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况

《鸡西市志》编纂

概况


 
  【概况】 1979年 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在全省文秘工作会议上提出全省各地都要修志的要求。中共鸡西市委书记姜瑞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景明、市长王贵等十分重视。5 月成立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王贵任主任。在市委副秘书长刘捷的主持下,从全市各单位临时抽调12名干部,开展搜集资料,分头编写各个篇章,于1980年8月,编出1部54万字的《鸡西市志》初稿,曾得到上级业务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好评。
  1983年全国地方志协会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了修志指导思想和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新体例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具体要求。市委于同年4月 8日决定重新编纂一部300万字的《鸡西市志》,并按省的部署,于11月召开第一次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会议,12月13日,召开全市第一次党史资料征集和修志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李逢春到会讲了话,强调修志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市委副秘书长刘捷作了部署,会后市直各部门、各单位按市委要求相继建立编史修志机构,选调人员,进行训练,开展资料搜集等工作。
  1984年2月,市委决定市志办公室为临时常设机构,定编 10人,市档案局局长曹旭东、副局长李荐兼市志办正、副主任,调市农业局局长方玉琢、市纪检委副处级纪检员隋业勤任副主任。市志办的主要工作是发动全市各单位参与写志,同时承担部分资料搜集任务。到年底,市直和矿务局、鸡东县等有140个单位建立修志机构,专兼职修志人员达399人,搜集档案、口碑资料1 040万字,录音带55盘,照片657张,图表537张,撰写初稿19篇161万字,举办方志培训班10期856人次,撰写论文 11篇,省、市史志刊物发表3 篇。市志办与鸡西矿务局史志办编辑修志文集 2册12万字,为鸡西市地方建设起到了资治、存史、教化作用,李荐、郭逢辰被评为省修志先进工作者。市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在探讨鸡西市发展战略时,除自己调查研究外,参阅了市志办提供的资蚪,编辑出版了《鸡西市经济概要》,得到省有关部门的奖励。
  1985年,市志办在积极参加整党的同时,组织两次4人外出搜集资料,查阅档案册籍5 000余卷,访问老干部300多人,两次请1949年前在鸡西工作的马东波、李尔重等 10名老干部回访,搜集到清末民初、伪满和解放初期的珍贵资科500余万字。1986年2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二次编史修志工作会议,全市出现修志新局面,修志队伍达 600多人。市志办重新编写《大事记》,选出40多条上报省志办;出版了《鸡西史志通讯》12期达36万字,与省内外50多个市县交流,收到良好效益。1986年8月9日市编制委员会发出文件:市志办从市档案局划出单列,为常设机构,按事业单位管理,处级单位,编制9人;1986年底由1985年的 3人实增到7人。1987年 1月10日,市委选调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专业职称、有编纂能力又熟悉鸡西市情的李荐、罗树忠到市志办公室任正、副主任,人事编制部门还增派了 1名干部,使编制和实有干部达到10人。市志办还进行了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经过评定和省、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罗树忠晋升为副编审,李荐、艾杰晋升为编辑,方玉琢等 5人晋升为助理编辑,曲凤芹晋升为助理会计师。按市政府和财政局议定可聘请 15名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为编辑,已聘5人。这些老同志在修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志办领导带头执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带头编写,分类指导,调动修志人员的积极性,使全市 81%的单位走上正轨,完成《鸡西市志》总体设计第三次修改稿,拟定了《鸡西年鉴》编纂方案和篇目,编出《鸡西市志》分志(送审稿)10篇,审阅专志 36篇(部)266.6万字。罗树忠、曲翔、方玉琢获省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
                                     (方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