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城区改革有新突破

综合管理

综述

城区改革有新突破



  【城区改革有新突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在逐步开腱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了探索和进行试点。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共十二届三中会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于1984年12月成立鸡西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人员编制为22人,办公室主任由市长丛福奎兼任,副主任刘春和、宋伯文。下设工交、财贸、农林、科技、综合等组,各组建制规格很高,组长是副处级干部,副组长都是正科级干部。
  鸡西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前,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归属经委整企办公室主抓。这时的城市改革刚刚起步,仅仅是单层次的改革。经过两年的改本,全市基本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即:突破了旧的所有制形式,大力发展了集体和个体经济;突破了旧经济管理体制,推行了经济责任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突破了旧的干部人事制度,按照干部“四化”要求,调整了各级领导班予;突破了旧的经营方式,在农村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全市又进行了建设性的企业整顿,试行了厂长负责制,确定了“变路、转轨、改型”的新经济发展路子,从而使全市经济工作开始有了活力,并为改革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1984年12月,鸡西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后,市体改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进行教育体制止、流通体制、工交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整顿行政性公司,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市改革工作已由点到面,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的过渡,并出现了新旧体制并存、交叉发生作用的局面。
  1986年,鸡西市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后,为进一步适应改革的需要,推进改革的进度,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体改办改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正式纳入政府序列,编制22人,下设生产、流通、分配、科技、综合调研、办公室等组。体改委主任不再由市长兼任。各组规格也由原来的副处级降到正科级。
  1986、1987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浅层次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市体改委按照中央“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改革方针,不断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其主要标志是:以租赁为主的放开经营开始在工业、交通、商业、服务的 187户小型企业推行,并收到一定效果。以“进档达标”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承包责任制在全市工交、建筑、商业、服务、粮食等企业开始实行,并有 308户企业参加这项活动。各企业通过实行进档达标承包经营以后,开始有了活力,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推行厂长 (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全市有70%的企业较好地理顺党政工三者关系,有405位厂长(经理)初步做到有责、有权;全面深化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经营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在企业内部实行浮动资、结构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探索了建立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等多元化市场的路子,市场机制已经发生作用:劳动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全市已实行社全劳保统筹和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并建立劳动保险公司,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职能已开始转变。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职能逐渐消化,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横向经济联合的路子逐步拓宽,1986、1987年,全市主要开展了三个层次的联合,即:与外省、市的职合,东部经济区域的联合,市区各企业之间的联台。通过联合开始打破了过去那种条块分割的经济格局,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逃一步探索了所仃制改革的新路路,在市内4户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进行区级财政试点,在6区实行区级财政的新体制,促进了各区经济的大发展。
                                     (张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