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8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广泛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和“进档达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完成20.1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国民收入完成7.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往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繁荣活跃,财政收支平衡,科技、文教、卫生、体育、城市公用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6亿元,比上年增长8.4%。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供需矛盾较大,工业发展速度缓慢,铁路运输和电力供应仍很紧张,畜牧业生产是下降趋势,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一、工 业
1987年,全市工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 124 543万元,比上年增长 4%。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0.2%,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13.3%,城乡个体工业增长 20.3%,村办工业增长 13.3%。扣除城乡合作经营、个体和村办工业产值后的工业总产值为116 328万元,比上年增长8.3%。
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轻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了重工业,全年轻工业产值完成23 120万元,比上年增长5.5%;重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重工业产值完成93 208万元,比上年增长2.8%。产品结构有所调整,重工业产品稳定增长,轻工业产品增长较快。在全市列入计划考核的3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原煤、炼焦用洗精煤、发电量、生铁、采煤机、电石、工业锅炉、白云灰、水泥、石墨、灯泡、塑料制品、白酒等13种;没有完成计划的有铸铁管、焦炭、阳离子树脂、三盐、胶鞋、防爆局扇电机、电缆桥架、热电偶、钢窗、电抗器、卫生陶瓷,棉布、丝织品等18种。与上年比较,增长的有14种,下降的有17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名 称 单 位 1987年 比上年(+-%)
原 煤 万 吨 2 352.9 1.7
洗精煤 万 吨 237 -5
发电量 亿 度 12.5 -2.2
生 铁 万 吨 4.011 6.7
铸铁管 万 吨 1.53 -3.1
焦 炭 万 吨 16.8 30.5
电 石 吨 9 868 39.8
采煤机 台 104 -27.3
钢 窗 万 米 8.4 18.3
暖气片 万 片 13 4
水 泥 万 吨 15.91 17.5
石 墨 万 吨 3.85 -1
白云灰 成 吨 9.29 8.4
胶 鞋 万 双 288.3 11.3
棉 布 万 米 594.4 8.1
丝织品 万 米 114.7 -37.7
皮 鞋 万 双 13.4 -7.6
啤 酒 吨 13 858 0.7
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增强企业的活力,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5554元,比上年增长5.1%。全市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4481万元,比上年增长17.6%;实现利税4 083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上缴利税2 641万元,比上年增长23.9%;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 173天,比上年减慢12天;亏损企业6户,比上年增加2户,亏损额比上年增01 131万元。
二、农 业
1987年,全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在遇到低温、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50 263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和运输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7%,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7%上升到41.9%。
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18 315万元,比一上年下降3.9%。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比上年下降7.1%,经济怍物中,烤烟增长,油料和甜菜下降。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名 称 单 位 1987年 比上年(+-%)
粮 食 万 吨 20.3 -7.1
其 中
水 稻 万 吨 7.2 -6.6
小 麦 万 吨 1.4 -46.8
大 豆 万 吨 4.7 -19.2
蔬 菜 万 吨 14.2 -32.1
烤 烟 吨 9 001 13.3
油 料 吨 910 -26.6
甜 菜 万 吨 2.0 -6.6
林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市造林面积8 667公顷,超额400公顷完成了计划。
畜牧业发展不够稳定。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 747万元,比上年增长12%。大牲畜,生猪存栏数下降,羊、家禽存栏数上升。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如下:
名 称 单 位 1987年 比上年(+-%)
猪牛羊肉产量 吨 4 506 -105
牛奶产量 吨 806 27.5
禽蛋产量 吨 2 987 46.8
肉猪出栏头数 头 50 279 -16.2
大牲畜年末数 头 39 261 -2.2
其中:
奶 牛 头 410 -16.2
猪年末头数 头 62 342 -5.2
羊年末头数 头 21 047 83.9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66吨,比上年增长 25.2%,其中养殖产量673吨,比上年增长25.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到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2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4%。大中型拖拉机1 326台,下降1.8%;小型及手扶拖拉机6955台,增长18.2%,
农用载重汽车770辆,下降了4.9%;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 1.9万千瓦,增长26.7%。全年施用纯化肥5722吨,下降24.7%;农村用电量3262万千瓦小时,下降8.5%。
但目前农业基础仍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的后劲不足,畜牧业生产呈下降趋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1987年,全市认真贯彻“三保三压”方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有所控制,重点建设项目得到保证,地方项目进一步压缩,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 777万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 967万元,比上年增长9.1%;集体所有制单位同定资产投资810万元,比上年下降13.3%。
