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况

自然科学

综述

概况



  【概况】 鸡西市的科学技术事业在日伪统治时期十分落后,科技人才特别缺乏。解放初期,鸡西县工农业生产处于恢复阶段,生产力依然非常落后,农业全靠人畜力耕作;工业除煤矿、发电厂、机械制作所外仅有油坊、烧锅、木匠铺、铁匠炉等手工作坊。1956年 1月,鸡西矿区成立科普协会,同年11月成立县科普协会。1957年建市后,鸡西市科技事业逐步发展,来自全国各地及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汇集到鸡西,科技队伍逐渐壮大。科委、科协、科研、科技情报等组织在全市各系统普遍建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58年,各企业有科研所 12个,各种研究室、站18个,科研小组20个,科技管理人员120多人,初步形成了科技网。制订了《鸡西市1959年科技发展计划纲要》、《1959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961年下半年对科技事业进行调整。1963年下半年,科技事业在调整中有所充实提高,恢复发展,出现了联合采煤机械、利用水风砂清洗管道污垢、承插式连续铸管等技术水平较高的科技成果。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市的科技组织、科技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受到冲击,均被砍掉,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工厂、农村改造,整个科技事业停滞不前。1973年,科技事业开始转机。同年 4月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编制、修订了《鸡西市1973年至1980年科技发展规划》,重新组建鸡西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市成立了科技交流推广站。下设铸造、机械加工、农业、医药卫生等十余个技术交流推广队和推广优选法小分队,先后推广了优选法、煤粉化铁,农用微生物、腐植酸钠、针刺麻醉等新技术。利用电厂余热促使草鱼提早产卵,高频微伏表等较高水平的科学实验活动也取得了成果。
  全国科学大会后,全市科技事业获得迅速发展。1977年1O月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市科学大会,奖励了 10名科技先进标兵,110个科技先进集体,189名先进个人和120项优秀科研成果。制定了鸡西市 8年科技发展纲要。全市组建了12个科学研究所,成立了10个科技情报网站。大批有才干的科技人员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1979年 5月成立了鸡西市科技进修学院,全市形成了三级科技教育网。1980年,市委决定恢复鸡西市科学技术协会,从市科委中划出,隶属于市委。
  1981年确定“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来,全市制订了“六五”科技发展规划。1984年、1985年连续召开了两次知识分子献计献策大会。1984年,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使大批知识分子稳定在祖国边陲,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年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奖励,开展了微机和新材料、新工艺等应用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从1957年建市至1987年,取得较重大的科技成果540多项,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的科技成果188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10项,获省政府奖的22项,获市政府奖的156项。
  1985年,国务院颁发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以来,鸡西市着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经过 3年的实践,改革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开拓技术市场、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改革科研经费拨款制度、建立科技开发基金、强化企业技术吸收和开发能力、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全市科技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
  1986、1987年,全市共有10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其中有6个是厂矿科研机构。煤炭工业、煤矿机械、石墨、硅线石、煤矸石发电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居全国上游。     (李英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