余万元,累计工业总产值1.7亿元,约为投资的5倍。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4 467万元。1985年矿下属 25个基层职能科室。1986至1987年,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筹划改变经营产品单一局面,适应深化改革,进行横向联合,扩大经营范围,机构经调整增设为33个和下属 4个集体所有制单位。企业实行矿长负责制。行政工作受党委监督。生产建设、劳动工资和财务均实行计划管理,产销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民主管理主要由职工代表大会体现。生产调度指挥在省矿之间由多功能无线电台联系。全矿生活福利设施较完备。1987年,矿企业人口12 438人,其中全民制职工4 074人,集体制职工1 200人。全矿干部635人,其中处级20人、科级 146人。工程技术人员78人,其中工程师161人,助理工程师20人。会计专业 23人,统计专业5人,教师161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1人,其中主治医师8人,全矿工人3439人,其中采煤工600人,掘进工242人。
鸡东煤矿先后于1959年荣获煤炭工业部授予“大面积高产”奖旗一面,1975年荣获省革命委员会授予的“先进企业”光荣称号,1976年荣获煤炭工业部授予的“学大庆赶开滦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党委书记 张来平
副 书 记 朱培珊
纪委书记 朴相德
矿 长 阎洪平
副 矿 长 王金城 李荣山 周海山 孙贵友 岳洪云
工会主席 王承德
总工程师 李林盛
总会计师 徐金杰(女)
总经济师 王作富
顾 问 冯治林
研 究 员 张书润 姜凤城 王凤章 吴景春
生产服务公司
党委书记 王元海
经 理 段普瑞
(刘 宋 栗昭武)
立新煤矿
立新煤矿系黑龙江省煤炭工业总公司直属的中型煤炭企业, 矿区中心位于鸡西市区南7.5公里的鸡恒公路旁。矿区接续矿井解放东新区位于二道河子煤矿和张新煤矿南部,正在建设36万吨生产能力的矿井。
立新煤矿主要生产七八级肥焦煤,灰分13%,含矸2%。发热量7 800大卡。煤炭经加工可生产大块、中块、粒煤、末煤、煤粉等 5个品种,畅销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等40多个地市县。
立新煤矿原名“老道沟煤矿”,始建于1957年。当时是土法上马、手刨肩挑开办小煤窑,年生产能力仅3万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矿井采、掘严重失调,原煤产量跌至9万吨。“文化大革命”后期虽有回升,但年产量始终徘徊在13万吨左右,企业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最高年度亏损达 12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立新煤矿焕发了青春,1982年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走上正轨。经过2 年的企业整顿,获合格证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增强了活力,原煤产量逐年增长,亏损指标逐年减少,上缴税金逐年增多,其它各项指标每年都有所突破,每年都创五六项省内地方行业第一流,7年迈了7大步。特别是进入1986年,全矿生产原煤52万吨,相当于1978年的4个立新矿,减亏20万元,又实现利润150万元,上缴税金38.6万元,一举甩掉了连续14年的亏损帽子,一跃成为省直属煤矿第一个盈利企业。
立新煤矿在“有理想,敢拼搏,争创一流做贡献”的立新精神激励下,走出了一条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贡献大,富矿富民的新路子。据初步统计。1986、1987两年共获78个先进称号,其中部级2个,省级27个,市级49个。
党委书记 杨永山
副 书 记 杨洪山
矿 长 刘贤珂
副 矿 长 刘长征 杨 凤 宋 文 王宝忱
纪委书记 赵德坤
总工程师 李桂樟
总经济师 赵殿魁
工会主席 袁守道
服务公司
经 理 王恩品
调研员 黄平玉 刘洪训
(张国利 杨志军)
碱场煤矿
黑龙江省碱场煤矿位于鸡西市梨树区西南9公里处。矿区面积19.9平方公里。开采范围28.9平方公里。地下煤炭资源现有可采储量2 100万吨。
该矿始建于1952年,靠手刨镐人背筐开采地表煤。1955年开拓比较正规的斜井,平巷人力推车,畜力绞磨提升。1957年用蒸汽绞车,并接通梨树镇一次变电所电源。1959年实现电煤钻打眼、爆破落煤、机械通风、电动绞车提升。
“大跃进”时期,企业规模有所扩大。职工人数由339人增加到1959年的2 904人。煤炭产量由4万吨增加到27.2万吨。
