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技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1985年 4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市科委根据决定精神,对全市科技体制,在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主要是:
  第一,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6年至1987年,市科委委托银行监督使用的3项费用已达50万元,回收20万元。目前全市科技开发基金已达 40万元,加上省科委下拨的砍块和匹配投资26万元,基金总额已达66万元。这种投入方式,增加了企业使用经费的压力,加快了项目的实施周期,提高了科技投资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
  第二,改革内设机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1985年末,市科委撤销了工业科和农医科,成立技术开发科(对外称鸡西市技术开发中心)。统一负责全市工农业技术开发交流等项工作,从而改变了全市工业和农业的技术开发交流工作多口管理的弊端。2年中,先后为 12户企业引进开发技术和设备27项,引进资金120万元,创产值830万元,利润90万元。1986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鸡西市参加省首届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共签订各类协议和合同 86项,总成交额达740多万元,在全省66个代表团中名列第四,受到省政府的表扬。组建成果科,改变了科技成果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开办了两个科技市场,4个科技开发交流实体。 2年共接待省内外顾客2万多人次,成交科技项目7项,成交额达170万元。
  第三,职称改革工作稳步进行。鸡西市职称改革工作办公室本着“精心指导,审慎行事,坚持试点,逐步展开”的原则, 1987年全市事业单位职称改革工作已全部结束,0.9万人晋升了专业技术职称。市政系统具有高级职称的有 262人,中级职称的有 2 182人,初级职称的有11 990人。
  第四,大力推广专利技术。鸡西市专利事务所已受理专利申请52项。在1987年全省首届发明专利进出口技术交流交易会上.全市专利技术转让成交额961.7万元。有 6项专利技术获优秀项目证书。
             1986—1987年全民所有制自然科技人员构成   (单往:人)



                                     (李英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