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5 273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全市施工项目65项,比上年减少8项。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生产性建设投资完成17 49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66.8%升到 69.2%;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完成7 783万元,比上年下降0.9%,其比重由33.2%下降到30.8%,其中住宅建设投资完成2 907万元,比上年增长 4%。重点建设进一步加强,能源工业投资完成16 060万元,比上年增长8.4%。地方建设投资完成7978万元,比上年下降14.9%。实现了市政府在年初提出的“我市地方基本建设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削减10%”的计划。
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全市更新改造措施投资完成7 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用于增加生产能力的投资4 110万元,比上年增长 1.3倍,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的投资2 832万元,比上年下降5.8%;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415万元,比上年增长6.4%。全市有108项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在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屋竣工面积28.3万平方米,竣工率为 63.8%,比上年上升0.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竣工率为95.9%,比上年上升7.1%。新增固定资产2.7亿元,比上年减少 15.6%。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煤炭年产 27万吨,焦炭年产6.7万吨,啤酒年产2吨,市图书馆1座4 200平方米,城市立交桥 1座,商业网点6处1.5万平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座席1 600个。
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了建筑速度,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5 456万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全民所有制建筑业完成12 041万元,比上年下降2.2%;集体所有制建筑业完成3 415万元,比上年下降14.6%。全市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 064元,比上年提高6.4%。其中全民建筑业为7 307元,比上年提高2.7%;集体建筑业为6 323元,比上年提高14.9%。工程质量提高,优质品率由上年的31.9%上升到45%。
四、交通和邮电业
1987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客货运总量有所增长,全市各种运输工具共完成货物运输量2 897万吨,比上年增长20.8%。其中铁路货运量1 898万吨,比上年增长 5.4%;公路货运量999万吨,比上年增长 67.3%,全市各种运输工具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 4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8%。其中铁路旅客运输量7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5%;公路旅客运输量65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
邮电通信持续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 444万元,比上年增长 29.4%。其中函件增长4.5%,包件下降2.9%,汇票下降3.2%,报刊发行增长3.7%,电报增长20%。长途电话增长14.9%。年底全市电话户数达到4998户,比上年增长18.7%。年底全市拥有电话机10042部,比上年增加17.2%。
五、商业、外贸、财政
198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87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消费品零售额83366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4531万元,比上年增长43.5%。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主要消费品的销售量同上年比较,粮食增长 0.3%,食用植物油增长7.9%,猪肉增长23.3%,鲜蛋增长 1.6%,水产品增长 13.5%,食糖增长 24.3%,卷烟增长7.1%,各科酒下降13.6%,棉布下降 19.7%,呢绒下降 16.8%,各种服装增长 9.6%,手表下降18.6%,洗衣机下降30.9%,电视机下降 60.8%,电风扇增长11.1%。录音机下降37%,电冰箱增长1.5倍。许多名牌高档商品仍然供不应求。
随着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87年,全民所有制经济商品零售额36 727万元,比上年增长 15.3%;集体所有制经济商品零售额25 529万元,与上年持平;个体经济商品零售额17 619万元,比上年增长 31.6%;农民对非农业居民商品零售额8 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全市集市网点47处,集市贸易成交额达7 910万元,比上年增长27.2%。
商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商委和供销社系统商品纯销售额43 32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实现利润278万元,比上年增长 20倍;上缴利税1 270万元,比上年增长21.1%;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上年减慢79天。
市场物价上涨幅度较大。1987年,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平均上升 11.1%,高于全省1.5%。从商品看,食品类上升14.2%,其中副食品上升 21%,肉、禽、蛋上升30%,水产品上升13.1%;粮食类上升70%;衣着类上升4.8%;日用品类上升4%;医药器械类上升 15%;燃料类上升16.3%;文化娱乐用品类上升2.9%;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3.9%。
1987年,全市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外贸出口总值4 771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工业品2 409万元,增长15.1%;农副产品为2 360万元,增长6.1%。
1987年,全市地方财政从增收节支入手,广开财源,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企年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为11 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工商税收入为9 8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为11 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
六、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1987年,全市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西部立交侨——腾飞桥,总投资 1 185万元,是当年施工、当年竣工的一项较大的工程项目。腾飞桥的建成,结束了市内西道口交通长期堵塞的历史,桥长 980米,是全省东部地区最大的铁、公路立交桥,立交桥设计新颖,为全市一大景观。
