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况

农业

综述

概况



  【概况】 鸡西市地处完达山和老爷岭的结合部,丘陵、漫岗广布境内,大体是“六山三岭—分川”。土壤以暗棕土为主,分为 7个土类,17个亚类,13个土属,13个土种。士种多、质地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穆棱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沿河两岸形成十余个万亩灌区,均可自流灌溉。此外,尚有大小支流十余条,季节性沟溪200余条,有8 666.7公顷水面可以用来养鱼。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92 4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5.4%。活立木蓄积量1 190 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柞、桦、椴、榆、黄菠萝等十几个树种。全市共有草山、草坡2.3 万公顷,可用来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以及石墨、硅线石等多种矿藏。丰富的山产、土特产资源和多种矿产资源,为全市农村工副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新中国建立初期,鸡西县农业生产十分落后,耕作粗放,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主要从事粮豆生产。全市有农业人口 11.8万人,2.3万户, 3.3万个劳动力。耕地面积7.6万公顷,粮豆薯总产5.7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 0.75吨。每个劳动力年均产粮1 727公斤。1949年至1957年的 8年中,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各种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粮豆薯年产量平均以7.1%的速度递增。1957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9.9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1 395公斤,每个劳动力年均产粮2 063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73.7%、75.5%和19.5%。
  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1957年县改市后,1958年蔬菜生产纳入市产销计划,蔬菜生产有较大发展。1957年至1978年的 21年中,蔬菜产量平均以17.6%的速度递增。1978年蔬菜总产量已达到205 654吨,是1957年的5.9倍。蔬菜种植面积11 589.9公顷,是1957年的2.2倍。粮豆薯总产达到了157 089吨,比1957年增长了58.7%。平均顷产2 430公斤,比1957年增长 74.2%。但是由于“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大锅饭”的政治体制束缚,农业生产波动很大。
  1978年后,全市农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行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合理地调整农村产艘结构。特别是1982年至1985年的 4年中,中央连续下发 4个一号文件,进一步巩固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产业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是多灾之年,但农业生产仍取得较好收成。农村社会总产值达35 23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 076万元。尤其是乡村工业迅猛发展,乡村工业数量已发展到3 051个,比1978年增长 12.6倍,总产值达14 059万元,比1978年增长3.3倍,从业人数达到了36 687 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O%。全市粮豆薯总产149 504吨,平均顷产2 430公斤。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农村产业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在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和细粮作物面积有较大增长。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副、渔业有较大增长。农村“两户一体”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1978年至1985年的7年中,全市农村专业户已发展到5 536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8%。
  1986年是全市洪涝风冻等自然灾害发生较重的一年。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第二步改革的实施,加速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在全市受灾面积84 666.7公顷的大灾之年,粮菜生产仍获得平年偏丰的好收成,农业各项指标均比1985年有较大增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5 776万元,比1985年增长29.9%。其中农业产值26 197万元,比1985年增长23.7%;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 181万元,比1985年增长 11.9%。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人均收入达到 466元,比1985年增长9.9%;农村储蓄存款达6 322万元,比1985年增长34.5%。
  1987年虽是全市历史上洪涝灾害较重的一年,但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加速了农村“两个转化”的进程,农村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协调发展的势头。
  在受灾面积2.8万公顷的大灾之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仍然达到 51 001万元,比1986年增长11.4%。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27 882万元,比1986年增长6.4%,乡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3 119万元,比1986年增长18.1%,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 757万元,比1986年增长 19.7%。其中农业收入20 129万元,比1986年增长20.1%;工业收入14 628万元,比1986年增长17.8%。农村储蓄存款达2 488万元,比1986年增长35.7%,人均收入504.4元,比1986年增长8.2%。
  全市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已发展到7 916户,占全市总农户的10.4%。其中种植业专业户4 048户,林业专业户115户,畜牧业专业户351户,渔业专业户125户,工业专业户384户。1987年全市各种经济联合体已发展到14个。其中种植业联合体5个,工业7个,运输业1个,建筑业1个。
  1987年,全市辖6区1县25个乡、716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和15个林场。农业人口32.7万人,总户数为7.1万户,劳动力8万个。其中,市区有 10个乡、371个自然屯、3个农牧场和6个林场,农业人口15.1万人,总户数为3.4万户,劳动力3.4万个。
                                     (呼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