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蔬菜生产三十年
蔬菜生产
鸡西蔬菜生产三十年
【鸡西蔬菜生产三十年】 鸡西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体的资源型新兴工业城市。市区拥有人口823 138人(其中农利172 074人),年蔬菜供应量达10万吨。
1957年建市前,鸡西已有 8个蔬菜社,150个蔬菜生产互助组,蔬菜生产面积866.6公顷,每公顷产量 8 595公斤。建简易温室25栋,并在少数地方出现温床育苗,“土壕子”扣韭菜的尝试。同时成立国营蔬菜公司,以区矿为基点设立蔬菜采购供应站,为蔬菜产销工作的开展准备了条件。1957年建市后,市委,市政府从鸡西矿区的实际出发,确立蔬菜产销管理体制,及时研究解决各个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各区、矿领导都把蔬菜产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贯彻郊区生产方针,建立蔬菜生产基地
鸡西市在贯彻郊区生产方针中,经历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以粮为纲”和“以菜为主”的争论。1957年鸡西城市人口由12万增加到17万,1958年“大跃进”时,盲目流入人口猛增,到1960年城市人口达46.5万人,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市场粮食供应紧张,蔬菜、副食品供应不足,物价波动。市委,市政府为了安定全市人民生活,保证煤炭生产发展,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动员郊区干部、菜农迅速扩大菜薯面积。蔬菜面积从1958年的2 000多公顷,到 1961年增加到6 770公顷,土豆由1957年的1 547公顷,到1959年增加到 3 667公顷。但在生产上普遍存在着粮菜争地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使粮薯比价拉开档次以后,不仅土豆用地面积急剧下降,蔬菜面积也不稳定。尽管各级党和政府一再对农民进行“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教育,国家对蔬菜实行包产包销的经济政策,农民重粮轻菜的思想仍限难解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菜田面积连续3 年减少,1968年减少到2 499.6公顷,比1965年减少899.6公顷,下降26.2%。
这一段历史说明,粮菜争地成了郊区发展蔬菜生产的焦点。1971年,恒山区委、区政府首先调整生产布局,建立蔬菜基地。实行以矿为轴,矿队店挂钩,就近生产,就近供应的原则。调整了粮菜生产布局,分片建立了蔬菜基地。这个区调整前只有15个队种菜,调整后有23个队定为菜队,有3 个队定为半菜队。从此菜队以菜为主,粮队以粮为主,菜队扩大了种菜比重。恒山区的做法,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1972年秋,市政府组织农业,商业、粮食,水利和市蔬菜公司等对郊区生产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决定在全市调整
一生产布局,建立稳定的蔬菜基地。经过调整后,全市菜队由274个减少为156个;同时开辟城子河区、柳毛公社为全市的秋白菜生产基地;麻山区、兰岭公社以及柳毛公社的东方红大队为土豆生产基地,并在城子河区改部分水田为菜田。1973年蔬菜面积比1972年增加 400公顷,增加 11.7%;菜队种菜土地比重由47%上升到 62%;全年地产菜每人供应水平由138公斤增加到152公斤,提高10.1%。实践证明,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建立稳定的蔬菜生产基地,确保蔬菜面积,这是鸡西市实现菜薯自给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
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拓宽科学种菜领域
鸡西市郊区发展科学种菜是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组织参观学习外地经验和培养壮大发挥科技队伍作用等三个方面着手的。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菜农在平整土地、增施肥料、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培育良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以及改进生产设施配套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尤其是园田化、水利化比较突出。据《鸡西市水利志》记载:1973年郊区菜田有机井254眼,中小型水库8处,菜田灌溉面积1 433.3公顷,占总面积的40%;1977年机井增加到372眼,建机电站133处,菜田灌溉面积达到2 018.7公顷,占总面积的50%;1978年又上升到 52%。同时,由于农业主管部门先后建立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科研所,办了良种场,搞了试验田,并有一支拥有 440名园艺师、技师、技术员为骨干的农业利技队伍长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从而促进蔬菜单产逐步提高,蔬菜商品量和供应量不断增加。