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推广开展课题负责制
农机推广开展课题负责制
【农机推广开展课题负责制】 1986、1987年,由省农机主管部门下达课题,市农机局试验推广5项农机新技术,取得可喜成绩。
1、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 它是采用塑料大棚秧盘育秧和机械插秧综合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具有抗御低温冷害确保增产增收特点。1982年引进这项新技术在长青乡永红村试验示范,到1984年全村137公顷水田全部采用这项新技术,平均每公顷增产1 595公斤,增产28%。包括大硼育秧后种植蔬菜的综合利用收入在内,平均增收855元。1987年已推广到 8个乡(鸡东县6个)23个村(鸡东县20个),拥有育秧大棚650栋(鸡东县420栋)、机动插秧机62台(鸡东县45台)、人力插秧机1 241台(鸡东县 667台),机插面积达10 000公顷(鸡东县2466.6公顷)。由于推广该项新技术成绩突出,省政府于1984年授予鸡西市水稻生产先进奖,课题负责人、工程师崔丙哲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2、小拖配套技术。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专业推广与群众性改革创造相结合。通过引进、研制、示范,1986、1987年两年共推广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709台。1987年末小型配套农具达到1 895台,占小型拖拉机总保有量的28%。二铧犁、三铧犁、旋耕机、播种机等小型农具使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在农田作业中发挥作用。鸡东县农机修造厂工人祖丙武研制的 3Z—3型中耕三铧犁,两年中试验推广60台,1987年11月通过市级鉴定,认为可批量生产。
3、蔬菜地热线育苗及大棚生产技术。 该项新技术是将自动控温的电加温线埋在苗床床土下或大棚垄下,达到提高地温、抗寒抗病、缩短苗期、增产增收目的。1986年从上海市农机研究所引进设备在长青乡城西村菜农张福运的温室和大棚进行试验,取得增产53%、增收50%、成本下降46%的良好效果。1987年长青乡扩大到 22户,西郊,红星、红旗等乡部分菜农也相继推广应用。
4、大豆精量播种技术。1986年,鸡东县用手扶拖拉机悬挂 BX—2型播种机282台,小四轮拖拉机悬挂2BFC—1型播种机1台,精播大豆980公顷;1987年又新增2BFC—1型播种机15台,精播大豆面积达到10 733.4公顷。平均每公顷节省种籽25.5公斤。
5、农机节户技术。1986 年推广应用清洗剂12.65吨(其中鸡东县 9吨),节约柴油253吨;市区推广限位器915个,节约柴油73.2吨1987年推广应用清洗剂 18吨(其中鸡东县10吨),节约柴油360吨;推广应用限位器2 215个(其中鸡东县500个),节约柴油177.2吨。两年共节约柴油863.4吨。
(陶英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