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概况 【概况】 鸡西市处于完达山和老爷岭结合部位,北部、西部、南部三面环山,东北部低平,呈马蹄形,山脊走向不明显,多呈鸡爪形低山,地势由西南向东倾斜,穆棱河从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海拔高度一般在300米至50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 697米。具有明显夏雨型气候,冬寒雪少。全市土壤共分7个土类,17个亚类,13个土种,对农作物和树木生长都有利。
鸡西是六山三岭一分川的半山区,多为春旱夏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 541.7毫米左右,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6至8月份。
鸡西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雪少,春季短暂回暖快,夏季温湿多雨,降雨集中,秋季降温迅速多早霜,年平均气温为3.64℃,年最高气温37.1℃,最低气温-35.1℃,平均无霜期143天,最长153天(1974 年),最少113天(1965年)。
1931年以前,鸡西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树木,靠市区周围附近沿城鸡铁路北部,大部生长着以柞、桦为主和部分杨、椴、榆、揪等阔叶树;在南片远山区的梨树青沟岭,胜利的老道甸子,除生长以柞树为主外,还有黑桦、白桦,杨、榆、椴、黄菠萝、水曲柳等阔叶林群,生长着冷杉、红松、赤松等针叶树,形成苍劲、生机勃勃的针阔混交林。当时,可谓是鸡西地区森林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鸡西林业的开发,是随着日本侵略者侵入东北后,对鸡西地下煤炭进行掠夺式开采同步进行的。日本侵略者在抢夺地下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地上的森林资源,砍优留劣,只砍不造,浩劫了14年。群众生产、生活用材也到处乱砍滥伐,致使茂密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逐步使森林资源变成了残缺不全。1949年春,鸡西地区又发生了一场大面积森林火灾,使仅有的残缺林业又遭破坏,形成大面积荒山秃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林业,加强对林业生产的领导,建立健全了林业经营机构,县政府设林业股。1957年建市后,又设立林业工作总站,区、乡也设立林业工作站。1959年,市人委又设立林业局,上述机构为发展鸡西市林业奠定了基础和贡献出一定的力量。与此同时,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有关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护林、爱林、植树造林运动,实行封山育林政策。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使全市村屯附近的荒山、秃岭和遭到破坏的森林植被很快恢复,萌生了柞、桦林,到处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一度达81.9%。
1958年的“大跃进”,大量人员盲目流入鸡西市,人口剧增,大量人口向山区扩散,毁林建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十分严重,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森林面积大大减少。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的不足,大批人员进山建副业场、副食品基地等,又出现新的毁林高潮。还有的盲目流入人员在山区建新村(屯),致使森林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无政府主义泛滥,乱砍滥伐成风,各单位又进山建青年点、副业场、三线等达68处。使抚育过的森林植被千疮百孔,开荒达1.2万多公顷,减少林地面积近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文化大革命”前的63.5%下降到34%。总结历史的经验,每次社会有大的动荡森林都会遭到一次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各级政府又重新制定林业方针政策。市政府每年都颁发《护林防火,禁止乱砍滥伐》的布告。特别是1985年实施《森林法》以后,全市开展爱林、护林、贯彻《森林法》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与此同时又相继查处一些大的乱砍盗伐典型案件,使全市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有所收敛。退耕还林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34%回升到38%。
鸡西市有国营林场6个,国营苗圃 1个。全民所有制职工894人,集体工人99名,科技人员79人。鸡西矿务局有15个林场,1个苗圃,林业职工4 000人。还有地煤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办的林场和乡、村林场及林业专业户等人员达1 000余人,全市总面积为220 477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42 154公顷,天然林为52 182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4 108 217立方米。累计营造人工林97 698公顷,保留面积为61 812公顷,占造林面积的63.31%,活立木蓄积量为1 544 98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达38%。历年累计采伐元木、坑木、松木杆、杂木杆等木材1 358 597立方米,价值1 600万元,生产木炭 64 134 吨,价值1 300万元,加工木材及锹,镐把生产创价值900万元。人工林已从1975年开始间伐,每年计划间伐 200至300公顷,出松小径木,松木杆2 000至3 000立方米,价值40至60万元。
(王有林)
营造人工林统计表 (单位:公顷)
育苗生产统计表 (单位:公顷)
木材生产统计表 (单位: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