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水产业
概况
【概况】 1970年以前,鸡西市没有养鱼业,只有捕捞业。
1955年以前,穆棱河水产资源丰富,平均每年捕捞量在 1万公斤左右,曾有“瓢舀鱼”的美称。随着从事捕鱼人员和船、网具的增加,及捕捞方法的改进,捕捞有所上升,到196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年河水大,鱼类得以大量繁殖,加上当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食品缺乏,不管大鱼小鱼,有鱼就捞,使捕捞产量达到1.8万公斤。
鸡西市的水产养殖业起步比较晚,1969年开始在大同沟修建水库,并在水库中投放鱼苗,因缺乏管理经验,未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1981年,全市已建立城子河、新胜、梨树和大同鱼种示范场,并着手搞集中连片的精养池塘,到1985年,建成符合统一设计标准的池塘共计133.34公顷。并向精养高产方向发展,使养鱼产量持续稳定上升。
1986、1987年两年,全市共有养鱼水面1 693.7公顷,其中成鱼养殖池塘339.7公顷,养殖产量达到765.6吨,其中成鱼养殖池塘产鱼518 吨,单产达到3 775.5公斤。鱼种池共计53.2公顷,生产一龄鱼种87 650公斤,单产实现 6 050公斤。鱼种生产基本形成体系,鱼种越冬面积32.4公顷,越冬一龄、二龄鱼种 7.77万公斤,但越冬出池率仅为45%。1986年,全市农村养鱼户466户,鱼苗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达到1 924万尾,供应区域扩大,有密山、勃利、七台河等 7个市县到鸡西市购买鱼苗。养鱼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各区、乡都出现了一批收入万元以上的高产盈利大户。盈利6 000元以上的养鱼户26户。1987年,全市农村养鱼户达695户,收入5 000元以上的养鱼户达到41户,全市渔业总产值415.8万元,比1986年增长 2.5倍,年实现利润 249.6万元。养鱼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渔业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鱼价的全面放开,给广大农村养鱼和国营水产企业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从1985年兴起的“养鱼热”持续增长。农民家庭养鱼、城镇家庭养鱼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成为淡水渔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营水产生产企业,到1987年底有6户,经营水面1 083.67公顷,产鱼172吨,生产鱼苗850万尾,生产鱼种 72万尾。除此之外,农垦系统以及部队、司法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养鱼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
(董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