据蔬菜公司统计,蔬菜平均每公顷产量 1972年27 150公斤,1978年 30 150公斤,1974年31 650公斤,丰收的1978年达到35 100 公斤,比1972年提高29.3%;每人每日供应地产菜1972年0.4公斤,1973年 0.45公斤,1974年0.46公斤。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地产菜收购128 955吨,每人每日供应水平0.59公斤,比生产布局调整前的1972年提高47.5%。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郊区棚室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1983年,市财政部门为发展蔬菜生产投入达328万元.在此期间农业主管部门与蔬菜经营部门紧密配合,先后多次组织市、区、社、队、站干部、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改变郊区的生产面貌起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80年效区菜队的温室面积已达 145 139平方米(包括日照温室),塑料大棚发展到291 042平方米,小棚71 928平方米,地膜覆盖408 924平方米。特别是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些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科学种菜方法被广大蔬菜专业户、重点户、育苗户和科技户所掌握,不但在承包的大片菜田里广为利用,而且被用于宅前屋后发展庭院商品经济上。据1987年3月 6日统计,郊区菜农的玻璃温室、日照温室已发展到1 187栋、23万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58.5%,塑料大棚,中小棚的面积发展到745 920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10倍多,地膜覆盖302.8万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6.4倍,生产茬次为1.6次。
三、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发展蔬菜商品经济
1957年建市后的头几年,全市郊区的土豆生产曾一度发展很快,每人平均消费水平由14公斤增加到28公斤。1959年国家对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郊区蔬菜生产实行包产包销的经济政策,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蔬菜供应有是积极作用的。但我们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认识不清,因而在蔬菜产销中遇到不少的实际问题。比如包销品种过多,管得过死,重视计划调节,忽视市场调节,不注意价值规律的作用等等。因此使一些产量低、费工多、成本高的品种和小品种长时间上不去。从1960年起开始滑坡,一是播种面积急剧减少,二是商品量和消费水平下降。到最少的1970年土豆面积只有 180.3公顷,人均消费水平只有0.25公斤。城矿的秋土豆供应主要依靠商业部门从黑龙江北各县调入。据统计,从1960年到1974年的15 年间,总调入运量达到60 585 吨。在调运工作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遇到很多困难和矛盾。1975年,市政府果断地调整了土豆购销政策,实行收购价补贴和超销加奖的办法。同时进一步加强土豆基地建设。由此土豆生产很快又发展起来,调整的当年土豆播种面积比上年就增加61.3公顷,商品量比上年增加2 倍,每人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6.75 公斤,从此土豆又开始自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细鲜菜增加,粗菜、土豆销售量减少,在自给的基础上转为有余。从1980年到1985年的6年间有4年土豆总调出运量达到13 610吨。
1980年后,市委,市政府针对体制上的弊端,认真解决工作与管理上的问题,以稳定“菜园子”,保证“菜篮子”。从1985年决定蔬菜放开经营,蔬菜生产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后,国家对蔬菜不再统购包销,农民有了自主权,在菜田舍得投入,扩大产出。1987年全市蔬菜村达 68个,组210个,专业户、重点户、育苗户和科技户达1 180户,增产蔬菜1 200万公斤。国营蔬菜经营部门通过合同定购,组织
店户挂钩,在购销活动中抓住主需品种,稳住市场,平抑物价,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近7年间蔬菜生产供应有 6年自给,1985年秋菜还支援哈尔滨等市11 250吨,1987年尽管有923.3公顷遭受严重水灾而减产,但是由于及时抗灾自救,蔬菜单产(公顷)达23 955公斤,比1957年增长1.8倍,总产125 030吨,商品量为100 024吨,年人均水平153.8公斤,日人均水平0.42公斤,居全省领先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扩大,鸡西市的蔬菜生产供应形势,必将越来越好。
(柳 瞳 方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