在城市没施建设中,全市共完成新建住宅20.2万平方米,继续加强青龙山水源工程的建设,西部排水工程的交付使用,整修了市区两街四路 (即中心大街、和平大街,南山路、西山路,红旗路、兴国路),街路巷道整修升级25条,土路整修42条,建设小游园17处,翻建厕所131座,初步缓解了群众吃水、排水、入厕、行路、住房等难题,使全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全市年底有市内公共汽车152辆,比上年增加 22.8%。出租小汽车84辆,比上年增加2.5倍。营运线路长度为607公里,运送旅客达3 466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22万人次,增长13.9%。
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日供水量23.3万吨,全年供水量4 823万吨,比上年增长19.6%。
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为312公顷,比上年增长3%。全市植树42.3万株,比上年增长4.4%。
七、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科学技术取得新的成果。1987年,全市共取得较重大科技成果3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的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的18项。全市共向国家申报专利22件,获准专利的 7件。全市科技的进步,对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全市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 285人,比上年增加1.5%。其中自然科学科技人员11 961人,社会科学科技人员 9 324人。许多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为振兴经济,促进备项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科、专科学生 360人,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1 414人,增加40人;毕业生292人,增加30人。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27人。比上年增加14.7%;在校学生2474人,增加8.5%。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8 009人,职业、农业中学在校学生4 674人。
小学在校学生134 6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全市有幼儿园69所,在园儿童11 782人。
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 873人,比上年增加 215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5 403人,比上年增加3 462人。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和电视事业日益繁荣。 1987年,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28个,共放映19 721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 33个。公共图书馆1座,藏书18.6万册。全市出版地方报纸297.2万份,出版各类杂志70.4万册。
全市广播电台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全年节目制作416小时。全市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和差转台31座,电视节目制作70小时40分钟。
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147人,比上年增加2.9%。其中医生2 062人,比上年增长4.2%,护士(师)1 571人,比上年增长2.7%。城乡医院病床4680张,比上年增长4.6%。爱国卫生运动和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防病治病的水平有较大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绩。1987年,全市女子冰球队在全国桦林杯女子冰球邀请赛中获得冠军;运动员于光明、刘景峰代表省参加全国六运全,分别获得链球和摔跤项目的银牌;田径队在全国比赛中获得I项第二,2项第三;武术运动员王鹏跃在全国比赛中获 1枚铜牌,武术队在全省武术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 5个单项冠军;青少年举重队在全省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 7个单项冠军。全市共举办区以上运动会28次,参赛运动员达11 180人。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人民体质有所增强。
八、人民生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继续改善。1987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488元,比上年增加22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77元,与上年持平。
1987年,全市年末职工人数366 601人,比上年末增加3 666人,其中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占 5.9%。城镇个体劳动者达到13 689人,比上年末增加601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为50 0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 424元,比上年下降 0.7%。全市共安置待业人员16 058人。
城乡人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87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0 115万元,比年初增加12 089万元,增长31.8%。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2 013万元,增长32.5%;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 102万元,增长28.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87年,国家用于职工住宅建设投资 1 650万元,建成住宅6.5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4.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87年,由农村集体经济供养的孤、老、残、幼 809人;农村集体办的敬老院28所,收养502人;城镇办的社会福利院1所,收养120人。
九、人 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198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 11.46‰,比上年上升0.98‰;死亡率为4.38‰,比上年下降0.15‰;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5.95‰上升到7.08‰。全市总人口达到109.4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非农业人口为72万人,比上年增长1.2%。
注:1、本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均按 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2、农村社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
(市统计局)
鸡西市工农业总产值
鸡西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鸡西市社会总产值
鸡西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鸡西市国民收入