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企业正经历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其间煤炭产量保持在15至17万Ⅱ屯之间。从1978年开始向采掘机械化迈进,实现了国产80机组、爬底板机组割煤、40型溜子运输、风动凿岩等。但由于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和小生产者习惯势力的束缚,矿井基础薄弱,安全状况不好,1981年5月5日,发生过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4人,企业陷于困境。 6月,该矿划归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从1982年起进行大规模的矿井改造,至1984年改造工程提前 1年完成,形成年生产能力30万吨,当年一举实现产量翻番,由改造前的15至16万吨增加到31.2万吨,至1987年产量保持在30至33万吨之间。
1982年,该矿生产服务公司组建,至1987年末,拥有职工1 500人,固定资产200万元,年产值350万元。其主要产品有煤炭年产2万吨、白灰年产2.5万吨、大理石年产5 000平方米、红砖年产800万块。
1985年至1986年期间,碱场煤矿利用国家投资和企业自有资金,对矿区福利设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补充建设,建成具有当代水平的职工之家、职工食堂、职工保健厂、职工医院、 4栋职工住宅楼、中学教学楼和冷饮厂。不仅解决了职工福利生活需要,而且美化了矿区环境,使矿区面貌大大改观。
1987年,该矿从企业长远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着力改变企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同麻山乡联营建了一座年产4000吨生产能力的石墨选矿厂,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产品 6个品种,正目率达40%,负目率达60%。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党委书记 张敬信
副书记 李天福
矿 长 封广太
副矿长 王祝奎 李昆岭 吕思华 李占臣 崔化平
监委书记 张述才
总工程师 甄学德
工会主席 郝建福
集体服务公司
经 理 刘承相(兼书记)
(刘克明 钱溪江)
市地方煤炭工业公司
鸡西市地方煤炭工业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 1957年建市后,市工业局开办了老道沟(现立新)煤矿,手工业管理局开办了鱼亮沟、城子河东山煤矿,全市地方煤矿年产量33 500吨。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市掀起大办小煤矿的热潮,新民、跃进等矿相继建立,年产量发展到236531吨。1965年, 3年调整时期结束,生产规模有所发展。碱场、立新两矿被列入省市地方煤矿。1970年,地方煤矿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列全省各地市原煤产量之首,但企业亏损额加大。
1972年,市地方煤炭局建立。1976年,接收兴华、立新、碱场 3个矿为直属煤矿,年产量389 26q吨,占市地方煤炭产量的 37.9%。1978年10月,又将区办的跃进、老达、新民、龙山4个煤矿划为局直属煤矿。至此,全市比较正规的矿井发展到 91个(122对矿井),总生产能力达118万吨,其中7个直属煤矿生产能力为72万吨,占全市地方煤矿总产量的 61.3%。1980年,原煤产量744212吨,创建局以来最好水平:实现利润4.1万元。1981年8月,立新、碱场两矿划归省煤管局后,市直属煤矿生产能力年产量下降到38至43万吨左右。
1984年届,地方煤矿进行一系列改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恒山、滴道、鸡冠、城子河区等区办煤矿与乡镇煤矿成为市、区的主要财政支柱。
1986、1987年,煤炭帮、省煤管局投资2 376.5万元,使市直7个煤矿基本配套,生产能力达51万吨,职工达4 169人,全员劳效2 585元。1987年,全市地方煤矿已探明工业储量1.29亿吨,可采储量9100吨,有省营煤矿3个、市营煤矿 7个、县营3个、企业办矿30个、区办煤矿22个、乡镇(包括村办)煤矿 236对矿井,其中骨干矿井占三分之一。区、乡(镇)煤矿多数成为市、区的财政支柱,乡镇煤矿原煤产量达154.4万吨,占全市地方煤矿总产量的15.3%。
(刘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